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晶教授的《审美之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年 1月出版 )是一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力作 ,其中有不少创新和突破之处。《审美之思》的第一部分全新观照中国古典美学 ,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或诗歌美学中的“偶然论”、“理”、“感物”、“体物”、“审美感兴论”、“透彻之悟”、“神理”、“势”、“现量说”等诸多概念 ,把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放在中国文化、美学的广阔背景上进行考察 ,予以新观照。第二部分从绘画论的角度出发对“墨戏”、“远”、“逸”、“韵”以及宗炳绘画美学的审美范畴做出理性省思。作者竭力发掘更为丰富的意…  相似文献   

2.
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汉代及以前是其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其过渡期,唐宋是其成型期,明清是其兴盛期。在传承发展中,“趣”由最初的非审美系统扩大到审美系统,意义不断延伸,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最终呈现出“自然之趣”、“艺术之趣”、“人心之趣”三种表现形态。同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趣”表现出主客观统一性、依附性和“反常合道”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先秦孔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主流和导向。历代文论家、美学家无不从孔子美学中吸取养料和继承传统,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革新和创造,形成颇有儒家色彩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同时,孔子美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遗产,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始终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铸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思维形式、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精神,一直到独特的审美语言、审美范畴、审美表达形式,总而言之,儒家美学思想以孔子美学作为内涵和基础,已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审美模式。这种孔子儒家审美模式造就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4.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5.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吴功正“言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它诞生于六朝,是哲学“言意”之辨在美学范畴上所结之果,极大地推助了文学的审美发展。“言意”哲学渊源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上语言、思维、对象等重大问题。《周易·系辞上)}写道:“...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①这一观点对我们全面认识我国诗歌美学,无疑是有指导性意义的。但就古典抒情诗而言,在抒情性方面所表现出的道家美学思想则更加浓厚。从整体上看,古典抒情诗歌在虚静、自然、空灵、含蓄、模糊等方面表现出的艺术美,更能见出中国古典美学特色。正如叶朗先生所说:“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②本文试从老庄美学思想对古典抒情诗歌的具体影响,选其一二来谈谈古典抒情性诗歌的审美特点。一、意象的平…  相似文献   

7.
管仁福 《齐鲁学刊》2013,(1):123-127
在苏轼的作品中,多有"气"的叙写。这诸多"气"的语意蕴涵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物质之气的描述,也有对生命生理之气的体认,而更多的是对人文思想之气的传达。人文思想之气从哲学层面反映了他以气为本体的自然观;从政治层面他崇尚和气,表明其向往社会太平和谐的政治理想;从道德人格层面和文学艺术层面他欣赏英气、豪气、浩然之气、逸气、才气、神气、词气等人文精神之气,表现了他人格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8.
<正>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亦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宽泛,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蕴、审美意趣、审美意味、审美意韵与审美风格在内的集合体。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风与骨、兴与象、形与神、物与心、景与情、知与行、学与悟等基本范畴的高度抽象结晶,亦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以心灵感悟审美对象过程中所经历的一般之境、审美之境与宇宙之境等三个心理层面的完美统一整合。它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气”为主,认为气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原,因而也是美的精髓,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能够把握到字宙、人生的生命意蕴,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偶然这个范畴有着突出的位置与重要的理论价值。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偶然指艺术创造主体赖以激发审美情感、创_作冲动,并在不经意间形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突发性的思维方式,是以客观外物的变化触失主体情感为前提条件的。对于偶然性创作契机的发生机制,中国古代美学是从审美主客体的触遍感发的思路来阐释的,这就是审美感兴论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偶然”范畴基本上是处于感性样态的,不具备西方哲学那种范畴的逻辑意义,但却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隔”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是指文艺创作中写情状物不真切、不明晰。而在审美接受中也同样存在着“隔”,这种“隔”通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仅仅停留于字面,对文艺作品进行了一种历史的、日常的、实证的解释;另一种是不满足对作品的文学、美学诠释,而执意追求文学的深度诠释,从而造成“过度诠释”。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隔”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到了中国古典美学从理论和批评方法上的支持。但是,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隔”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抗。  相似文献   

13.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4.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12,(7):134-140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释价值,有必要将它提升为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史范畴,它揭示了人类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审美意识演变史之规律;作为审美风格范畴,它据审美对象内在结构类型论审美风格,为传统美学提供了新的审美风格类型,弥补现有美学范畴之未足;作为审美文化范畴,它为我们宏观把握审美与人类文化系统之关系,完善呈现人类审美活动之现实背景与命运,提供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论“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媚”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 ,结合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徐渭的“媚”论思想 ,可以归纳出“媚”的五个特性 :世俗性、情感性、形式美、阴柔性、个性化。感性生命及动势美是“媚”的本质界定 ,区别于中国古典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代表范畴如“雅”、“和”、“静”、“冲淡”等 ,“媚”是对以宋代美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突破 ,以及对以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为代表的新型审美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孔子的整体生命存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夫子大气象,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孔子人格美可借用我国古代文论中两个特有的美学范畴来概括,即“风”和“骨”。“风”偏重于感情的飘逸和真挚,实为“风清意爽”;“骨”偏重于意志的端正和遒劲,实为“刚健道劲”。两者俱备,即为“风清骨峻”。孔子合而有之,终而遍体光华,如鸾如凤,成为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人格存在。它所透露出来的美感染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说“韵”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从“韵”语义的历史流变可见,“韵”的传达表现,既强调超迈不俗的内在精神与个性情趣之美,又追求一种淡泊自然、含蓄空灵、意在言外的意境风格表现。“韵”与重神写意理论不同,有着更明确的源自庄、禅的哲学美学基础与文化内涵。“韵”范畴在魏晋和宋代得到推重,从艺术创造和艺术品味两个方面大大深化了古代审美意境和风格理论。“韵”还典型地体现了山水画审美意识和追求,这又为进而考察古典美学具体范畴在不同艺术类型表现上的特殊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变革,两汉铺锦列绣的美为清真自然的美所取代,中国古典美学处于一个转捩的阶段.而这种转捩,首先肇自文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和伦理观念的变化,自然的人格取代了儒学的人格,由此而来的则是自然的美学代替了雕饰的美学,人品与文品臻于和谐一致,"自然英旨"成为魏晋六朝的重要审美范畴.这一美学思潮的嬗变过程,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想脉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蕴涵着深厚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美学的六大思潮———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周易美学、玄学美学、禅宗美学和明清人性论美学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生命即美。透过艳丽之极的现象之美,中国古典美学渗透着深刻的人性内容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富有一种深邃的生命意味。  相似文献   

20.
韩振华 《兰州学刊》2006,(9):70-71,90
王船山(王夫之)四十多年矢志于《易》,易学修养极高,他的易学思想与其人格美学思想紧密相关。具体来说,船山易学中的身心观建基于“气”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生命美学意味;其心性观则表现出古代君子进德修业、追求德之大美的强烈意图;船山的人格美学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英雄人格和政治家人格的统一,特别突出刚健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