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年代中期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系列序幕战之一。在英、法和它们所控制的国际联盟的姑息和纵容下,埃塞俄比亚成为“绥靖”的牺牲品。绥靖政策是英、法等既得利益国家在法西斯势力进攻面前所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行动。这条政策路线决非如通常所说的从1937年内维尔·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之后才开始,即使是作为“绥靖”典型意义的“祸水东引”也不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的。不过,张伯伦上台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这条政策发展得更完整、更露骨、更无耻,“绥靖”的臭名也就和张伯伦的名字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但毕竟在三十年代前半期绥靖政策就已经产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是与以后有所区别的,不能笼统地一概称之为“祸水东引”。  相似文献   

2.
国际联盟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联盟成立于192O年1月,1946年4月正式解散,前后历时26年多。国际联盟是世界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它的建立标志着国际组织发展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先后有63个国家参加国联。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组织,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卫生、知识合作、难民救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许多领域。它参与了当时国际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它的历史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联的经验和教训,则对后来国际组织的发展、尤其是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中日冲突进行了调解,它既不是从中国的立场出发也不是从日本的立场出发,而是从控制国际联盟的英法的立场出发。因此,当时的国际联盟,不过是强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同时为其他弱国提供反映自己意见的讲台而已。  相似文献   

4.
(一) 一提起美的本质,我们就不禁想起苏联鲍列夫等人关于美在“人的对象化”和德米特里耶娃关于美“存在于自然本身”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但有趣的是,在某一年的中秋节赏月活动中,一位意大利客人在品尝中国的月饼时说的话,却在无意中同时评价了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这位意大利客人说,他很欣赏中国的月饼和中国人关于月亮的神话和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是我国成立较早的从事俄罗斯(苏联)问题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1978年,为加强对苏联问题的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苏联研究室。1984年,由苏联研究室扩建为苏联研究所。1993年,由苏联研究所更名为俄罗斯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下设俄罗斯政治研究室、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俄罗斯文化研究室和中俄经济文化信息交流中心。 俄罗斯研究所成立2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基础知识雄厚、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先后撰写出版了《苏联区域经济》、《黑龙江旅行记》、《日韩俄畜禽市场概览…  相似文献   

6.
1988年11月,“《文心雕龙》88’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日本、苏联、意大利、瑞典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60多人与会。会议共收到50多篇论文和6部专著。从黄侃1914年把《文心雕龙》搬上北大讲坛以来,“龙学”已有70年作为独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领导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苏联领导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黄国安在世界上存在69年的苏联于1991年12月26日解体了。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民族动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五十多年前,斯大林曾经宣称,苏联民族纠纷的社会基础已经消失,民族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了。然而,时至...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防线”是苏联在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为防御帝国主义入侵而沿西部边界建设的北起波罗的海、南到黑海长达1200公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防线建设历时十几年,耗资至少1200亿卢布,大大增强了苏联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后,苏军挥师西进,将苏联边界向西推移二三百公里,使战略形势发生了变化。1940年,由于沿新边界建立了"莫洛托夫防线"和苏联决定对德采取进攻战略,使"斯大林防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德军入侵前被彻底拆毁,酿成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与苏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现今的哲学更与苏俄哲学有着根源和体源上的联系。我们许多人没能赶上领略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带给人们的激动,但我们却体验过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带来的心灵震撼。苏俄的命运一直是我们极为关注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一段时间里,苏联经验和苏联哲学曾成为照抄照搬的对象,而在另一段时间里,苏联及其哲学则成了政治批判的靶子。把“苏联哲学”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起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都有人开始着手研究“苏联哲学”。最初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前苏联档案资料入手,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苏联学者观点不同的是在肯定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曾给中共以支持的同时,又指出了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所持的冷漠、怀疑态度。其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令中共与国民党和谈,阻止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又表现在屡次推迟毛泽东访问苏联的行期,使毛泽东在建国前访苏要求未能成为现实。文章还对苏联对中共所持的这种态度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进而指出在1949年后中共与苏联的实际接触中,既得到苏联很大支持,又有差异和分歧,这恰恰成为日后两党乃至两国之间矛盾和争论的滥觞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35年3月,苏联单方面出售中东铁路给日本,标志着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已经丧失,东北地区的矛盾由中日、中苏三者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中日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要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就可完整地收回整个东北的主权,无需再与苏联交涉。正如李维诺夫曾在1935年6月19回答复中国政府第二次抗议时所说的:“苏联出售中东铁路股份对中国是相当有利的,……当中国希望收回‘满洲’时,它就能最终收回铁路而无须向苏联偿付。”①如果苏联履行诺言的话,日本投降后,包括中东路在内的东三省主权理应无偿转归中国所有。然而历史的发展却非…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1931—1945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分三个历史阶段,突出表现为两重性的特点,其正义性、进步性是由苏联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其非正义性、非进步性是由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苏共对中共无产阶级性质的怀疑等因素决定的。苏联对华政策的两重性对中国抗日战争既具有积极作用,又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3.
董玥 《中国学术》2000,(4):307-309
杜克大学文学系教授迈克尔·哈特和意大利激进思想家安东尼奥·奈格芮合写的新著《帝国》(EMPIRE)自今年三月出版以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殖民主义的被推翻、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障碍的瓦解,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论“青年意大利党”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婉萍青年意大利党是意大利复兴运动共和派的秘密组织。1831年马志尼在马赛创立。主张通过革命的道路从异族压迫之下解放意大利,统一祖国,争取民主自由和普选权,建立共和国。该组织多次举行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在意大利统一和解...  相似文献   

15.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评析刘光慧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继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之后的第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10月上台执政到1982年11月病逝,历时18年,执政时间之长,仅次于斯大林,约占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全...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安阳市殷墟博物苑具体筹备,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殷墟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10~14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苑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日本、苏联、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106人。国内新闻、出版、学术刊物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代表30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  相似文献   

17.
论斯大林晚期苏联历史案件的特点郝承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的政治生活曾有过短暂的和谐时期。1947年5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法令,废除死刑,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30年代苏共“党内斗争”的间接否定。但从1948年开始,苏联政治生活中又相继出...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运动于14世纪初,最早产生在意大利,这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最早,这为意大利最早产生文艺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故乡,这为意大利最早产生文艺复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月13日至25日,我随安徽省新闻文化访问团一行13人赴欧洲六国考察访问。这是一次愉快的访问旅行,短短12天的时间里,行程约两万四千公里,我们先后到了意大利、梵蒂冈、法国、奥地利、德国、西班牙,并与意大利华商总会、意大利《新华日报》、法国《欧洲时报》等华人机构和华文媒体进行了访问、交流。  相似文献   

20.
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同日本法西斯进行的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战争。其间,作为中国的北方邻国,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曾以间接或直接方式参预并影响了这场战争。本文拟就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进行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确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必经给予充分肯定的。首先,苏联政府的反法西斯立场和它远东地区强大军事力量的存在,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战,也对侵华日军形成巨大压力。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苏联的新闻舆论率先以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