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茨热马人是北美洲土著人中的一支,在这个民族的宗教理念中,一个人的身体、外貌和健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形成了一整套庄严、隆重、神秘的身体仪式,而与他们的身体仪式相连的哲学也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2.
仪式的效力:理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身体社会学是当下最时兴的一门学科,身体社会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就民族学来说,一是对民族地区身体社会性的探讨,如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性别;二是身体社会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民族体育、舞蹈、歌曲、装饰、仪式、性和村落空间上;三是跨学科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身体社会学所常关注的话题,如疾病、疯癫、老龄化、饮食、婚姻和生育等在民族研究中还很少谈及;二是民族地区在身体生产、身体规制、身体治理、身体认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当前身体的开发、管辖、统制和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系统总结身体社会理论,运用民族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社会身份标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身体装饰是身体的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特定群体的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社会身份标记、族群文化记忆的身体再现、个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身体政治的折射。红瑶通过仪式中的换装有着标记社会身份,进而建立起文化赋予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并成为红瑶集体意识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身体的行动中蕴含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符号成为社会文化构建的基础单元。在乡村社会祭祀中的身体行为与仪式、行为方式、行为意义以及规范对非制度形式的社会制度形成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因此,解读民间祭祀中意蕴,对于把握乡间社会的组织与秩序、推行适宜治理方略有着关键意义与作用。本文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结构论、场域理论对壮族“蚂祭”的结构及其中的身体行为进行阐释,以揭示仪式文本中与众不同的身体践行活动与社会建构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从仪式的角度考察神山、家屋与寺院,发现三者在空间象征上具有同构性。结合藏族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的教义,能看到宇宙三界、须弥山、曼荼罗是仪式象征空间的原型模式。反映在建筑景观上,呈现为:立面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层;中心柱是宇宙之轴的象征;平面空间从神圣中心向四极展开。此外,转山、叩拜等仪式行为也从身体体验性方面界定了空间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社会记忆并非完全仰赖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基于麻山苗族有关英雄亚鲁的仪式操演及口头叙事的人类学考察,社会记忆亦可通过丧葬等社会日常生活仪式的操演来表达,并且在表达的过程中,来自国家、学者、社会团体等外界他者的建构,使原本属于族群的记忆超越民族的界限而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记忆。社会记忆的表达和建构与生态、历史进程、社会文化、人群互动等要素紧密关联,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才能把握它的运行机制与逻辑。  相似文献   

8.
云南诺邓历史上同时存在两套丰产仪式:一套是接水魂仪式,以祈求卤水丰旺、井盐丰产;另一套是舞龙求雨仪式,以祈求雨水(淡水)丰沛、农耕丰产。从井盐生产的实践理性看,卤水与淡水之间构成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两套丰产仪式的并存看似是相互矛盾的。看似相悖的两套丰产仪式要诉诸文化理性的解释才能得以全面理解。在文化理性的观照下,这两套丰产仪式的共存并不矛盾,它们祈求的是包括自我与邻人在内的整体丰产。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深处的恩加人(Enga),平时举行各种仪式——成年仪式、聘礼仪式、因杀害某人而赔偿损失的仪式,等等。但是,最精彩、最重大的仪式要数“梯”(Tee)。这是一种进行交易的仪式,实际上涉及到恩加人的各种文化因素。恩加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文化集  相似文献   

10.
仪式的流程是所有与神灵和祖先相关的中国仪式中最为基础的。这些仪式所涉及的是组织仪式活动的祭祀者以及接受祭祀并能够对祭祀活动作出反应的神灵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人类学中对仪式的描述有两种范式。一种是“殷勤”(hospitality),另一种则是“祭祀”(sacrifice)。  相似文献   

11.
图腾仪式有几种,图腾仪式是如何形成的,学术界说法各异。本文就这些问题略陈己见,就教于方家。 一、图腾仪式的类型 西方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图腾仪式有两种:入社仪式和繁殖仪式。我国学者岑家梧也持此说。苏联学者C·A·托卡列夫认为图腾仪式主要有繁殖仪式。海通则以为图腾仪式有成年仪式和繁殖仪式两种。  相似文献   

12.
电视仪式:电视人类学研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较于其他艺术现象,电视及其传播、接受、反应行为具有更多的人类学涵意。对电视仪式的揭示与探索是电视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本文指出,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与收视实践,是一种仪式的现代性表征。电视仪式就是以电视为媒介中心组织起来的结构性行为。人类学仪式借助电视这一现代传媒技术已经深刻地切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对电视仪式的研究既可以展示古代仪式的现代表征,亦可以揭示当代电视人类学的深刻意义与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罗燕 《民族学刊》2023,14(2):120-127, 163
凉山彝族灾难观的形成与其神话传统、仪式实践以及生态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神话解释了灾难的起源与肇因,将灾难归咎于道德观念的失范与生态格局的失序。仪式为灾难的禳解提供了神圣路径,以自然崇拜和鬼魂观念为信仰核心,体现了彝人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形成的生存策略和发展之道。生态伦理则在社会、心理两方面奠定了应灾的基础与策略。这使得彝人面对自然灾害时,在文学、仪式以及身体实践三个层面,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禳灾表述传统,亦可称为减灾实践的“地方性知识”。作为中国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的表述值得进一步关注和开掘。  相似文献   

14.
马达加斯加伊麦利那人的翻尸仪式是世界上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礼俗。仪式中将祖先的遗体在适当的年份从坟墓中抬出晾晒并重新处理,整个仪式以血亲关系、父系社会元素为纽带,以经济为决定因素而展开。翻尸仪式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习俗,体现了伊麦利那人独特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5.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间 ,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 ,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 ,然而直至目前 ,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 1 995 :3 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 ,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 ,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2010,1(2):13-18,160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相似文献   

17.
王菊 《民族学刊》2020,11(2):97-102, 143-144
美国人类学家艾瑞克?穆格勒的新著《给死去父母的歌》从身体、文本、世界三个角度对云南彝族倮倮泼地区葬礼仪式中的多种现象、关系及物质的多重组合展开了多方位解码和释读,呈现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区域性文化和历史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刘涛  张艳 《民族学刊》2022,13(5):108-113, 142
以互动仪式链为研究范式,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武术本身所涵盖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构建起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的动力融合机制,并指明情感建立能有效传递武术彰显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身体在场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由认同到实践的转化,情感输出能构筑情感归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建情感共鸣、共享场域互动和共筑集体意识的互动仪式链策略指引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助力。提出建立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融合的传播策略,将学校看作是互动仪式发生的重要场域,把武术教育当作产生情感互动的关键纽带,不仅是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形成的枢纽,更是促成民族精神培育和传播实践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宗教仪式研究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现在仪式的定义、仪式的基本要素、仪式的社会结构、仪式的基本类型、仪式的进程和仪式的功能及象征等诸多方面,以下是对此问题的文献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