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苏轼的美学思想与道学的联系张维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人们在阅读苏轼作品时,不但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得到一种道的启示,可以说美与道共存于苏轼的艺术作品中。苏轨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是...  相似文献   

2.
徐良此文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版)一九八九年第三期,文章指出苏轼的美学思想以庆禅思想为出发点,直接建立在他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首先苏轼从物与意的关系入手探寻美。一方面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具有审美的特性和价值,能引起人的愉悦和快乐,另一方面又认为事物要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必须依赖人心。其次,苏轼探讨了艺术创造的美学问题。他继承汉魏以来“以形传神”的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3.
许外芳 《兰州学刊》2007,(10):185-188
苏轼的艺术哲学主要可概括为三点:真实论、传神论、自然论.它们贯穿于苏轼对文学、绘画、书法这三大艺术门类的论述中,构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李军 《江淮论坛》2005,(3):133-138
苏轼诗歌美学理论是一个极其丰富、深邃、广博、璀灿的艺术宝库,有待作系统、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其关于诗歌美学的理论,如:贵传神,崇妙理,尚自然,主情致,求含蓄等著名论点,既是其创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艺术理论结晶,更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且构成了苏轼诗歌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轼: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典型杨存昌隋文慧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和谐,即追求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情与理、形与神、言与意的辩证统一。如果说秦汉是这种和谐美学的奠基时期,魏晋六朝是和谐意识的自觉时期,那么由唐至宋、元则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丑石的出现,标志了以丑为美的美学观点的形成。从北宋苏轼《枯木怪石图》到清代郑板桥、刘熙载在理论上的阐释,都要早于法国罗丹的雕塑《老妓》及论述。中国艺术以丑为美的思想源头在庄子美学,并具有自身写意变形的特点,与西方艺术的以丑为美形成互补格局。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是夏多布里昂美学理论的基石。在《基督教真谛》中,他把基督教的创世说、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和神秘主义,溶合于自己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之中。这是夏多布里昂浪漫主义美学的根本特征,夏多布里昂认为,基督教为艺术提供理想的美。艺术的任务是赞美上帝,引导人们按照基督教的原则去对待灵与肉、情欲与信仰、生与死的问题,并通过宗教的修炼,净化灵魂,最后皈依宗教。  相似文献   

8.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8,(1):185-190
岭海时期,苏轼创作大量养生诗歌,时人对之研究较少。究其创作成因,可归为宋儒重医的时代因素、岭海特殊的地缘因素、"龆龀好道"及晚年衰残的现实因素共同使然。就苏轼岭海养生诗所表达内容递擅考索,可将之归为三个表达向度:一则借风物抒旷达之怀;二则以炼丹消出处生死之悲;三则躬耕和陶达天地境界。岭海时期,苏轼不仅在实践上实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且在养生诗的艺术创作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养生诗歌具有"寓意于物"的美学旨向;大量使用长题、题序进行诗歌艺术功能的开拓;冲淡隐逸的道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苏轼文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心理研究,他从创作的全过程探究诗学创作的艺术心理结构,诸如诗人与表现对象之间的空静、物化、神游的相契相融的特征,并且把自己的创作心理体验融会其中,因而使他的诗学本体艺术心理理论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创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苏轼新评》(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系朱靖华先生《苏轼新论》(齐鲁书社1983年出版)的姐妹论著。《苏轼新评》(以下简称《新评》)的出版,意味着朱先生在东坡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选择了东坡诗词艺术理想、审美标准研究中的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实现了继《苏轼新论》之后,再度开拓苏学研究领域的愿望。 首先,《苏轼新评》在对东坡总体把握的研究上有新深度。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伟大宗师,新著《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一书,第一次把散见于各处的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系统地加以整理和阐释。以全新的角度开辟了苏轼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指出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与发展,是苏轼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苏轼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童年曾受学于嵋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读《庄子》,认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把美学从感性的漩涡里解救出来,旗帜鲜明地喊出了"艺术哲学"的口号。在他看来,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他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出发,实现艺术美的"理想"之旨归,从而建构了其艺术哲学观的学理逻辑。沿着黑格尔艺术本质观的逻辑线索,可以对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4.
儒家与道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既对立而又互补,但二者的结合,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形成了既重思想内容又重艺术表现,既重道德教化又重情感愉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艺美学的体系通常有音乐美学、绘画与工艺美学、舞蹈美学、戏剧美学、影视美学、小说美学。艺术的本质决定着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特征又规定着艺术的价值和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月,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一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如同西方把“阿波罗”(太阳神)作为西方文化原型一样,月可以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精神原型来加以研究。大凡自然物象进入艺术境界,必是创作主体的体验同物象的自然结构或精神结构相契合。月,频繁而又鲜明地出现在苏轼词中,苏轼对其又有着独到、深刻的感受,这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由此,我们就透过“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看一看苏轼…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组诗,因其五称颂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显赫功绩,一直以来都受到冼夫人研究者的关注。从苏轼的和陶诗入手,深入探究苏轼当年撰写这组诗的背景及心境,并对《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写作之源、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突出苏轼创作该诗时的背景,分析诗的内容及欣赏其艺术特色,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论证其创作该诗的地点。对苏轼从惠州I贬谪到海南儋州来回的路线进行考证,对一些研究者认为该诗写于高州之说进行了分析并否定了这种说法,更进一步考证该诗写于海南儋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见解,对艺术美学的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知觉”构成了艺术美学的基本框架,而艺术美学和艺术学的区别,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具有自觉的美学性质。  相似文献   

19.
在美学的历史上,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辩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就不再限于美之上了,而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因此,崇高,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在艺术领域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上许多不朽之作都程度不  相似文献   

20.
到了宋代 ,陶渊明开始受到一致的推崇。宋人对陶渊明的景仰 ,首先在于对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的高尚人格的推重 ;陶渊明在世俗生活中时时体现出的高怀逸趣———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心情 ,让宋人羡慕不已。陶渊明在宋代备受推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宋代内忧外患 ,士大夫忧心忡忡 ,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顿人生、超越痛苦的精神榜样 ,而陶渊明正是最理想的人选。苏轼一生推重陶渊明、由衷喜欢陶渊明。朱熹慧眼独具 ,对陶诗有特别的体味 ,看出了陶诗内涵的丰富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是在宋代得以最后确立 ;陶诗独特的美学价值 ,是宋人发现并给以理论上的完全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