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蕴含丰富的民生思想.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科学总结和深入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创新成果.对十八大报告中的民生思想追本溯源,认真解读,对于我们推进民生建设、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民生诉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处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清晰可见的大政方针中折射的民生亮点,令人振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里,让我们重温十七大报告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91年的历史,是一部致力于解放民生、发展民生而不断奋斗的实践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几代中共党人始终关注民生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国家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实践之路。毛泽东胜利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解放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邓小平成功推动改革开放,努力发展民生;江泽民积极倡导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丰富民生的重大举措;胡锦涛始终强调科学发展,推动中国进入一个改善民生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既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特色主义的本质问题,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民生探索中,经历了以解决人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生存型民生、以解决人民实际生活困难为根本的保障型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改善型民生阶段,积攒了与中国民生逻辑遥相呼应的基本经验。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习近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实到民生价值内涵中,把党的领导与民生实践结合起来,重视民生实践过程的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念和民生实践。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都是其重要的思想渊源,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民生观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丰富内容。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民生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人类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凸显了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和稳定五大民生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都与改善民生联系紧密.国家公务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社会的重要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民生思想,着眼于新的实际,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生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本指导思想、理想归宿、基本目标、行为主体、法制保障。研究和学习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奋斗。他的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于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点,推动了党的民生思想创新。文章以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切入点,论述了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思想创新的现实依据、实践基础和内在动力,阐述了党的民生思想创新的继承性、系统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集中论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民生为重”、推动民生建设、使民生建设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的民生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奠基石;江泽民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论,是从执政党应如何对待发展问题的新视野,对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继承和创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