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陆游从十七、八岁开始学习作诗,到八十五岁临终前赋绝命辞《示儿》,数十年间辛勤从事创作,一生共写了几万首诗。他的《剑南诗稿》,现存作品还有九千多首,数量之大,在中国诗史和世界诗坛上都是少见的。陆游诗中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爱国诗篇,情辞慷慨,豪放悲壮,脍炙人口,动人心弦,艺术感染力很强,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2.
日本诗话中的陆游论,主要表现在对陆游其人及其文学史定位、诗歌艺术的探讨、作品的解释与运用以及对陆游诗歌的异见四个方面.日本诗话中陆游论的形成,源于陆游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其中,中国诗话与诗论的传播、爱国情怀的心理认同、日本汉诗人的模仿与推崇以及日本的唐宋诗之争等四大因素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为了将业已开展多年的职工读书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效果,有必要对职工的读书动机及其提高的相应措施作些分析研究,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探索。 根据我厂宣传部门在职工中的调查,目前职工参加读书活动的动机大致以下六种:①跟随大流;②应付评比;③丰富生活;④增加知识;⑤解决难  相似文献   

4.
谈读书     
(这是一封写给一位学习英语的西班牙人的信。为了节省篇幅,写信格式和首尾客套,一概从略。—译者)你向我提出关于读书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满足的要求。朋友们问我该读什么书,我从来就感到惶惑。我怎么能知道什么书会使别人感到兴趣呢?况且在来信中你并没有说明你是想读小说?读戏剧?读散文?还是想读游记?而你明确地说出你很喜欢读书,这使我深感欣慰。你知道那个与莎士比亚差不多同时  相似文献   

5.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读书走路     
《优雅》2003,(8)
  相似文献   

7.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读四岁时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8.
谈读书     
“我只有事先声明,请渴求真理的读者们注意。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的小路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这一伟大的教言是一切渴求真理的读者们探求真理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是一百四十一周年了,社会主又已经在全世界很多地区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今天来重温马克思这一伟大的教言,觉得更加亲切和意义重大,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个人一生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读书偶感     
说起来也很寒伧,对清末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的达尔文著作,我还不曾细读过。近来翻读《物种起源》,虽然我于生物学毫无素养,却也产生了开卷有益之感。别的受益姑置不论,就说开卷。达尔文在  相似文献   

10.
漫谈读书     
革命工作者,干的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作,需要具有尽可能丰富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知识。但一个人所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而别人、前人,或者说许许多多的人总合起来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读书碎语     
常听到周围一些读书人叹息读书的难处,不外乎两点:一曰好书难寻,一曰书价腾贵。先是武侠小说,再是港台言情,接着又是所谓生活用书,处世诀窍,还有什么筮卜谶纬,一潮潮一浪浪,以至于呈现出淹没一切的势头。莘莘学子要想寻得本专业所需的学术著作确属不易,因此,见到出版界的朋友不免总要报怨几句:“武侠神怪鸳鸯蝴蝶充斥泛滥,文史学术思想精华几乎淹没,难道你们还有良心吗?”岂料,原来出版界也有一本难念的经。眼下在出版总量中所占比例并不太大的学术著作,由于内容专,读者少,印数也就少,加上纸价印费上涨,书价自然昂贵。…  相似文献   

12.
赵汀阳 《学术界》2007,(6):219-222
编者按:本文是赵汀阳先生的读书经验谈.材料取自《新京报》记者张弘采写的文章,文字虽然已经见诸于媒体,但仍有再读的乐趣,故转录于此.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3.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的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秋雨。  相似文献   

14.
戴震是清朝的一位大学问家。传说他出生的时候,天上突然打雷,震得天地颤抖,父母便以“震”作他的名。 10岁时,戴震才学会说话。当时,别的孩子都把学“四书五经”当成一件痛苦的事,而年少的他却乐在其中,每天都背诵几千字的书,从不间断。  相似文献   

15.
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  相似文献   

16.
名人读书法     
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列夫、托尔斯泰的思维法:读书靠积极思维得到真正的知识。克尼雅日尼的有无法:要读书上没有的东西。巴尔扎克的反问法:读书要善于反问,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福楼拜的发掘法:读书要善于发掘,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张之洞的三贵法:贵博、贵精、贵通。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名人读书法  相似文献   

17.
读书偶识     
河漏子·大辣酥《水浒传》第廿四回,王婆向西门庆讲武大“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合大辣酥”。此句读来,令人费解。以前未详含义,故书上注释只好不注。一般多猜测为是王婆打趣西门庆的荤话。实际上不是。河漏子,是苏北方言,就是河蚌。大辣酥,是蒙语黄酒的音译。在元明戏曲小说里,应用了不少蒙语。就是现在流行的口语中,其实原来属于蒙语的也不少,如车站的“站”,“胡同”,“蘑菇”,“哈巴”等都原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詠而归。”(《论语·先进篇》)这段话是曾皙谈志向时说的。从古注到今注,不少的人都把“浴乎沂,风乎舞雩”,解释成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乘凉。师承口授,辗转相传,好象已成定论。仔细推敲起来,这个传统解释,是需要商榷的。 它的主要问题,是与季节时令不合。周正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所谓周正的暮春,即  相似文献   

19.
近读香港书谱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书法大辞典》,其中丛帖部分介绍到《余清斋帖》和《清鉴堂帖》,都是明代徽州人汇刻。一些说法与事实有很大出入,所以忍不住在此一辩。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人生     
我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人,比大家大60来岁吧。按年龄比例来说,我对社会的贡献还不符合我80岁年龄应做的工作。今天到这里来,不是讲学术,而是谈家常,谈我这些年怎么读书、怎么生活,对大家可能有借鉴意义。那就从藏书谈起。为何从藏书谈起?一个人要从学术上有所成就,那么就首先必须承认学术的载体———书。也许对现代青年来说,“藏书”是一个比较生疏的词,但是藏书很重要。藏书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我知道很多年轻人在过自己生日的时候会花大量的钱开生日会,但是买书的时候却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买。我们年轻时候,生活条件远远不如你们,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