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电一 《社区》2003,(24):21-22
在全国许多城市里,都有这样一些人:按规定,他们享受不到低保,但实际上他们因有种种特殊情况比低保户还困难,成为被人忽视的“边缘户”;还有许多农民工,哪里有脏活、累活、险活,人们总要找他们来干;但他们的艰难困苦、基本权益、子女教育、生病遭灾等问题,却很少有人关心。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也是城市低保的“边缘户”。而生活在辽宁省大  相似文献   

2.
农村籍大学生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没有城市生活历史的“准城市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调整和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本文通过他们对大学课程的学习和角色的认知,城市生活方式模仿,自我意识和城市归属感的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健康的价值理念的形成五个方面的描述来分析他们是如何从“准城市人”向“城里人”转变的。  相似文献   

3.
“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农民工满怀对城市文明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来到城市 ,却因各种社会原因无法融入城市的制度和生活体系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又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社会 ,于是在两难和困惑中形成了“双重边缘人”的自我认同。本文试分析这种认同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统奎 《社区》2008,(19):50-52
你能想像,一个香港女性,5年来没买一件衣服,一直使用的手机是朋友送的二手货吗?李仪便是这样一位都市丽人。她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身处物质过剩的城市,生活却极为朴素,有如“现代鲁宾孙”。  相似文献   

5.
诗歌中的“城市”,不仅是典型的都市表象,而是一种心灵状态。诗人是将个体生命置身其中的现场,以魔它时心灵的撞击,作为诗歌的表现时象。在时城市生活的呈现里,诗人的重心依然是心灵吟速、感觉吟速和智性探询的扭结。因此。这类诗歌的恰当称谓应是“城市中的心灵之书”,心灵的敏感、柔韧、潜隐,与诗同格。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灵,才使得都市诗歌避免了“城市社会学的形象演绎”。而获得了生命的元气。心灵和鲜润美质。都市的人与事物,同样可以是诗人想象力和经验敏识的新的培养基。诗人完全可以将自然语象和都市语象、心灵幽居和介入生存综合处理,在更有意味和现代趣味的奇诡糅舍中,表现现代人心灵的鲜润感与混成力。  相似文献   

6.
张占婕 《国际公关》2023,(22):12-15
作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背景下社会流动的重要主体,务工青年连接着城市和乡村,是现阶段城市发展规划、人口流动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对于务工青年的界定既包括农民工也包括中高学历青年务工人员,笔者将该类人群统称为“都市边缘人”。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以成都市都市边缘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研究方法,通过“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与社会网络”“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职业规划与相关政策”五个维度挖掘该群体的融入状况与所面临的困局。对都市边缘人的现状调查,有助于更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网络治理,促进都市边缘人从“城市融入”到“城乡共生”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远比我们已知的要密切和复杂,在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中,城市已经从一个地点变成了一个符号和一种隐喻。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美国大都会,成为了孕育美国都市文学的摇篮,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在纽约的都市文化浸润下滋生、成长起来的“纽约派”诗歌。弗兰克·奥哈拉是“纽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然而,多年来,对于奥哈拉的研究只停留在其诗歌的先锋技巧和语言实验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其诗歌中蕴涵的丰富的都市文化因素。因此,对奥哈拉创作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纽约的城市文化与奥哈拉诗学主张和他的诗歌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出“纽约派”诗人与纽约之间互动性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小说家往往借助“外来者”的特殊身份和文化立场来表达他们对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多重复杂关系的审视与探究。作为徘徊于现代都市和传统湘西之间的“边际人”,沈从文创作了大量鲜明独特的“外来者”形象,如早期都市小说中的“乡下怯汉”、成熟期湘西小说中的“城市病人”和晚期湘西小说中的“掠夺者”等。藉由这些“外来者”形象,沈从文在小说中实现了都市与湘西的近距离对照与互参,在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行双向审视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着自我在城与乡之间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9.
日前,一份针对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80%的人基本上不会干农活。“不会种地,回到农村对我来说已不现实”,“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多年,有了很深的感情,但城市商品房太贵,想要扎根下来同样不现实”……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未必近了,但离乡土的距离却实在远了。他们摇摆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何处是安居乐土,何处是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沈峰 《社区》2017,(28):4-4
广东省阳江市目前约有15.76万名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占4.02%,其中已领取残疾人证的视力残疾人有4584人。对于视力残疾人来说,盲道就是他们的“导航”,帮助他们在城市中出行,参与社会生活。连日来,记者走访阳江市区发现,随着城市发展,市区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导致盲道常被车辆占用的现象,令无障碍的盲道变得有“障碍”。(《阳江日报》)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都市是一场同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盛筵。现代都会语境衍生出的种种消费习俗与生活方式,丰富了新诗拓荒者的话语资源,拓展了他们的诗学经验。城市文化使得新诗有着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全新境遇并且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他们的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在追求“前卫”与“创新”的诗美过程中,现代诗人逐步确立起都市抒情主体的独立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小说中 ,经常出现“此地他乡”与“失却城市”的主题 :可能是漂流异国怀念故乡 ,可能是感慨眼前的城市面目全非 ,或者是新旧移民在安居乐业中透露对城市的陌生感 ,更对现代都市形态(噪音、建筑、生活方式 )感到疏离。文章将具体分析以上几种“他乡”与“失城”故事类型 ,试图探讨这些小说创作与所谓“香港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城市的一个特殊群体——边缘群体的研究,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作者认为,城市边缘群体是一个被忽视了的社会群体,他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都十分有限,他们是社会的弱势人群,需要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照顾。边缘群体的形成,与我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有关,因此,需要给予他们制度上的关照。  相似文献   

