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生产最初依赖自然力而进行,作为人类生产的原始条件被隐含于整个生产系统中.随着环境危机日趋严重,人类必须自觉地为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而进行环境生产.环境生产具有鲜明的"为人性"和"人为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诉诸抽象的人性现念。以形而上学的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和立论依据。非人类中心论的人性预设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指的是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在生物学或生态学意义上理解的"人"。"自然人"预设的逻辑悖谬表现为"德性"悖论、"利己"悖论和"歧视"悖论,其理论原因则是由于误解了生态学。  相似文献   

3.
环境危机正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从人性方面对环境危机的实质、根源做了分析,并对克服环境危机的途径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人性观提升了人的地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自然论人性观偏爱对自然的占有,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理性论人性观视理性为征服自然之利器;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既强化了人的地位又拓展了"人本自然"的理念.它们都没有真正从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上去把握与理解人性,它们所误导的人性之所以可能引发环境的危机,是因为它们或者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唆使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或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危机成因的复杂性,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环境治理路径选择的一个难点。准确界定我国环境危机成因中的主要因素,成为环境治理成败的前提。深入分析历史与现实,可以认定目前我国环境危机的成因主要包括近代列强入侵、全球产业链体系中的生态帝国主义行为、粗放型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逻辑的存在四个方面。我国环境治理应从化解这四个环境危机成因入手,从全球环境新秩序的构建、资本逻辑和异化劳动的消除、生态生产力的培育、生态文化的创造方面来努力推进。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针对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道德缺失,指出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是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分析了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个体主体"的过分张扬,"类主体"的缺位,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人是环境危机的造成者。如果人类仍然沉醉在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中而不能自拔,那么人类将走向自我毁灭,因此,人又是环境危机的最终受害者。同时,人也是环境危机的最终解决者,人类只有在类哲学的引导下,转变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实现从个体本位转向类本位,实现从"无自然的唯人类中心主义"到"有自然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这才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是资本逻辑推动下的现代性后果之一。资本承载着人性的贪欲,以其对近代"财富动力论"坐标的确认,"理性经济人"的架构和铺设以及"价值通约"普遍化的生成而与西方思想文化有着内在勾连。当前摆脱生态困境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消灭资本。反思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恢复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才是消解现代生态危机的必要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9.
对生态危机实质的认识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但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层次不难发现,它所反映的是人性的危机,是人对自然的恶和人性的迷失。造成人性迷失的深刻原因则是人被"欲望"所奴役。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首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内圣"与"外王"演绎了儒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般逻辑,"内圣"为"外王"预设了前提假定,"外王"则是"内圣"的逻辑推论。较之于西方基督教人性观和康德的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显然是高调而又乐观的。由于儒家人性观缺乏对人性幽暗面的直视与警醒,一直致力于内在圣贤人格的修成而少有外在制度方面对权力进行防范,这导致了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德治和人治观念的盛行,从而难以产生出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由于"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因果逻辑,新儒家从"老内圣"推出"新外王"的理论努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礼物交换世界"中主体间精神的、非功利的联系,莫斯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念诉求和人性实践诉求,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克服现实经济危机、法律危机以及道德危机的理想之路,演示了一个和谐社会建构的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12.
党性、德性与人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党性的建构基础是德性,而德性的立论要件是人性.党性、德性与人性的互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又直观地体现为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逻辑关联性.这种逻辑关联性的基本要义是:要以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表征党性建设中的"讲党性",要以人性建设中的"做表率"引领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对人性的弊端作了充分揭露,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性堕落的历史;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巨大;贪欲使人性堕落;不良心理倾向伤害人性;诈巧之心伤害人性;人性堕落的原因极其复杂;人性弊端的表现多种多样;回归人性的本质的关键在"自得"。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人性观反复变化,忽而忽略人性,忽而抬高人性,这既是心理学科学化追求的结果,也是心理学渴望揭示人类心理本真使然。选择科学化就意味着放弃对心理本真的追求,选择对心理本真的追求就意味着非科学,人性观的摇摆使心理学陷入了两难抉择的境地。文章考证了东西方哲学人性观,分析了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各自的人性假设及研究立场,主张心理学既要跳出自然科学二元论、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人性假设,也要跳出人文主义及后现代哲学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人性假设。人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只有将人性在"追求幸福"的框架下予以理解,才能超越心理学的分歧,促进心理学对人性本真的理解并造福大众。  相似文献   

15.
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现代性的危机。现代性不仅使贪婪合法,而且使之合乎道德,多数人对物质财富的贪求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儒家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现当代人的理解截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对当代环境思想有诸多启示。若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孔颜之乐",则地球的生态压力会大减;借鉴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我们可找到纠正人类集体道德错误的客观参照系;"赞天地之化育"是好且正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立法层面,我国学者多主张将"环境权"法律化,支持以普遍赋予权利的方式抵制对环境的不利行为,这种权利本位的立法模式在"环境权"本身的虚假性及其与环境整体利益的不相容的背景下举步维艰.环境问题正是由于我们向大自然倾泻、挥霍了过多的权利,因此,面对环境危机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我抑制和奉献,而不是索取,这表现在立法上就是突出环境义务而不是环境权,建立义务本位的环境立法模式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危机,对质疑者可能存在的担忧和疑虑也能予以充分回应.  相似文献   

17.
生态社会主义哲学家奥康纳在资本批判的视野下对环境史提出了独特的看法。首先,在资本主义历史书写谱系中,环境史是史学书写类型的逻辑终点。其次,在环境史研究中应当运用一种自然、劳动与文化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最后,环境史可以视为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历史批判。奥康纳的环境史观点既是对当今世界自然资本化危机的重要警示,也是对环境史发展的内在性和外部性原因、环境史研究的科学意识和批判意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对于理解环境史本身和生态危机问题的历史学解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学的逻辑前提是"自然的内在价值".但自然是被社会和技术所中介了的"自然",因此,必须以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确立"自然的内在价值"这一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古今中外对人性的解读都没能克服单一片面的人的属性论,将人的存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界定为人性,没有关注到外界环境对人性生成的重要作用。人性“生态化”将人性理解为人现实存在性,它由四种属性构成即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价值性,四种属性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四种属性同时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人类需要从社会内部构建“善”与“大爱”的制度、文化与道德,将自然的繁荣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交流的无障碍,才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导源于近代以来人性当中追求财富"欲望"的激活、充盈和非理性冲动。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必须把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作为其形成的逻辑预设。在以追求财富欲望为基始的批判反思坐标系中,"经济理性"、"科技理性"和"消费暴力"构成了三个不同的批判向度。自然变为"他者",生态"被宰制"直至引发难以拯救的灾难性恶果,必然关涉到人类追求财富欲望的这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