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化发展史表明,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兴废、政权的更迭与一个民族文化的兴灭决不会是同步的。周武王灭商后,大量的商遗民依然沿袭着商文化传统。在洛阳和曲阜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殷遗民墓,说明了这一点。在湖北江陵纪南城所发现的战国晚期后段的楚遗民墓,说明秦将白起占领楚都以后,大量楚人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遗民文化保留在历代王朝的更替过程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考古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况周颐是清末民初活跃在词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其词作不仅既是传统词学发展中光辉的一章,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更是他本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况周颐对清末民初社会的变化显得极其不适应,空前的文化震荡、文化转型给他所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更是无法摆脱。因此,况周颐在词作中时常表现出对清王朝的深深依恋。故况周颐的...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与陈寅恪生前共事于清华,在学术领域、政治态度、人格精神等方面识趣特契,尤其在政治立场上,都带有强烈的文化遗民倾向。陈寅恪因为未在晚清有仕履经历,所以他对前朝的眷恋更多是出于文化形态的考虑。王国维虽然也有着相似的文化遗民心态,但因为既在晚清学部任职,又曾任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所以其文化遗民身份之外,也带有一定的个人情感。陈寅恪提炼出王国维的文化遗民特点,但也不免遮蔽了王国维与晚清政坛的特殊关系。考量王国维与陈寅恪的遗民心态,不仅对了解两人个案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厘清遗民的类型和特点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宝琛、陈曾寿等作《落花》诗表达对清朝的怀恋和对逊帝溥仪的忠贞之心。这些诗作客观上有着悲惜文化衰残的意味。吴宓的《落花诗》在感叹文化飘零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固守道义的责任感。陈寅恪的咏花之作则是通过现实事件寄寓文化之思的,其中还浸透着他维护文化尊严、弘扬文化精神的"惜花"、"护花"之情。陈寅恪、吴宓二先生的咏花之诗堪称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悲歌挽词。  相似文献   

5.
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许多诗人都与古琴有不解之缘。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唐诗与古琴的关系,试图追寻唐诗中的古琴文化。  相似文献   

6.
清初文化的遗民倾向表现在文学、史学、学术研究等领域,这促使了清朝统治者采取极端文化专制政策控制思想,它是清代学术向考据发展的原因,也是《杜诗详注》注重考据、以忠君思想和"诗史"观念注释杜诗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我国思想解放运动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变革,也是中国文化哲学的萌发期.本文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中国文化哲学缘何而生,成就何在,有何缺失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湖湘文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重大的影响。李大钊吸收了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曾国藩、谭嗣同、章士钊等的思想和学术,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研究湖湘文化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展示中国的地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从而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清初遗民诗的文化意蕴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遗民诗作为遗民心灵深处的律动 ,是特定时代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充分展示着民族文化顽强不屈的内在精神。清初遗民诗的丰厚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郁愤与抗争 ,生于忧患、死于清贫的忧患意识 ;二是孤独与寄托 ,生死不渝、坚守气节的人格精神 ;三是审美取向 ,虽生犹死、痛愤凄清的悲凉意蕴  相似文献   

10.
阶层区隔:广告传播的社会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刺激的消费从对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转向对某种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具有明显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区隔的作用。认同往往是以广告的差异化策略来确定和完成,而差异化有着历时性的外在逻辑和清晰的内在逻辑。审美品味是透视社会阶层分化的独特视角,而广告传播是品味区隔的再现,这种再现是以美学或品味的普遍价值遮蔽了区隔的社会性质,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广告宣传的阶层想像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炫耀性消费给国家经济发展和消费文化建构带来了不利影响;广告传播对特殊阶层的塑造加剧了社会对立。  相似文献   

11.
王翰是元代迁居东南地区的第四代西夏遗民,主要生活在安徽、福建、广东等东南地区,入明十一年后,自杀殉元。王翰为研究元末明初西夏遗民生存状况提供了范本。东南地区的人文与自然环境都深刻影响了王翰的思想、创作,在王翰的多族交游网络中,吴海对王翰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深刻。东南地区理学之风甚盛,为王翰理学思想的形成营造了大环境,王翰的理学思想体现在孝道、忠君爱国等方面。王翰的山水题材的诗歌彰显了他的理学精神,其诗歌带有东南地域色彩,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总其生平之志,除著述、授徒之外,广交天下友也是他们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皖中诸遗民即是其遗民朋友中的至交。由于特殊的身份及时代背景,易堂九子与皖中遗民之交游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除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外,更重要的则是以“交游造士”作为救世方式之一,是其经世理念的体现,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为清初文坛与遗民界极其重要的事件,长期受后人关注。然其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成为一大聚讼。深入解读侯方域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晚年为学趣向与青年时的狂儒、异端大异,而近于醇儒。这一转变,与清初特殊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体现出他试图"以道易天下"、通过"济满以汉"的方式以保存汉文化的思想。这种转向表明,侯方域已由早期政治遗民转化为文化遗民。这必然影响到他对出处问题的思考,成为其参加清廷乡试的深层动机。这不仅是解开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问题的关键,而且对研究明遗民的转型及出处策略的演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项迄今为止仍在行进中的事业,回溯本世纪初的早期新文化运动,自应有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湖地区的新文化人曾首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在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树立了可贵的批判精神;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抉择和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有过较好的辨析,并以新社团为中介体,将个人的思考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为“五四”时期新观念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提供了区域性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早期新文化运动在文化开放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全方位的文化开放理念 ,以爱国救亡为文化开放的驱动力 ,把最开放的民主、科学思潮作为文化开放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人性天放"、"不拘于俗",与古代文人们追求的纯真及个体生命价值的体验相契合。"鼓琴以自娱"、"由技入道"、"得意忘言"等命题体现了庄子思想对后世琴乐美学观的影响,即借助物来实现心境的转变。弹琴的目的就在于藉着琴乐的渐浸熏习,成就自我的超然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古琴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古琴的由来具有悠久的文化典故,古琴的形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演奏古琴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古琴的审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琴文化的传播出现了以古琴雅集为主要形式的自然传播、以面向大众为主要目的的媒介传播、以普及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传播和以古琴商品为主要方式的市场传播四种新趋势。为了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精髓,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古琴的文化内涵不能丢失,媒介传播不可缺少,专业教育不能断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图像证史的方法,通过美术考古所发现的图像资料,如壁画、石刻、雕塑、以及绘画作品等,来论述和考证中国古琴艺术在形制、制作、演奏方式等方面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与图像证史论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美术考古史上所发现的涉琴视觉艺术作品,不仅要考释其作为琴史之证据的关键之所在,同时也没有忽略对它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9.
琴,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关,它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古琴也渐渐走向西方世界。上世纪,古琴音乐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几经沉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几遭灭绝之灾。改革开放以来,古琴在国内及海外的生存状况如何?如何走出困境?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周密宋亡后以遗民气节与笔记巨擘名垂于世,遗民身份与著述之间体现着非同寻常的联系。其遗民心境在词与笔记中表现出不同的风貌:词中着重抒发情志,呈现出悲愤、愁苦、隐忍、退避的历程;笔记中凸显反省意识,融汇感性与理性,将精神创伤升华为哲理思考,在反思历史和抨击现实中,多维呈现遗民心态;由词而笔记,隐逸倾向淡化,文化自救意识增强,遗民心境表现得更为冷静和理智。心境呈现的差异与词体重在抒发情志、笔记偏于叙述的文体差异紧密相关。著述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骚雅人品和坚贞的遗民气节,其主题超越了文学本身而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价值尺度,凝聚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