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桃花源记     
卢荻 《源流》2012,(9):70-73
晋末年间,陶公著《桃花源记》,既成千古美谈,皆往事也。华夏大地,历经沧桑,山河锦绣,田园沃厚。探粤西北之怀集,桥头镇之黑岩村,却别有天地,乃新桃花源也。且看新之桃源,四面石山,拔地而起,悬崖峭壁,溶洞奇异,山峰参差,突兀峥嵘,灌木点缀。山脚桃林遍野,竹海茫茫,相互辉映,蔚为奇观。相传南极仙翁,云游至此,感其灵气萦绕,...  相似文献   

2.
百友 《新天地》2012,(7):13
八十多,眼下老龄如穿梭,比上不足,比下属一般;八十多,新的事物学不多,电脑不会使,手机不愿用,外出遇事把手搓;八十多,一般事情干不多,看书看报一门专;八十多,一生嗜好并不多,烟酒到今皆不沾;八十多,最好茶叶也无缘,天天白水手中端;八十多,包饺子可算专,儿女孙辈吃喜欢;八十多,饮食胃口还不错,半斤面条不算多;八十多,乐呵呵,高兴起来拉拉胡琴或唱歌;八十多,打门球,很适合,手握球棒杖不拖;八十多,多走路,目远观,迈步快稳不颠簸;八十多,多活动,练身术,挺直腰杆背不驼;  相似文献   

3.
洗心     
在南普陀寺里,我看到了这个词,或者,这不应该是一个词,因为,这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词汇,它不是约定俗成的,也不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它只是一个佛家的专用语。但是,在看到这两个字的瞬间,我还是有所感触,然后,停下,然后,深深地多看了好几眼。在这个寺庙里,到处能看到烧香拜佛的人,寺庙里是虔诚的一边念经一边拜佛的和尚,寺庙外,是无数的香客。有来此观光的游人,但更多的是本地人。有的臂上还挎着包,可能此时  相似文献   

4.
年轻与年老     
年轻时,有着极好的胃口,时常望着油腻腻的红烧肉,唾液直流。然而,花费很多钱去美食一顿,又不舍得,只能偶尔为之。年老时,花费再多的钱,购得再可口菜肴,可却没有了好的胃口,只能望菜兴叹,徒唤奈何。年轻时,脚健眼明,全身充满活力,想四处走走看看。有的是时间,却没有金钱。只能陷于一隅,憧  相似文献   

5.
丹青 《新少年》2012,(Z2):61-63
人物智女——女,13岁,古装布衣。农夫——男,30多岁,智女的爸爸,农夫打扮。晏子——男,50多岁,齐国相国,黑色朝服,头戴相帽。齐景公——男,40多岁,齐国君王,黑色帝王装,头戴王冠。卫士甲——男,20多岁,卫士  相似文献   

6.
凤凰古镇     
凤凰镇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处江尾海头,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最南端,南接常熟,西邻江阴,镇域总面积78.7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境内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土地肥沃,物阜民丰,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相似文献   

7.
芮灵 《社区》2011,(23)
在加拿大,一到公共假日,就可以看到许多志愿者,放弃自己的休息,放弃自己和家人的团聚,去养老院服务或者去帮助残疾人。他们用轮椅推着那些老人、残疾人,走上街头,走进公园,为的是让他们能有机会像普通人一样地生活,享受假日,享受阳光。那时,我就常常想:这些志愿者真了不起啊!那些不能行动的老人,他们身体枯槁,言语不清,而那些残疾人呢,更多的是智障人士,和他们相处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而且非亲非故,这需要多大的爱心啊!  相似文献   

8.
正作者姓名,籍贯,年龄或出生年份(可缺省),性别,××年毕业于××校获××专业××学位,现为××单位××职称(或职务),主要兼职(限2项),在读学校和在读学位,研究方向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例1:张某某,河北,46岁,男,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9.
孩提如佛     
十一长假,我曾回老家一趟。农家小院果然清幽,丝毫没有城市里遍及天地的喧嚣,也没有车水马龙,尤其到了夜晚,月朗星稀,蟋蟀鼓琴,清风微微拂面,对月而坐,竟以为自己身在菩提树下了。母亲信佛,正屋里尚摆着如来佛像,这般一来,仿佛整个小院都镀了佛光,有了灵气。这般佛光普度下,凡俗如我者,似乎也有一些超脱之感,再看我刚满两岁的侄子,隐约间也满溢  相似文献   

