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西方工业社会创造了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等能使信息迅速传播和广泛共享的工具体系,因而西方文化呈现一道充满挑战性的文化裂变——大众文化的崛起,它宣告了一个几乎由文字垄断大众传播时代的结束。传统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阅读和传播方式、作者的创作定位等均受到冲击,西方文学面临无可逃避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在当前我国的传播方式及对青年思想的影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集中表现为:西方文化通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直接传播西方政治意识形态,与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形成公开对峙的状况有所弱化;同青年的文化娱乐、网络活动及消费生活相结合的隐性传播方式明显加强,对青年思想的影响更为广泛和复杂.对此变化趋势需要保持理性的认识和积极的文化选择引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化塑造的过程与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文化的发展催生了大众传播事业,而大众传播的理论完善和实践积累也同样影响了文化的塑造和发展。然而,应该看到,大众传播中传播内容庞杂、传播方式僵化、传播技术制约、传播把关薄弱、传播功能异化等消极因素使得大众传播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文章归纳了大众传播与文化塑造的关系,分析了大众传播消极因素及其产生原因,总结出大众传播的消极因素在文化塑造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推动大众传播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对中国当代文化塑造发挥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帝国主义不仅存在于东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与西方国家内部,加拿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虽然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众传播体系,但传播的内容却不是加拿大而是美国的,这一困境已经威胁到了加拿大的文化生存和身份认同。本文试图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发掘加拿大传播业困境的成因.为其他国家反抗美国文化入侵、发展民藏文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与过程,在当下突出表现出价值创新的必然与必要.本文立足大众传播的发展现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新闻学等交叉角度综合解析了大众传播携带崭新的市场意义的逻辑发生;对"三贴近"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其中创生的价值新体系及其构成;针对大众传播管理之技术、资本、人力资源要素的创新内涵,构画出了有战略意义与实践指导性的大众传播价值创新的制度管道、制度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具有突出的娱乐功能,对于各个社会主体都具有重要影响.但监管缺失、过度娱乐化会产生不良后果,因而,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的良性发挥需要国家管理者和影视行业的共同努力.文章分析了意识形态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包括爱国主义、反腐倡廉、抗击疫情、传统文化等方面,以及影视作品中意识形态的呈现对个人、国家管理者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三结合"声乐教学思想,对原有的声乐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一个包括理论、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剧目创作等在内的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三结合"声乐教学思想的创新特色包含了观念创新--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西方与中国传统声乐文化;技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成功率;知识创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领导方式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结合新疆兵团调查情况,介绍、分析了新疆大众传播的现状,围绕大众传播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探求大众传播影响新疆文化特殊性和共性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从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角度评论文学创作渐成热点,不少评论家以他们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衷爱及其人生体验,写出了属于跨世纪理论的汉学文评.这是文学评论从西方文化话语到本民族文化话语的可喜转变,它显示了中国文学理论界在借鉴融合了西方文化理论之后,向着文论民族化、现代化的深度开掘.当我读到赵德利的<回归民间--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间文化阐述>以后,更坚定了这种认识和信念.  相似文献   

11.
功能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大众传播的功能必须要分清大众传播的功能与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及大众传播效果的不同。在具体研究大众传播的众多功能时要注意大众传播功能的层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地球村"的基本功能,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的具体功能,还有授予地位、议程设置、舆论功能等派生功能。  相似文献   

12.
心理控制理论的跨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ckhausen和Schulz(1995)建构的关于人类生命历程中的心理控制理论在西方和亚洲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自我定向、文化--生物学背景、失败的减少和收获的增加等方面.控制形式的功能优势性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M*韦伯运用"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首先崛起于西方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解释.本文借鉴韦伯的概念和方法,以西方"功能分化--整合型"文化和中国"功能复合型"文化作为经济发展所需文化理想类型的两极参照,并据此对中国国企运行的宏观文化背景、中观文化机制、微观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国企陷入困境而难于自拔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文化理想类型的支持,因而国企改革的首要之点在于建立文化理想类型.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启蒙价值的冲击下,儒家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传统已经基本上被解构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五四"时代的文化精英对儒学的批判仍显肤浅和不足,启蒙仍未深入;另一方面,儒学必须对西方的强势有所回应,儒学的发展尽管障碍重重但它仍有转化重生的机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国家与西方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的路径、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本文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下对中西方信任观的同异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其相同之处:在信任与人的向度上,中西方皆从本体论的高度予以诠释;在信任与社会的向度上,中西方皆将信任视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保障。其相异之处:诚信取意不同--作为个人品质的诚信和作为平等主体交往的信用;维系诚信的载体不同--心性和契约;诚信的社会机制不同--单方承诺、良心维系和双方契约、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正在将人类社会导向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大众传播语境中发端于文艺审美与生态文化建构相互诉求关系的生态文艺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深化、形式创新及受众接受等三个层面探查生态文化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下生态文艺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文学"这一命题近代始得普遍认同."五四"后,在西方流行的小说原理、小说观念大规模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通过知识背景转换而争取独立地位--取法美国、法国小说观念以图创新--融会俄苏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英法现代主义小说理论等外来资源而力图白创新路--酿造出作家富于个性特色的小说观念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中可窥见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迁延.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状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呈现出主体意识自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文化品位低俗化和文化行为浮躁化的现状,分析其成因,既有社会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思潮和科技革命的影响,又有教育本身如高等教育体制的滞后、教育个性化目标的误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乏力等因素的影响,还有校园文化主体--大学生自身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明的冲突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其实,被亨廷顿--度视作对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形成挑战的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本同属西方所称的"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伊斯兰教以其平和性、实践性和无原罪说等特征对世界文明和思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即使象伊斯兰教中的"吉哈德"和妇女地位等问题也存在着进一步理清的余地.只要努力相互理解和尊重,人们是可以跨过文化的鸿沟的.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方文化曾经一度站在世界文化屋脊上,创造了令世人称羡的辉煌;近代以来起而代之的新的先进文化--西方文化,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更高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化困境.千年伊始,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是世界新的先进文化的惟一出路,实现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进而达到灵与肉的结合与互补,才能共同打造出新的世界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