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范畴。把“道”范畴置于审美文化的背景下观照,描述“道”范畴从哲学领域向审美与艺术领域延伸的脉络和流变轨程,厘清儒道两家涵指的殊异与审美特征,抉发“道”范畴不同的内涵层次,对于确切把握中国美学其它范畴,昭示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当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土壤,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及元明清产生、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其内涵由一个自然概念逐渐丰富为内蕴醇厚、含蓄蕴藉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千百年来古代先民的诗性智慧和民族品格,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广阔的美学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3.
何世剑  喻琴 《天府新论》2006,(3):146-150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质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标志有四一是"丽"在诗论视野中得到了深化;二是"丽"在词论视野中得到了拓展;三是"丽"在曲论视野中得到了多方面争辩;四是"丽"在小说理论批评视野中得到持续论述,并且"丽"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视野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析,见出"丽"在此期走向升格.  相似文献   

4.
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汉代及以前是其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其过渡期,唐宋是其成型期,明清是其兴盛期。在传承发展中,“趣”由最初的非审美系统扩大到审美系统,意义不断延伸,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最终呈现出“自然之趣”、“艺术之趣”、“人心之趣”三种表现形态。同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趣”表现出主客观统一性、依附性和“反常合道”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学是明清小说评点中主体性素质范畴之一。小说作者或评点家往往才学兼备,学是才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动力。小说正文和小说评点均饱含了作者和评点者的深厚学识,读者从中可收获广博知识,提升学问。小说的通俗性决定了小说中学的有限性,小说中的学应无损小说的艺术之美,学的成分的多寡亦不能成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小说评点家用丰厚的学识为读者揭出一段精神。纵然学是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但小说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具有了学的成分而提高到举足轻重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高铭仁  王存金  孙卓廷 《东岳论丛》2002,23(5):73-76,93
社会生产力是标志人对自然生态系统作用的能力的范畴 ,不能概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内涵。要全面概括必须提出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的新范畴。该范畴的提出具有现实必要性 ,而其提出的方法就是现实问题和矛盾分析方法。该范畴就是“自然生态力” ,它是标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 (社会 )作用能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 ,包括 :产生人类的能力 ,一切资源能源产出供给能力 ,各层面规律的制约能力 ,自我建构复制修复消解能力 ,自然破坏能力 ,以及自然生态美化能力等。自然生态力范畴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况周颐提出“重、拙、大”之“作词三要”,将“重”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词学范畴之“轻”与“重”的形成和界定有一个独特的过程,一方面,词之题材内容由“轻”入“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动荡变迁,词体本身题材的丰富扩大,意象风格也从局限于轻柔婉媚而扩大到庄严厚重、慷慨雄壮。从内涵的界定来看,词之“重”者,既指词作外部风貌的浓墨重彩、题材内容的包孕丰富,又蕴涵了沉挚深厚的感情、思力深刻的思想以及沉着雅正的气格等等。相对而言,“轻”范畴的涵义更具多重性,褒贬兼而有之:既可指向语言意象的轻清倩丽、艺术风格的轻灵浑成,也指向题材内容的单薄狭隘,流于轻浅、缺乏浑厚沉着之致。  相似文献   

8.
侯旭 《南京社会科学》2012,(11):53-56,62
作为话语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话语学的发展需要构建自身的范畴体系以提升其理论水平。交往语境范畴的确立体现了话语学语境论思想,它从人的交往实质出发,既强调话语实践中说话者与说话对象之间形成的双声语境,也强调双主体的共生性,是对两个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交往的关系的确认,是对双主体共同构建的体现主体间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同一、协调的共同体的确认。  相似文献   

