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进程中,气候失律标志人类存在安全和健康生存的宇观环境不复存在。为谋求自救,气候伦理研究必须为恢复气候的时空韵律而重建全新的伦理认知理念体系:气候失律导致灾疫失律,灾疫失律进一步推动气候失律,其根本的推动力是人类无限度的地球活动。要全面节制人类的地球活动,必须重建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关系,以此为整体要求,遵循生态逻辑法则,学会限度生存,重建生境利益机制,实施国际协作减排。这既是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根本认知前提,亦是其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2.
气候乃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物种生命活动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运动变化的天气过程。气候运动变化具有其自身时空韵律;反之,当气候被迫丧失其时空韵律,则表现为失律态。自近代以来,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征服、改造自然的无度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微弱影响,以层累的方式积聚起来超过自身临界状态时,就变成一种强劲的野性力量,推动气候发生突变,形成失律的暴烈状态。气候失律必然导致灾疫失律,灾疫失律构成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要根治这一世界性难题,重建地球生境和人类生境,其根本前提是恢复失律的气候。恢复失律的气候,需要气候伦理研究为其提供全球性的伦理框架、认知原理、行为准则和社会方法。  相似文献   

3.
灾疫伦理学是对当代存在危机与生存风险的应对之学,它诞生于对生成当代频频爆发的灾疫之最终人为因素的伦理检讨。灾疫伦理学就是引导当代人类重建生态理性生存方式,通向“人与天调”之未来世界的桥梁。灾疫伦理学必须为灾疫防治和灾疫后生境重建与家园重建提供伦理方案。所以,理性审查灾疫伦理研究的生存背景、伦理目标、认知视域和探究方法,成为灾疫伦理学构建的奠基问题。  相似文献   

4.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人类发展的当代进程。如何设计和定位生态文明,这本身是一个不断提升、优化、完善的过程。《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一书,却从防治自然灾害和疫病角度切入,重新考察生态文明即生境文明,揭示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和气候生态的生境化,既构成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也构成评价生态文明的宏观体系;而立足当代风险,全面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方式,恰恰是开辟生境文明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其自生成、自生长、自繁殖能力而获得生境。环境生境丧失当然有外部力量的推动,但最终缘于环境之自生成、自生长、自繁殖的生境能力的弱化和消解。环境生境丧失的必然生态学后果主要有二:一是自然世界内在地萎缩,二是人类存在安全根基动摇。为解决此两个方面的问题,环境治理显得重要和迫切。环境治理,就是修筑自然回归自身和人回归自然的双重道路。因而,恢复失律的气候、重建地球生境并且重构人类存在方式,成为环境治理必须同时展开的三维途径。  相似文献   

6.
灾疫伦理学所探讨的根本内容,是如何为当代灾疫防治和灾疫后重建提供全新的伦理认知、伦理人性和伦理方法论;为此,它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灾疫制度重建。在此基础上,灾疫伦理研究展开为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在时间序列上,灾疫预防伦理研究、灾疫预警伦理研究和灾疫后重建伦理研究构成其基本内容;在空间序列上,灾疫生态环境伦理、灾疫生命伦理、灾疫生境-家园重建伦理、灾疫康复伦理和灾疫教育伦理,此五者构成了灾疫伦理学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7.
中西环境哲学40年的研究,为环境哲学的当代构建奠定了认知基础,提供了价值框架和宏观原则.生态理性哲学可能为环境哲学的当代构建提供基础与引导,建立目标与任务:前者即为当代人类环境之生境化重建提供普遍的知识论原理、价值导向系统和方法论视域;后者即通过环境权利的全面确立来实现生境化重建.由此,环境本体论、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环境技术学和环境美学,此五者构成环境哲学的当代学科蓝图.对当代人类之生境化重建而言,环境本体论为其提供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武器,环境伦理学为其提供生存理想、价值导向系统、共守原则和行动规范体系,环境政治学为其提供开放的社会平台,环境技术学提供了基本的实践手段与途径,环境美学为其提供为之奋斗的目的与境界的蓝图.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与消亡。正确分析评价作为文化重要主体的传承人的历史作用与当代生境,实现文化解困,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有利于人类在绚烂多彩、生动多样的文化生境中自由、和谐地共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灾疫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融入了更多人为的因素,它是由工业文明以及由创造工业文明的人所造成.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思考正是立足于人,寻求人的生命与自然宇宙的律动规律,明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章试图从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检讨、灾疫防治的伦理学依据、灾疫防治的伦理行动方案.探究人类在灾疫防治中应有的伦理行动.  相似文献   

