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易传》是阐发《易经》哲理的一部论著,古称“十翼”,即《易经》的十篇辅助资料。它是《易经》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问世后,经过春秋、战国之际数百年间的研究,积累起来的第一批学术思想成果。《易传》非一时一人所作,这是当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结论。这十篇阐述易理的文章,显然观点比较一致,而且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又自成思想体系,大体上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在我国古代理性思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易传》名义上是解释《易经》思想的,实际上,两者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的世界观。《易传》赋予《易经》以许多非固有的思想,如所谓河图洛书之说,太极观念,大衍之数等;但它却借用《易经》的占筮思想构架,营造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阐述了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器理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絪緼化生”学说,“雷风相薄,  相似文献   

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最早解释,后人在《易传》对《易经》解释的基础上,又对《易传》进行了无数的解释。本文认为《易传》把宇宙万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其存在基本因子是阴阳;其思想内核是"生生不息"。《易传》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成就圣人事业。《易传》的生命哲学无疑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意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和《中庸》的性命思想,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一方面,《易传》把乾道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以阴阳论的方式来说明乾道如何下贯于人的生命中,成为人生命主体之本性;另一方面,《易传》又强调人要凭借此本性积极努力地做道德修养工夫,以把人之德性生命向上提升,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并使人与天地三才鼎立,达到“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中描述辩证法的话语有:"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生变化"等等。可见,《易传》的辩证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道”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并通过分析试着将“道”还原到它的原始含义的层面。通过对《周易》古经中的“道”和《易传》中的“道”的考察,以及对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者”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比较,试图对作为“道路”的“道”向形而上的“道”的转化过程提供若干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易传》美学二题陈志椿《易传》是对《易经》最古的解释、引申和发挥。《易经》和《易传哈起来称之谓《周易》。《周易》一书,自汉代始尊之为“六经之首”,至清代纪晓岚编就《四库全书》,仍以《周易》置十三经首位,可见《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根本原...  相似文献   

8.
一《易传》又称“十翼”,即《象》、《彖》、《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从汉代开始大部分学者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如司马迁日:“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左传》、《国语》、《老子》与《易传》道论学说的比较分析,对《易传》道范畴的内客及特点作了初步的考察和梳理,肯定了《易传》道论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易传》是阐发《易经》哲理的一部论著,古称“十翼”,即《易经》十篇辅助资料。它是《易经》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问世后,经过春秋、战国之际数百年间的研究,积累起来的第一批学术思想成果。《易传》非一时一人所作,这是当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结论。这十篇阐述易理的文章,显然观点比较一致,而且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又自成思想体系,大体上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在我国古代理性思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易传》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易经》中的天人思想是《易传》产生的根本依据;孔子、老子对天道、人道内涵的独立思考以及孔子晚年沟通天人关系的努力为《易传》的产生提示了发展方向;儒、道交争的发展迫使儒家探求其理论的天道依据,从而促进了《易传》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2.
"德"在《易传》思想体系中不仅是反映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天、地之德,还是反映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之德,因此"德"在《易传》中是具有包含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则的一个哲学范畴。因此,系统研究"德"在《易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把握《易传》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忠军在《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易学解释是一种经典解释,而经典解释最大特点是不能完全脱离文本进行解释,《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易传》则以“见仁见知”和“后亓祝卜、观亓德义”的方法对待易文本,即一方面承认易文本是卜筮之书,解释《周易》卜筮的形成、依据、作用等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发现了易文本中有圣人之遗言,即所谓文王之道以及在现实中所展现“刚者使知翟(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惭人为而去诈”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易传》是独立于《易经》之外的古典文献,它依据了《易经》别具一格的结构,按照自我的思想方法对《易经》作了不尽符合原意的解说。由此而产生出如我们通常所归纳的“发展变化”、“辩证运动”、“一分为二”等观念。虽然这些观念是《易传》思想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对孔子著《易传》 ,宋欧阳修以后提出疑义。自长沙马王堆帛易出土后 ,孔子著《易传》又得到肯定。应对《易传》文本的著作、编篡的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 ,从而认定其著作权。关键的问题是是否承认《易传》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易传》的著作权应归孔子 ,《易传》源于山东 ,有邹鲁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易传》主要是对天道、人道的摹写,进而阐明了天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天道与人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天道统摄人道,人道效法天道,天道与人道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达到了合一。《易传》哲学,先谈天道,由天道推演人道,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奠定基础,在当今社会价值重建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易》,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大奇书,为历代学者所垂青,不仅因为它位居“六经”之首,而且因为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古奥深刻,复杂丰富,引人深思,令人发省。《周易》有经文和传文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特点和产生的时代不同,因而又有着不可混淆的差异。《易经》和《易传》不仅不是同一作者同时所作,即使是《易经》和《易传》各自本身,也非一人一时之作。众多的编者和辽阔复杂附社会背景,使《周易》特别是《易传》具有在内容上既丰富又繁芜,在思想上既进步  相似文献   

18.
以《周易》古经和《易传》“十翼”为源头,曾引发过一股涌涌不竭且又蔚为大观的大易文化洪流,它几乎波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的源头,大易文化源的形成是以《易传》“十翼”的问世为其确切标志的,“十翼”所代表的学派倾向直接关系到了《周易》(包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美称的《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易传》蕴藏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具有发端和奠基作用。精巧深湛的《易传》美学思想包含着八个方面的内容:神妙万物的美本体论、精义入神的审美境界、贲无色也的艺术美境、旨远辞文的创作原则、其臭如兰的审美通感、美之至也的完关人格、修辞立诚的美在真情说和乐天知命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20.
君子人格的培育,是《易传》的主要内容。《易传》强调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圣人之道。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君子要注重书本与实践结合,要注重从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学习。《大象》集中体现了君子求学于自然之象和卦象的内容,包括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这种注重从自然之象中学习的方法,是先秦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