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利用 1992—2017 年数据对中美大豆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中国 GDP 总量、人口数量对贸易额产生正向影响,美国人口数量与人民币 / 美元汇率对贸易额产生负向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和政策因素对中美大豆贸易并不显著;中美大豆贸易潜力呈较为显著的周期性,但依然属于贸易潜力开拓型,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需要协调大豆进口结构,实现大豆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消除过度依赖美国进口的负面作用,才能赢得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农业贸易对双方都很重要。本文集中于中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潜力,研究中美两国农业贸易的发展和分析中美双边贸易协定以及中国WTO成员国对中美两国农业贸易的影响。同时本文作者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现在和潜在的竞争力并对提高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2018年3月,美国又根据“301调查”结果正式宣布对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从而引发了中美贸易战。美国掀起贸易战的表面成因是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不平衡和巨额的贸易逆差问题,实则贸易逆差并不是中美贸易战的真正成因,在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忌惮和遏制,是美国在全球战略上针对中国的一种竞争,核心目的在于打压“中国制造2025”强国计划,以此维护美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地位。在中美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是美国对中国具有出口优势的重要双边贸易领域,故中国则主要以对美国进口农产品征税作为博弈筹码,这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贸易摩擦也暴露出中国农业的一些问题,即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某些农产品国内供给不足,依赖进口程度高,为此,中国应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同时健全中国的农业贸易政策体系,并抓住本次贸易战后重新谈判的契机,争取参与制定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业贸易投资新规则。  相似文献   

4.
使用 2017至 2019年 HS8位码的进口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中国对自美进口农产品加征反制关税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对美进口农产品加征关税显著降低了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额, 贸易抑制效应显著,但仅存在部分贸易转移效应;政策实施后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额下降的部分影响因素来源于美国企业降低农产品对华平均出口价格,政策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证明美国农产品出口对华市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般贸易分类下的贸易抑制效应、贸易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相比不区分贸易方式异质性的全样本估计效果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这意味着中国对美一般贸易分类下的进口农产品实施关税反制的政策影响更强劲。  相似文献   

5.
水产品一直居于中国出口优势农产品首位,而中国输美水产品贸易是中国水产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贸易博弈加剧,波及渔业领域,然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又取得一定成果,在此背景下,分析两国水产品贸易趋势,研究中国输美水产品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中美两国水产品贸易规模和贸易关系分析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中国输美水产品贸易效率和潜力,并采用一步法分析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物流成本上升和国际供应链衔接不畅,导致中美水产品贸易规模、互补性下降;中国输美水产品贸易既受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和地理位置等自然决定因素影响,也受市场监管质量、与全球航运网络连通程度、贸易和运输相关基础设施、贸易及商业自由度等主观决定因素影响;随着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执行、疫情缓解,贸易规模、效率及潜力均有所提高。在此种境遇中,应通过政策和战略对话加强中美水产品贸易合作;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克服远距离和班轮运输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航运网络和港口建设方面的应用,利用数字中国优势提高贸易效率;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通过增量、提质、降成本方式提高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COMTRADE相关数据,采用修正CMS模型对2002—2017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波动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美国农产品出口波动主要受市场规模效应影响,但出口增速远低于世界需求增速;出口产品结构效应不明显,市场分布效应对美国出口农产品正面效应愈发显著,其中以中国市场进口增长贡献度最大;美国出口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并不强,在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力表现呈下滑态势,仅在以中国为首的部分新兴市场表现出良好适应性与竞争力,且巴西大豆替代效应对美国农产品竞争力产生较大冲击。提出加强对美国农产品市场及竞争力演变监测、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弹性调整对美农产品贸易政策、提升中美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延伸贸易合作平台与推进两国农业全方位交流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6—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互联互通视角,构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及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出口潜力及拓展空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沿线国的经济规模、伙伴国的人口规模以及使用共同语言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的人口规模、两国的地理距离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效能、自贸协定、班轮运输连通性、铁路货物运输量、贸易自由度、进口清关时间、货币与金融自由度均对贸易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文化差异和政体水平差异均对贸易效率具有阻碍作用。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潜力较大,未来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会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基于1992-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在扩展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了CAFTA建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存在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CAFTA未能有效促进中国对CAFTA内部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甚至存在负向效应.进一步的农产品分类研究发现,CAF-TA与中国的肉及肉制品等6类农产品的出口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对中国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等13类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创造效应,不存在转移效应;对中国其余3类农产品向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呈现负效应;对外部出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CAFTA的出口贸易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在贸易便利化视角下分析中国对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潜力,特别是发现贸易便利化的不同指标在中国对各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中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选定的指标中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潜力的实现作用最明显。俄罗斯是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潜力最大的国家。中国应注重改善口岸设施与海关环境,以促进中国向金砖国家出口农产品。在扩大中国对南非、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上,应主要关注其电子商务和海关效率,而俄罗斯和巴西口岸设施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潜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对本国能源和环境产生直接作用,还对贸易伙伴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造成间接影响。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将有助于从全球维度上理解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准确界定中国在节能减排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基于33个国家G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冲击下,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小幅上升,并在2年后达到最大,但长期趋近于0;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均表现为正向响应,而印度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显示上升和下降,体现出两者在外部冲击下具有异质响应特征。与中国相比,美国经济增长冲击将大幅提高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其影响程度大约为中国的6倍,可见美国在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的国际传导渠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美贸易摩擦的未来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贸易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增长、总出口增多、对美出口增大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总出口增多,中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激化是不可避免的。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长远之计是转变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短期之举是采取扩大从美进口、自愿限制出口、出口多元化、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美贸易发展迅速,虽然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互补性,但贸易摩擦从未停止。中美贸易不平衡和中国对美贸易依靠数量来获取利润的模式是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美国出于政治目的和维持其技术领先地位的需要,未来将会继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为促进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应采取一系列与造成贸易保护的主要因素相对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UN COMTRADE数据,分析1992—2015年中国与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规模、产品结构和国别结构,并依据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从需求、结构和竞争力三个角度剖析了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南亚地区进口需求规模的增加是中国对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其作用强度逐渐减弱;农产品结构变化总体上对中国—南亚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较小甚至在部分时段阻碍出口增长,近年来出口结构适应性有所提升。竞争力因素对农产品出口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对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的增长正由需求主导转向竞争力主导。  相似文献   

