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态旅游是有着丰富内涵和多重环境伦理意蕴的全新旅游模式,但在其快速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生态"的自反性现象,导致了诸多环境伦理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它的可持续发展。上述问题之根源主要在于地方政府"GDP主义"压倒一切、旅游开发商"利润最大化"压倒一切、旅游消费者"个人中心主义"压倒一切,以及全社会的环境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等。因此,谋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尊重自然、和合共生与协同进化等新的环境伦理观;遵循生态优先、生态正义、生态安全和绿色低碳的环境伦理原则;坚守环境道德边界,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关系。惟其如此,才能促进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进而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环境税的生态补偿效应基础上,梳理我国的环境税费制度实践情况。结果发现,目前我国的环境税制体系不完善,融入式环境税制影响了税收中性原则,缺少独立的环境税种,导致生态补偿导向缺失,"双重红利"效应难以实现;征管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生态补偿效果。鉴于此,我国应明确环境税改革方向,立足国情、循序渐进地建立具备"生态补偿"理念的环境税制模式,完善环境税收征管体系,提高环境税效应,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乐天 《人力资本》2008,(2):100-102
这位苹果公司的总设计师与其他设计大师的最大不同在于,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设计天分,而且能与乔布斯和谐、默契地相处。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假设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既对立又统一,这里就"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资源稀缺却又被过度利用,以及环境资源利用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和"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政府的有限理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协调统一关系,提出了完善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对"经济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实现"经济人"与"社会经济生态人"的统一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假设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既对立又统一,这里就"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资源稀缺却又被过度利用,以及环境资源利用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和"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政府的有限理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协调统一关系,提出了完善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对"经济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实现"经济人"与"社会经济生态人"的统一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抓手,二者协同配合是有效惩治环境违法犯罪、破解"以罚代刑、有案不移、有罪不究"难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相关实证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简称"两法衔接")机制虽已日臻完善,但该机制在实践中仍存在涉罪案件移送程序不畅、证据转化认定及审查困难、案件信息难以有效共享、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不力等现实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部门与司法机关对立案追诉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长效性协商互助机制、案件信息共享和交互不畅等.立足生态环境保护"两法衔接"机制的现存问题、域外经验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现实需要,应当通过加强涉罪案件移送协商互助力度,强化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的转化认定、健全"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并加强管理、提升检察机关监督刚性等方式,以健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两法衔接"机制,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强劲合力.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研究,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首先应当透过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分析人与人的矛盾,通过不断地改革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一切不完善之处,来解决生态问题;其次,应当深刻领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所做出的论证,在建设文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三,应当牢记"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揭示的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创建一种人的新的存在方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创造人的新生活结合在一起;最后,应当借助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人的生态意识是最大的生态资源"的共识,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变成进行价值观念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在生态法则和道德法则衡平基础上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应进行衡平,这种衡平乃环境法价值理念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利益衡平视域下生态补偿规则的法律形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是以环境损益补偿为形式,以利益诉求的全面协调与重新配置为内容的政策工具集,其本质在于通过公平分配权义达致利益衡平,实现环境时代生态利益增益和利益冲突最小化。由于政府治理与有效激励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拒斥与冲突,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形成和运行中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参与主体的单极化、激励机制的缺位和实施结果的公平性缺失,导致利益失衡与博弈失序进而引发社会公正议题。以权义平衡与协调为目标,通过完善生态补偿立法和政策决策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激励制度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利益相关者的正向激励,彰显生态补偿的社会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决策依赖科学又不是完全按照生态专家的意愿,这引发对环境专家科学知识的科学性与作用的争议,聚焦于科学与决策的鸿沟及能否融合它.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利益、知识区域扩展了科学与政策的鸿沟?知识观视角下,本质的联系在于:专家知识的科学性与决策是两个界面;专家知识也具有不确定性;科学与决策都是有限理性;科学的不确定性与环境政策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实践上,科学对绿色规划的影响力在于政府官员怎样对待专家知识以及社会对官员权力的看法.荷兰城市决策者普遍认为专家知识具有实用性,但对推动"知识合作生产"知识经纪"并不热心和认同,应对科学的不确定性更应"等等看".对其背后假设的哲学思考,可以推动我国对待环境专家科学知识的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在生态法则和道德法则衡平基础上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应进行衡平,这种衡平乃环境法价值理念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价值观与道德观及信用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针对我国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本文提出一系列的改善控制环境的措旌,指出关键在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基础在于提高企业领导层的道德、文化、管理的素质和能力,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确立"诚实信用"的信用观念和"合法经营"的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生态法治建设进程坚定推进,通过法律约束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地认同与遵守.特别是在《民法典》时代到来后,我国《民法典》以专章形式确立的"污染环境和生态破坏责任"切实为各类生态侵权案件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然而,落实到生态法语境下各类具体案件中,尤其是生态损害案件的责任承担形式之具体问题中,传统的民事侵权责任形式往往难以取得好的实践效果.这种现象是因为生态损害案件中存在遭到损害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不可逆的修复或者修复成本过巨不具经济效益,进而导致以"恢复原状""支付对价"等为代表的传统民事侵权责任形式难以适用或适用效益较差的现实困境.我国司法实务界在2012年探索出的异地修复是一种新型的生态侵权责任形式,其内涵在于着眼于整体生态系统层面的"恢复原状"的价值取向以期实现环境侵权责任的具体承担.其优势在于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民事侵权责任形式在生态侵权案件中遇到的显失实操性的困境.故而对异地修复的合法性进行探讨是一种有益于司法实践和学理研究的工作,有助于确立异地修复成为环境侵权责任形式的一种常用形态、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了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协同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政绩考核为导向,完善综合决策的体制和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协同为核心,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的制度;以审批前置为基本的环节,健全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协同性发展为基本战略,建立严格的监测和评估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生态殖民主义的扩展导致了全球性人类生态危机和国际环境不正义;解决危机的出路在于:树立以生态道德、劳动幸福和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价值观,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正义制度,实行以公正与可持续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模式和以"非官僚化"为特征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变革方案缺少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存在状况和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具有主观改良的成分和较强的乌托邦色彩,但也为环境正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环境正义实践指明了方向。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关系调整和权力结构变革重建通向正义制度之路,以达致自然、人、社会之间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学论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文化生态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随着文化问题的突出和人们对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生态关系的重视而在90年代以后成为显学。"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不同,文化生态学的特点是以生态学为主要方法的文化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文化生态学面临着加快学科建设的任务,它的完善和应用,对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是符合现代城市建设规律的存在论美学,其价值在于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从生态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盘点徐州生态美学资源、运用"绿色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宜居城市建设的生态美学路径,努力构建"天蓝、水清、地绿、路畅、城靓、人美"美好家园,以生态智慧实现生态自我的"诗意化栖居"。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建构循环经济并为经济发展注入环境正义理念。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利用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其运行机制是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为基础,寻求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内生化机制;其科学合理性在于人类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时,对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理性认识与自觉遵循;其价值正当性在于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契合了环境正义理念,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9.
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竞争加剧的转型发展期,"郑洛三工业走廊"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从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角度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郑洛三工业走廊"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该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要点在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协同创新、产城融合和利益协同。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的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建设"美丽中国",这充分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思想的指引下,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环境责任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当前我国的企业环境责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建设与完善,这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