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对清代河湟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剖析的基础上,就灾害发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为我们以后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推进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完善我国农业防灾救灾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对关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农业灾害防治措施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综述我国农业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两种主要的防灾救灾措施--国家防灾救灾措施和市场化的农业保险措施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促进农业防灾救灾措施优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认为清代东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类型多样,发生频率日渐频繁,受灾范围逐渐增大,危害日益加剧。为救灾防灾,清廷和东北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采取诸多举措,构建社会救灾防灾体系,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灾害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异常变化而对人类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1912—1949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频发,多种灾害交替甚至交织发生,水旱灾害尤重,衍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显著。生态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生态、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增加、气候变化、政局动荡、战争破坏以及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都是生态灾害发生的具体诱因。这些因素导致的生态灾害进一步恶化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人民生活困苦,但也提升了社会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促进了现代防灾救灾科学技术的引进和防灾救灾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的防灾救灾积累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安徽素有“多灾省”之称,从古代、近代安徽自然灾害对比研究中,不难发现,从西汉到清代前期,令安徽境内的水灾、旱灾的发生频率呈增长之趋势,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也不断增加,但从整体上来看,古代安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与近代安徽相比,还是较低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与不断发展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的打击巨大。我们的先人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较为丰富的减灾抗灾理论,今天防灾减灾仍任重道远,而重点则在于科学救灾和法治救灾。  相似文献   

6.
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水、旱灾害为主;水、旱灾害连年发生,甚或交替发生;灾害发生总频率高,除水旱灾害外,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低;灾害类型在地域上有差异,水灾集中在下河地区。地形、气候、黄河南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引发饥馑和物价上涨。蠲免、赈济、抚恤是清政府对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形式。  相似文献   

7.
吕坤长年为官于地方,重视荒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荒政主张。在防灾备荒方面,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劝勤劝俭,重视积累;严抓仓储建设和管理。在赈灾救灾方面,立出放之法,定放赈十禁;定粥赈之法,明施粥细则;安辑流民,鼓励复业。研究吕坤的荒政思想对今天我国防灾备荒、赈灾救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吕坤长年为官于地方,重视荒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荒政主张。在防灾备荒方面,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劝勤劝俭,重视积累;严抓仓储建设和管理。在赈灾救灾方面,立出放之法,定放赈十禁;定粥赈之法,明施粥细则;安辑流民,鼓励复业。研究吕坤的荒政思想对今天我国防灾备荒、赈灾救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地震、泥石流、旱灾、雪灾等方面。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相关对策,并结合民族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防灾救灾机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为减少灾害的发生及危害,统治者积极实施减灾、防灾、救灾政策。政策内容之广泛,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荒政辑要》是清代前期诸多荒政著作中的重要一部,作者汪志伊是乾嘉年间著名官僚。该著是在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作用下写成的,其问世以后曾多次再版,代表了清前期士大夫阶层对荒政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2.
清代因疫灾频发,因而形成一套由官府主导的从奏报到防治的应急机制,大的疫灾半月或旬日奏报一次。特别是道光元年(1821)的《救疫章程》为以后所援用,说明清朝已把对疫灾的防治初步纳入法制化体系,救治措施也向以医药为主要手段,以挽救病患者生命为目标转化。作为责任主体,因救灾不力或隐瞒欺饰而被处罚的封疆大吏不乏其人。但整体而言,清朝对疫灾的防治未能达到制度化水准。这也使得清朝的疫灾防控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  相似文献   

13.
清代河南的自然灾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是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造成灾害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作者试图通过对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状况的统计分析,揭示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清代社会的发展、天灾人祸、清统治阶级的政策、蒙地内部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乌泰蒙荒招垦的国内原因,总的来说,乌泰的招垦蒙荒同清政府对蒙地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汉代荒政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汉政府在救荒实践中 ,往往能从战略高度出发 ,在灾前、灾时和灾后采取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备荒、救荒的策略措施。本文从文献资料出发 ,对汉代的救荒对策作了较为细致的总结和分析。这些措施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它对于今天预防灾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瘗鹤铭》是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石刻。由于《瘗鹤铭》摩崖石刻先遭天灾,后遇人祸,早已支离破碎不全。北宋发现此铭,已不完整,及至清代打捞上岸,只存五方残石。唐、宋、明、清均有文本和刻本,哪种近真,本文进行考订,以求还其历史之真面目并提出笔者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有四个基本特点 ,长期、频繁、深重和普遍的自然灾害给该地区的民众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并成为捻军起义的直接和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舒城地区的自然灾害以水旱灾害为主,以后期多于前期、水旱灾害交替出现为特色,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除了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外,过度开垦山岭、无序修筑水坝、圩堰所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也是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南阳盆地及周边山区由于人口激增,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遭到过度开发,致使南阳盆地自然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频繁。南阳盆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加速了域内水路交通的衰落,加剧了近代南阳盆地社会生态的衰败和社会经济的萧条,最终使南阳盆地由“中心地带”演变为世人所不齿的盗贼渊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