14.
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是区域间气候变化谈判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研究区域出口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及其增长的驱动因素,通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嵌套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测度能源消费结构等九个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的作用,并以江苏省为背景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与1997—2002年相比较,江苏省在2002—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猛增长,出口结构变动、最终需求扩张及出口规模扩张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改善则是减少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UN Comtrade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1996~2012年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和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需求规模增加是促进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规模增加是澳大利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的关键因素。对分类农产品而言,影响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因素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农产品结构变化对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的贡献小甚至阻碍出口增长。随着双边市场不断开放,中澳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重点在于不断调整出口结构,以适应对方农产品进口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运用中国1997年、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分15个行业、8种能源来研究中国基于国内生产、消费、出口、进口中的CO2排放及国际贸易中的净排放等问题。结果表明:(1)中国一直是碳贸易净出口国,1997—2007年的CO2排放量持续增长,国内生产大于国内消费的CO2排放量,且出口的CO2排放量占国内生产的CO2排放量的比例很大,这说明出口对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是进口和出口CO2排放量相对较大的三个行业。(3)从单位产值看,出口、进口和国内生产的CO2排放强度在1997—2007年持续下降,而国际贸易净值的CO2排放强度1997—2007年一直上升,出口的CO2排放强度要远大于国内生产的CO2排放强度,表明中国净出口的资源和能源正在不断地快速飙升。因此,中国应加大鼓励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出口,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出口,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低碳能源和新能源,从而减少中国的CO2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表现是美国不断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在估算中美经贸摩擦对美国在华企业的影响后认为,由于美国在华企业在美国整体利益格局中占比较小,产品出口比例较小及其行业分布的特点,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对美国在华企业的影响十分有限,但这也意味着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不会大量减少。中国应准确把握和平衡好利用在华美资企业牵制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通过更高水平的扩大开放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欧盟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关税的征收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部门出口贸易额大、碳排放强度高是负担碳关税比较大的主要原因,被征收的碳关税主要集中于少数部门,碳关税的征收会直接影响这些出口部门企业的生存。因此我国应加快转变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到消费拉动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一次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的比例,以及限制关键高排放部门的出口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碳关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