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儒家孝道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宇 《兰州学刊》2006,4(2):28-29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孝道观不同的社会含义。经历了先秦、汉唐、宋明、民国的儒家孝道观,其内涵不断得到扬弃。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而重要。  相似文献   

2.
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对于汉以前妇女观的相对平等性 ,西汉的妇女观开始走向苛严。在此过程中 ,董仲舒、刘向、班固和班昭分别源于各自不同的身份和立场而形成的有关妇女的理论与观念 ,是促成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建立与强化的关键所在。此后 ,正统儒家妇女观对中国古代女性观念始终起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一、孔子的君臣观继承,发扬了自古以来的民主传统为搞清孔子君臣观的本来面目,有必要略述一下君的产生和发展。传说中的尧舜实际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由部落联盟会议选举产生的,没有特权,是名副其实的公仆。夏禹传子,标志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这就是后世意义上的君。这时的君虽然仍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和国家的象征,负有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责任,但他却更多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是传说中的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与之相适应,思想家创造了天命观的意识形态。这种天命观认为,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都是天地创造的。所以万物以天地为父母.这个乾父坤母对万物之灵的人特别关怀,为帮助万民,立他的长子为君为师,来治理、教化万  相似文献   

4.
5.
孙中山国民革命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国民革命观的历史演变刘曼容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终生从事革命斗争,他自己常说:“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①。他在晚年又将自己所从事的革命称之为国民革命,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②。就是说,他自1885年中法战争后,一直都是从事...  相似文献   

6.
略论杜甫君臣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杜甫一直被历代封建文人推为“一饭不忘君恩” (苏轼语)的楷模,这就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杜甫对封建君王的抗争精神不如李白那么强烈。通读了杜诗全集之后,我觉得杜甫对君臣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的。如果说李白是以他笑傲王侯、戏谑万乘的狂气体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的话,那么杜甫则是在严酷的政治斗争和动乱不息的社会现实中经过反复深沉的思索看清了封建君臣之间的不合理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建国后,毛泽东就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的社会主义观。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发展和演变,对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4月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的发表。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恢复发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用“义利对立”、“重义轻利”来概括儒家义利观的特点 ,并不十分妥贴 ,将它的发明权归于孔子更不符合史实。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特点 :提出阶段 ,以孔子为代表 ,认为义利并不排斥 ,赞成“义然后取”,实际上是“重义而不轻利”;发展阶段 ,以董仲舒为代表 ,虽承认义与利二者于人皆不可少 ,但反对“仁人”、“谋利计功”,是“重义而轻利”;扭曲阶段 ,以朱熹为代表 ,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也 ;利者 ,人情之所欲也”,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复归阶段 ,以颜元为代表 ,认为“义中之利 ,君子所贵也”,较好地将义与利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10.
儒家民本观     
中国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民本思想.后来不断发展,突出的有孟子的民贵君轻,贾谊的民无不为本,柳宗元的吏为民役等.综合历史上的民本理论,归纳三条民本论的特点:一是倾听群众意见;二是以善为主,不轻信多数;三是经过协商,照顾少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投票形式是有用的,但不可避免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在有外国存在的情况下,强国也是利民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国继承传统的民本观念,吸收西方的民主投票形式,创造出先协商后投票的民主制度,比单纯投票的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原始儒家以仁礼的相互涵摄架构起伦理政治理论,在天人、政伦与人伦关系的论说中展现出伦理与自然同化、政治与伦理同构以及政教相维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原始儒家以历史的普遍性经验、社会的现实性条件、学术思想的传统、个人的精神品质等为伦理政治理论创设的历史现实基础,立足于伦理与政治的相互涵摄,用人性设定伦理政治,建构起伦理需要政治化、政治应当伦理化的以伦理统摄政治的伦理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1-27
孔子时代的圣人半神半人。孟子与荀子的圣人是人,完美的人,可以为楷模和导师。汉儒将圣人观进一步深化与神话,圣人从人上升为神,成为神圣的权威,圣人之言成天经地义。这一从半神半人、人到神的历程体现了儒家的神圣化与制度化建设过程。它标志着儒家人格走向了宗教神圣,儒家由一个学派转换为宗教教派,儒家走向了宗教。  相似文献   

14.
西方政府财政职能观演变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亚当·斯密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财政职能问题一直是西方财政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形成了西方财政学独有的学术理论传统。不同时期的西方财政学家先后以赋税、公共需要、公共政策、经济机制为理论基点,对政府财政职能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儒家和谐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谐观是一种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的具有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的普遍的和谐观。“和”既包括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客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包括主体自身的状况,即人自身的修养。儒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些关系,来实现人生和社会的普遍和谐。因此,以追求和谐为特点的辩证思维也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仍为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着极富价值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儒学 中,中和观念渗透 于本体论、道德 论、价值论以至社 会管理等各方面。 它既具有本体论内 容,也包含主体性 内容;既是对事物 进行判断的价值尺 度,也是保持人际 和谐的行为规范。 中和是先秦儒学的 核心范畴之一。 一、关于中和 的意义限阀 从语源上来说,“中”有三种初文形态,即、中、。以旌旗表日中之形,为旌,为日影:中,以矢贯的;,盛简策之器。这三种形态的基本母体是中,以后即统书为“中”。(参见姜亮夫《中形形体分析及其语音衍变之研究》,《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增刊)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议论较多,而法治似乎只是法家的领域。其实,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化的手段固然被视为首要,但也不绝对排斥刑罚惩治。从先秦时的儒家起,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整个学派在礼、法关系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兼容性、灵活性。因此,对儒家在法的地位、立法思想和执法原则等方面的论述进行探索是一件颇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智慧观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论意义赵馥洁西北政法学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智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自孔子奠定中国古代智力观的基础之后,先秦诸子、两汉经师、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都对“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  相似文献   

19.
“经济”一词具有几方面的含义。从广义上讲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社会生产的所有因素的统一。这些因素包括生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它们的技术和操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及生产的社会关系。从狭义上讲。指的只是社会经济关系体系。这种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带有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本文中经济一词将要求后一种意义。我们应当将原始经济理解为原始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系。 生活必需品和剩余产品概念对于了解原始经济的演变具有重大意义。生活必需品是为了维持原始社会组织成员正常的身体上的需要所绝不可少的社会产品。所有超出这一水平的社  相似文献   

20.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主将之一,一生数十次回忆和评价五四运动,但不同时期回忆和评价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他即对运动的三种精神做出了高度概括,稍后站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五四运动中的盲动情绪表示忧虑和批评.大革命失败后,罗家伦借回忆"五四"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张目.抗日战争期间,他强调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增强国民的抗日决心.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罗家伦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大力宣传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重构"五四"自由主义话语系统,为台湾后来的民主改革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