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文本细读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维特的艺术形象,深刻剖析维特的悲剧成因,体味小说独特的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正> 大凡读过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和庐隐的《或人的悲哀》(以下简称《或人》)的人,都会感到:尽管两篇小说在篇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当代作家间连科的《年月日》(登载于《小说选刊》1997年第4期)与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虽非同一时代、同一国度的作品,但却共同抒写了人类与自然、灾难及命运作斗争的精神─—抗争精神,但由于各自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抗争精神又具有民族文化的某种蕴涵。一、抗争精神与悲剧美《老人与海》写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连出海84天捕不到鱼,第85天他在远海捕到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三天两夜的较量,他杀死大鱼,但在返航途中却遭到群鲨的进攻,它们与老人抢夺大鱼,老人虽奋力打杀,却无济于事,等返回码头,马林鱼已被劫掠一空,…  相似文献   

5.
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问世以来,肯定它的多是从作品的思想倾向着眼,认为对社会,对官场有所暴露,至于女主人公傅彩云这一形象,似皆有意回避;否定该书的,则抓住傅彩云不放,片面非难,不作具体分析。如胡适认为“此种社会写实小说实为无耻诲淫之书。”周作人说它是“民间小说中低级的东西”(均见《孽海花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叔本华,弗洛伊德、柏格森和克罗齐无疑是对现代艺术影响最大的四位哲学——美学家.柏格森强调生命力的冲动—一它对于社会环境的压抑的反抗—一乃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源;弗洛伊德认为生命力的冲动,尤其在艺术创作中,往往以潜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克罗齐据此对艺术的本质做了根本的解  相似文献   

7.
悲剧产生于寻求归属的失败之中,这是奥尼尔一生都在探寻的主题,纵观其作品,灵魂的归属贯穿始终。当代剧作家必须挖掘时代的病根——旧的上帝已死,而科学和物质又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新上帝,借以为残存的原始宗教本能寻找生命的意义,并安慰它对死亡的恐惧,结果人们丧失了灵魂。本文以《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为蓝本,深刻分析女主人公玛丽在寻求归属的旅程中从希望(人生第一角色)——失望(人生第二角色)——绝望(人生第三角色)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对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及其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其在"他者"文化的观照下的文化震惊和"文化恋母"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对存在主义人生哲学的出发点、现代人生存的矛盾与痛苦的状况与出路等方面的分析与探讨 ,以管窥存在主义人生哲学的本质与意义 ,予我们以反思与警示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文学巨匠之一,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郁达夫名文,字达夫,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七日生于浙江富阳。一九一三年赴日留学。一九二一年开始文学生涯,是当时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这个时期发表的小说多塑造一些不甘沉沦、又无力挣扎而终遭沉沦的知识青年  相似文献   

11.
关于《野草》与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已有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野草》的影响上。对于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与鲁迅创作的《野草》在翻译意图与创作意图、翻译策略与创作策略、翻译风格与创作风格的互文性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野草》具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在翻译与创作的意图上,二者都在借苦闷的表现呼唤健全的人性。在翻译与创作的策略上,二者都倾向于与理想读者的对话。在翻译与创作风格上,二者都呈现出了艰深、晦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整个人类社会在20世纪经历了深刻伟大的变化,而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抗争和崛起,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20世纪的中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百年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史学家金冲及的新著:《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很好的读物。...  相似文献   

13.
研究界一直将《沉沦》置于反帝反封建的大叙事框架内来阐释,既遮蔽了其小叙事的根本属性与特征,也否定了其小叙事奠基之作的现代文学史地位。《沉沦》将目光聚焦于私密的个人世界与命运起伏,以个人化、内在化的叙事方式,表现现代人在复杂语境中的性之要求与灵肉冲突,开创了现代小说之小叙事的书写模式,其意义和价值于今犹在。  相似文献   

14.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之佼佼者,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不仅超过父兄,也超过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钟嵘把他比作“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这评价是很高的。刘勰虽然为曹丕抱不平,认为“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但他也承认:“陈思,群才之英也”。曹植的诗赋,慷慨多气,情思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称得上是“建安风骨”的代表。钟嵘称他的作品“骨气奇高,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59-260
<正>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年)所著的《黑暗之心》,其蓝本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主要讲述的是水手马洛给人们带来他在非洲冒险的故事。该部著作是叙事性框架的典型作品,然而从道德伦理角度展开对作品的研究,通过对作品叙事层次的伦理学解读,深入阐述了作品所表现的人性沉沦——光明与黑暗的关系。《黑暗之心》作品的叙事层次,首先是库兹的个人经历,其次是马洛对库兹追寻的历程,最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学发展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创造社作家受《苦闷的象征》的影响,走出了狭隘的“自我表现”说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误区,确立起了为人生与为艺术相统一的文学观,拓宽了五四文学“自我表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任现品 《齐鲁学刊》2001,12(3):67-70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学参照。  相似文献   

18.
在写于其晚年的<大人先生传>一文中,阮籍描绘了"士君子"、"隐士"、"薪者"和"大人先生"等四种人格意象.对于这四种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历来有颇多的解释,比如,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这四种意象,很有可能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四种观点.但笔者以为,作为其晚年的作品,阮籍在这里所做的,极有可能是对其一生的回顾、总结."士君子"、"隐士"、"薪者"三者则是代表了阮籍一生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大人先生"则是阮籍的精神归宿所在.而矛盾和苦闷之情,则充满着阮籍的一生,成为他一生的基调.  相似文献   

19.
近日喜读天津教科院孟育群教授主编的《少年亲子关系研究》一书,令我们爱不释手。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和专门论著还比较少见,对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和专门论著就更少见。而在为数不多的有关亲子关系的论著中,又多半是描述性的,实验研究很少,少年期亲子关系的实验研究则几乎是空白。该书能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少年亲子关系的理论探索,创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五四启蒙运动与新文学发生的关系,一向都是从正面的意义加以肯定的.即便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五四启蒙思潮的反思逐渐展开,却很少顾及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