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独语句是非主谓句的一种,主要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植入标识语气的标点符号构成,其发展反映了百年来中国文法探索者对印欧语法框架的质疑和对中国语言事实的思考。文章从独语句的术语嬗变和界定入手,梳理了“省略说”“零句说”“词组本位说”“字本位说”和“小句中枢说”等语法理论对独语句发展的贡献,指出了现有成果在概念界定、分类和准入条件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文章借助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理论对独语句的分类和准入条件等进行了讨论,并对独语句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旨在助推汉语独语句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汉语语法教材编写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独罪财色”是张竹坡明确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词话本的写定者和崇祯本的修订者认为财色本身存在罪恶,人是财色的牺牲品,对贪财好色的人缺乏应有的谴责与批判。张竹坡将财色的罪恶最终归结到贪财好色的人身上,他注意到贪财与好色之间的联系,将财色作为整体进行谴责,他认为财比色更厉害,《金瓶梅》罪财重于罪色。《金瓶梅》写定者与修订者“独罪财色”的创作动机,在小说中基本得以实现,但小说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此,《金瓶梅》客观上暴露了人在追逐财色的过程中各种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总结者,其思想有一个特别之处,即提出了所谓“人之独”的观念,从人物之别、人禽之异、天人之辨等方面凸显了人之于天地万物的特殊意义,进而在继承周敦颐“立人极”和庄子“相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诸家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依人建极”而“相天造命”的“人之独”论。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有“独”之人,唯有人之为人之人才可以。这便是船山所说的君子。故君子必有其独,不可不慎。船山的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自古以来形成的天地以人为贵的观念高度继承总结后的系统发扬和创造。  相似文献   

4.
否定副词是汉语中一个比较复杂而又争议颇多的一类词。关于先秦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从未间断过。本文以《国语》一书的否定副词"弗"为研究对象,进行专书专词的研究,以期为汉语史探索语法规律的发展流变提供特定时代可供参考的数据,更希望能对帮助澄清诸如否定副词"不""、弗"等的分歧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解答语句衔接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分析语境。语境分析有 2个指向 :一是指向上下文语境 ;二是指向选项本身。语境具有 3种辩证关系 :一是主要和次要 ;二是单一和综合 ;三是知识与能力。语境分析应注意 4个问题 :1 .力避思维定势 ;2 .坚持整体思考 ;3 .联系生活实际 ;4.切忌随意回答  相似文献   

6.
复合助动词“のだ”频繁用于谈话中,根据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及语境,“のだ”句或表示说话人的判断;或对状态、事件进行说明;或用于劝诱、命令、确认等场合,即表现为“解释说明的语境”、“推测、判断的的语境”、“疑问形式的语境”等等。因而必须将说话人所处的语境作为辨别语义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与英美人英语交际过程出现的窘况往往被归咎于中国人的“言不由衷”。但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中国人的不衷之言无可厚非。再者英美人同样也有言不由衷之时。重要的是外语学习与使用者应从中得以启示,如何避免外语使用中的语用失误,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处境。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本身,还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因不同的文化规范与传统习惯所形成的语言习惯及特点,如此方可在各种具体语境下做到得体、合适,达到理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下》篇论庄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为会归,"独"是庄学一个极重要概念。道体是一种近乎西方哲学"存在"的中国古典表达,绝对独立性、不可分性、无偶对性是道体内在规定性,这是道体之独;庄子道论是一种生命境界,因此对道的体悟也是一种生命独体的自我体验而不能于外有征,这是体道之独。独意味着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存在者的独异价值,这关乎庄子齐物的玄旨;而当生命在剥落掉一切外在功名之后,只剩下生命的独体,逍遥即以此而可能。庄子对独立道体的信念最终高扬起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士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存在的障碍以及怎样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着重强调了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认知语境因素和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文化因素,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显性路径和隐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关系。这里试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其对语用翻译的启示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尝试通过对老舍戏剧《茶馆》英译本的分析,证明关联理论在解决翻译实践中因文化等因素产生的问题时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集《彷徨》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创作背景,使其具有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征。本文从跨文化语用的角度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彷徨》英译本,探讨影响其翻译的文化语用因素及译者对此的处理,强调文化语用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东西"话语意义对语境的依赖性取决于交际双方的话语选择,说话方选择了一类话语内容和形式时,听话方需要根据语境来正确理解说话方的意图与话语意义。"东西"的语用功能是:违反礼貌原则,发泄怒气;体现亲密关系,表达喜恶;表达隐晦含意,揣摩意思。  相似文献   

13.
“笑”作为非语言交际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文化中,“笑”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笑”的语用功能也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交际语境下,对“笑”的不恰当运用可能会导致交际銎方的误解和交际的失败。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笑”的语用功能,并指出在交际过程中了解“笑”的交际原则、正确运用笑,对双方的顺利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炜的新作《独药师》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向读者展示了百年前半岛世界的风云变幻,侧面呈示了不同人在革命与养生之间的选择所透露出的看似悖离实则殊途同归的命运。同时指出,作者在沿袭以往叙事风格和创作宗旨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的建构方式新变,以及对不同人物身上所负载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态度,体现出作者在中西文化精神立场上的包容心态。  相似文献   

15.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文章中非常有影响的名篇。文章表现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是了解孟子政治主张及他的王道思想的代表性篇章。从现代角度重新审视这篇文章,其价值还表现在它是一篇利用语境因素进行成功交际的典范之作。现在社会的发展日趋呈现为合作型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语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取得成功地交际就更为重要。《齐桓晋文之事》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双关语是一种十分有用且有趣的修辞手法,在英汉语言中都倍受人们的喜爱。在英汉文学史上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双关语的运用。本文就英汉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双关现象进行探讨,论述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文语境的典籍文化、民俗文化、礼俗文化和审美文化四个方面阐述翻译中语用意图的实现过程 ,以探讨语境对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并力图找到移植原作隐含意义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关联域”的角度结合语言逻辑学知识对翻译中出现逻辑矛盾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导致译者违反逻辑学中矛盾律的原因,并根据其特点将译文中包含的逻辑矛盾分成三类,即词汇信息型逻辑矛盾、语境型逻辑矛盾、百科信息型逻辑矛盾,并提出了在翻译中如何避免违反逻辑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一些特殊语句与黔东苗语的语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 ,古汉语专家对这些特殊语句的解译不尽相同 ,笔者参照苗语语法分析则可以得到较满意的解释。这是两千多年以来 ,第一次按苗语语法规律对《诗经》中近 70个特殊语句做出的新解。  相似文献   

20.
感叹评价构式这NV的是一个由语用省略而来的构式,其中成员这话说的在省略后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变化不大,人际意义有变化,语用功能增加,这也是这NV的这一构式的共性。但是这话说的省略后表意规约化,主要表负面评价义。这是由礼貌原则、高频使用、相似结构的影响以及语境吸收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