10.
我常想,尚未成人化的小朋友,是这个世界的眼睛和心灵,他们总是毫不掩饰,一语中的,让试图表演的你我忘记台词,做错表情……所以,凡涉及儿童的话题,我鼓足勇气尽量做到只叙述,不表达,只记录,不定义。6月,我们来读一些和儿童有关的书,当然它们不只适合儿童,祝天下的儿童和保有童心的大人,节日快乐。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生遭遇过两次重大挫折 ,中年时被贬黄州 ,晚年时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追求儒家济世救民的理想 ,因客观现实的沉重打击 ,在黄州时他对于仕途感到过失意 ,但他并未绝望 ,仍想东山再起 ,佛老思想是他这一时期用于排遣苦闷和进行自我安慰的有力工具。来到海南后 ,他则绝意仕途 ,转而效慕陶渊明 ,而这时佛老思想只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心态的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年为贵公子,少年轻狂,满怀建功立业之志,诗歌创作超迈豪爽。中期逢战乱,遭流离,坎坷不遇,狂性消退,诗作多反映现实,抒写抑郁不平之气,诗风沉郁豪宕。晚年为僧,为人和学术均趋成熟,心性平和,诗歌创作呈平淡自然之色,而又具哲理。  相似文献   

13.
阿拉法特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巴勒斯坦民族求解放,并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中不断成长,其斗争方式由武装斗争逐渐转变为武装斗争与政治外交并举,最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走上和平建国的道路,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相似文献   

14.
庾信后期的政治抉择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政治情感方面,既有因为离开故国而痛不欲生的哭诉,同时又主动向北朝统治者示好,为北朝统治者歌功颂德;在处世态度方面,既想隐遁不仕以保全节操,又主动要求做官,长期摇摆于出仕与隐遁之间。庾信后期政治生命中的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导源于他的士族人生观。通过个人的努力,建立功名、耀祖光宗是庾信一生不变的追求。庾信矛盾的人生观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它集中体现了六朝士族阶层在政治道德领域重家轻国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一生对佛、道二教并非一视同仁,他早年即有远佛亲道的倾向,晚年亲道态度更加明显,这从他的诗文与言行中可以发现。欧阳修一直没有解决"神仙有无"这一令他困惑终生的道教问题,却因始终相信"有道",而且越来越认识到道教求仙的生活胜过名教求富贵功名的生活,以至于晚年出儒入道。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通过分析吴虞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透析在新文化发生期间,儒家思想的潮涨潮落。吴虞一生致力于批儒反孔。对于儒家的批判使得他成为新文化阵营的急先锋,成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但是这种思想也使得他在自己的故乡成都几次被驱逐。当他被新文化阵营抛弃后,落寞地度过一生。  相似文献   

17.
茨威格的一生有33年时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度过的,他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辉煌的文学成就的取得,都与那个太平时代密不可分.世界大战剧烈的"地震"把他抛到一种与过去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中去了,他的著作从自己的语言环境中消失了,一生热烈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化为泡影,作为犹太人又被迫重温犹太民族两千年的苦难史,他彻底绝望了!于是,"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了他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综观张学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道义"无处不在,他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惊人之举都与"道义"二字相连:凭道义,他劝父罢兵,诠释了百姓大义;凭道义,他毅然易帜、武装调停,诠释了统一大义;凭道义,他辞职下野、送蒋回宁,诠释了荣辱大义;凭道义,他西安兵谏,诠释了民族大义;凭道义,他放弃自由,诠释了人格大义。张学良用自己的"生命"和自由诠释了人间大义。这就是张学良精彩的道义人生。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一生都在为解决人生和中国问题而奋斗。前者本应在他清静无为的禅坐功夫中得偿所愿,但对后者的牵挂使他将人生志愿暂搁一旁,专心致力于复兴中国的事业。事一日不能成,则志一日不可续。本文力图从文化的角度再现梁漱溟对人生的选择和对社会的思考与实践,并据此对他进行“志”与“事”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0.
V.S.奈保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久发表了《浮生》。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虚构小说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表现了主人公威利生活的虚无,身处宗主国的文化无力感,对文化身份无根的困惑。但与之前小说不同的是,奈保尔试图通过主人公威利告诉我们,他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努力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找上述等问题的答案,他试图要给自己的精神流亡生活找到一个圆满的归宿,但最终失败了,所以,流亡知识分子要想获得文化无根的安全感和完整的人生是很艰难的,小说中,威利的前半生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