9.
神学最原初的意义是关于神的科学。但对于亚洲人,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与"神"打交道,则是为了他们自己当下和将来的生命。这与西方学者对神学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亚洲神学重在关心生命而较少关心"神",只有在人们关心生命时,"神"才会参与进来。为了生命,人们必须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并把它们作为对象。因为,正是这些关系决定着生命;正是神、大地、人的和谐,决定着人的命运——只有和谐状态下的和谐方式,才能赋予生命、维持(延长)生命、发展生命。所以,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可以用"和谐"来表述——"和谐"是生命的形式。在中国哲学中,"和谐"既是生命的手段也是生命的目的。作为手段,处于结合、融合、合成等形式中的"和谐"是最具普遍性和必要性的东西;而作为目的,"和谐"就是幸福。由于和谐是生命的动力、条件和形式,它揭示了宇宙伦理(神学)与人的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谐"本身便可合理地作为规范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把"和谐"看作是亚洲神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范畴之原因。  相似文献   

10.
赵林涛 《河北学刊》2012,32(1):90-93
作为一代国学大家,顾随及其作品正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并已引起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当前顾随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将"顾学"划分为遗作搜集整理和生平行迹研究、师友交游研究、思想理论研究、艺术成就研究等五个领域,指出各自的研究空间,以推动顾随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和"范畴有个源起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和"的概念起源之初就有一定的审美趋向,诸子时代,儒、道、墨等诸家对其涵义进行了哲理意义的阐发.儒家论"和",则重于伦理政治的角度,重点讲"人和".道家论"和",多以气言,强调调平阴阳之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点讲"天和",强调只有恪守天性,排除外物杂念的烦扰的专注,才能达于生命精神之"和"的极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谐与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魏晋玄学在道家"和"观念的基础上,融会儒、佛、墨等各家对"和"的涵义的阐发,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和"观念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2.
“狂逸”作为一个显著的性格外化表征,蕴含了明清文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意识,体现了明清文人的精神叙述与审美倾向,昭示着特定时代话语下的独特情感体验.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王朝统治及思想文化专制,与商品经济推动下要求个性自由相悖,涌现了徐渭、唐寅、李贽、龚自珍、朱耷等狂逸之士.他们普遍以疯癫姿态游离于世俗之外,以白眼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孤独心理包藏着无限意蕴.  相似文献   

13.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当代科学家在探索意识问题时常对同样的理论成果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根本原因是犯了“范畴错误”。科学意识研究的发展不能忽视哲学的反思,必须加强对脑科学成果的哲学转化、升华和解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从魏晋到唐宋,“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衍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充分展开.文“气”范畴涵盖了文学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文“气”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衍生出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的气范畴,泛化无穷,具有着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17.
论法学范畴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畴体系的建立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本文从法学范畴体系的建构方法、框架结构、中心范畴和基石范畴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构法学范畴体系以及建构什么样的法学范畴体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章建文 《江淮论坛》2009,(3):165-170
“洁”不仅是一个文论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和史学范畴。作为晚出的文论范畴,自然吸收了哲学和史学的文化内涵。那么从语义学、哲学和史学等方面对“洁”作一番文化考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洁”这一文论范畴的内涵,必然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洁”这一文论范畴。  相似文献   

19.
皮尔士的范畴理论为我们理解他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成为探讨其思想的较好切入点。但是,基本范畴并非一开始就得到清晰的描述,它们的具体内容和提出依据在《论新范畴表》和“现象学原理”中各有特色,再加上它们各自具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展示了范畴的复杂性。因此,范畴理论的厘清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首先提出“豪放”这一审美范畴并用于诗歌批评。随着苏轼的进入词坛,“豪放”一语被引入词学批评领域。它初指词的形式“不入律吕”,但其内涵迅速扩大至包括词的内容逸出传统范围,表达豪壮之情,阔大之景,词人的性情具有“豪放”的特征,等等。明代张(?)将“豪放”与“婉约”作为词的两种典型风格提出,这在对词体的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清代的词学家们从词调的要求、词的内容及词人的素质等方面论证了“豪放”作为一种词学风格存在的必然性,并进而探讨了“豪放”词风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