10.
灾疫生命伦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学问,致力于消除当代存在风险,引导人类求取理性生存之道,在应对灾疫的分析中形成了其特殊的使命及研究视角。它直面的事实,是生存毁灭中生命与生态的拯救;形成的目标,是生命的福宁与社会的公义;基于共同体出发的救助责任要求,是公权力必须介入和发挥主导作用;基于道德个体出发的主观意志强调,是责任伦理意识;它对于医学伦理与公共卫生伦理的超越,是由个体化—社会化—全球化的过程。因此,灾疫生命伦理在当今人类生存境遇中担负着某种重大的人文使命。  相似文献   

11.
创建低碳社会的伦理行动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社会是以探索新能源、新技术、新经济方式为动力,以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为实践方式、以创建生境化的生态文明为目标指向的社会形态。创建低碳社会,其首要前提是重建价值导向体系和行动原则,其奠基工作是创建生境化的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其基本任务是重建生境化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战略重心是重建生境化的经济体系和生态体系,其动力战略是展开全面动员的低碳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本质关乎人的自由,它与自然、野蛮、质朴相对应,体现着人的解放和自由。文化的创造就是人类的自我解放活动,就是人的自由之路。根据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我们可以把文化发展的过程概括为三形态,即"神道主义文化""物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文化"。"神道主义文化"追求对神祇的歌颂、赞美,用来表达人对神的服膺和崇拜。"物道主义文化"表征了人对物的渴望与占有,彰显着人的感性欲望。"人道主义文化"则直接从人自身出发,高扬人的精神,追求人的自由个性发展。文化还有雅俗之分。雅文化一般指文化发展形式较高、较为发达的文化,是成熟的、完备的文化;而俗文化则是不够成熟和不够完备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是走向共和共通的世界。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理性主义、超越主义、意志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主义、包容主义 ,应该彼此更好地组合 ,需要进一步沟通、了解和协力。而且 ,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文化应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融合的、创造新文明的角色 ,这是中西文化研究、中西文化相互理解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灾疫伦理学要真正全面发挥当代人类通向未来世界的桥梁功能,必须具备立足贴现未来利益而努力于当下行动的开放姿态,引导社会以自由为最高立法原理,以生命重于一切和生命价值至高无上为价值导向,以完整人道、普遍平等、全面公正为实践规范原则,全面展开灾疫防治和灾疫后生境重建和家园重建,促进人、生命、地球和宇宙共生互生。  相似文献   

15.
从伦理社会学入手构建三级导向的当代灾疫预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社会,重建与时俱进的社会化灾疫预警方式和灾疫预警体系,成为卓有成效地展开灾疫预防的关键环节。当代灾疫预警必须从人出发,以“生命重于一切”和“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为根本价值诉求,遵循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伦理原则,以灾疫情事实本真真实和全民问责为基本内容,创建并不断完善以专业·政府·公民为三级导向的灾疫预警体系和“灾疫情高于一切”的畅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文化生活的生境适应性理论重新诠释摩梭人的家庭婚姻制度的由来,可以知道它是由摩梭人历史上的社会经济特点决定的,而不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现象.研究认为:在自然生境条件下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族群,其女子的社会作用呈显性倾向,而具有农耕型定居特征的族群,其男子在社会中的作用则具有显性特征.摩梭人的半游动半农耕之"马帮文化"成就了摩梭人的社会特点和价值取向,使其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7.
将中国当代文化的大众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做的全息扫描,再从文化发展的特有规律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文化发展现实做一次自形而下的甄别到形而上的导引现状分析与甄别,最后以"和律性"的逻辑求证和中国文化现代化方略的"依律"布构,这是孙鹤先生在成功地完成了国家社会基金研究项目研究后推出的一部不乏卓见学术性专著《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方略》(时事出版社)。也是在当下我国文化学  相似文献   

18.
河洛文化研究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障碍。北宋之后的河洛文化被打入冷宫,除了文化自恋心理之外还有文化霸权和文化基础主义作祟。研究当代河洛文化是对整体性河洛文化的一次时空穿越,可以清晰地勾勒地域传统的演变轨迹,呈现地域自古至今交错叠印的人文岩层。  相似文献   

19.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作为新型网络底层架构技术的区块链已经开始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人类面对灾疫的实践活动既是社会非常状态下的治理活动,又是道德意志驱动的伦理实践。区块链技术因其具有多维价值特征与灾疫治理的伦理目标高度契合,有望为现有灾疫治理体系进行赋能。同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灾疫治理架构,区块链赋能灾疫治理的伦理风险在于其可能超越了治理活动的边界。因此,需要警惕区块链技术对灾疫治理可能存在的价值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