14.
阶段性地离开城市的青年越来越多,他们自觉自愿地上山下乡,成为现代城市青年中的别样生活方式。在社会选择多元化的今天,许多城市青年躲开城市化的“压迫”,来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小镇,开始自己独特的青春体验。寻找回归内心的感觉“典型的都市女郎”,在深圳一家报社工作的李湛如此评价自己。去年4月,这个都市女郎从繁华的深圳来到云南国家级贫困县宁蒗当起了小学教师。和许多当代城市青年一样,李湛觉得自己的性格有两面性,既狂热地喜欢城市丰富的物质,同时也厌恶城市工作的紧张和生活的繁复,所以,她经常去旅游以放松自己,云南是可以让她心灵得…  相似文献   

15.
叙事姿态与文学立场——"新人民性文学"中的都市边缘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同时也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进程,而其中派生的“都市边缘人”必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代文学注意到了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存在,并在近年形成了“底层写作”的强大冲击波。文章选择评论的几部中篇小说都与“底层写作”有关,但它们的叙事姿态和文学立场却大不一样。它们不仅是对“边缘人”这一特殊身份的描写,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愿望、心灵心理的壮写。“底层写作”现象说明,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它的情感立场以及文学内在的艺术性,也取决于它的社会性,即变革的社会生活,这其中涉及了读者对文学的期待、理解以及作家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也是当下中国“底层写作”最大的发现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如今,都市里的“吧”早已超出原先酒吧范畴,变得花样翻新,形式各异,目前一种复合式“写作吧”已在都市的消费群体中应运而生。几乎在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这么一群“缪斯的崇拜者”把写作作为一种方式,或抒发生活的灵感,或渲泄心中的郁闷。然而这些夜不能寐的写作爱好者在喧嚣的城市生活里却难得有一个温馨幽静的环境可以让他们一头扎进成堆的报刊、书籍中尽情地去放松,潇洒地畅游于  相似文献   

17.
探索景现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模式,是目前中国城市及城市边缘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城市边缘景观规划模式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因其地理位置原因,则成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生产层面的斑决和廊道、生活层面的村庄聚落和生态层面的湿地这三方面景观规划模式进行探索.这些景观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生命机制,用它来溶解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核心提示: 他们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夫妻,却很少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他们各有各的生活轨道,各有各的生活空间,就像两个交叉的圆,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相会。这群现代都市里的“走婚”一族,正在展示一种新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城市住宅密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保护城郊农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城市内部住宅密度的空间分异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它呈现出不对称的“V”字型规律,城市中心密度最高,城市内部某一点而不是城市边缘处的密度最低。  相似文献   

20.
孟谦  周明星 《社区》2005,(14):F002-F002
与立交桥流畅的形体不相称的,是“流民部落”的“帐篷”。在一些城市中,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一些“三不管”的城市区域,被这样一些人群占据着。有人称他们是“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的人群”,也有人说他们是社区中的“自由居民”。在城市的“角落中的角落”讨生活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每每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总让人心头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城市“角落中的角落”@孟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