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出发,阐释了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社会生活根源,它深刻体现了孙正聿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集中体现了先生的思想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具体表现在:一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思想的统一;二是从历史和逻辑统一视角阐释了"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三是阐释了实践智慧辩证法的社会生活基础,即孙先生确立了当代人类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中描述辩证法的话语有:"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生变化"等等。可见,《易传》的辩证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的逻辑终结。它以其丰富的辩证思维 ,对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并凝成了一定的理论结构。本文通过对《老子》辩证法思想的辩证分析 ,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其辩证法思想的优点与不足 ,体现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4.
《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都分及其内在联系。由于杜林标榜他创立了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而这种理论又是他的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因此,为了彻底批判杜林的理论,就必须先剖析批判他的所谓新哲学体系。这样“哲学篇”就成了《反杜林论》中的第一编。在“哲学篇”,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新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给出政治辩证法思想的定义的基础上,从政治上祸与福的相互关联,统治者、政权与民众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防范和控制,内政与外事、外战之间的相互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左传》中的一些言论包含着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因素。文章还通过对所引《左传》言论及其前后有关叙述的统计分析,对上述思想的来源进行了探讨。此外,还简要地论述了《左传》中的上述思想对春秋末和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十分丰富。老子认为规律就是"常道",就是"常"与"变"的统一,"变"是有"常"之"变","常"是"变"中之"常"。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突破"正点"时,就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从而回到自己的原点——"归根""复命",开始了新的矛盾统一体的运动。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其辩证法思想,以此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矛盾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往对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矛盾论》的解读,基本上是置于一种理论哲学传统中进行的,与之不同,本文则试图提供一种基于实践哲学传统的解释,并在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比较中,将《矛盾论》的辩证法理解为一种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之所以在政治思想史上产生长久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书中通过简明的哲理阐述,给人以政治哲学辩证法--政治智慧的启迪.这种高明的政治智慧主要是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谦恭可居上位,治国大事必须格外小心谨慎,切记不要锋芒毕露,等.这些思想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就其思想的深刻性、对问题分析的尖锐性而言,是有宝贵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是在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自然主义的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加以苏格拉底的概念学说提升而形成的;是在反对埃利亚学派的消极的辩证法、智者的驳斥术、否定的主观辩证法的过程中创立的.它是一种客观理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和阶级意识》以历史为逻辑起点,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以物化批判为主题,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主体拯救为归宿重建了历史辩证法。它强调辩证法的历史性、总体性、革命性、批判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开创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对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数学史上的数学哲学进行了诠释,并从哲学的高度对数学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并以微积分为例,讨论了《自然辨证法》对数学文化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是唯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作为异质于日常意识、经验科学、形式逻辑等的思维方式是惟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作为无限性思维超越有限知性思维方式切中哲学本质,满足人“形而上学的本能”诉求;辩证法把由知性范畴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视作思维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即是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既区别又联系起来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一个倡导哲学“对话”的当代实践主题氛围中,辩证法是时代精神变化的理论自觉,它内在地要求一种新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13.
辩证法就其本真意义来讲,它不是“客观规律学”,它的本质、内容、形式和对立面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那些东西。它是属于主观世界,是自由研究与批判思维的艺术与方法。它的本质是批判与革命。它的形式是对话与辩驳。它的敌人是独断论与诡辩。它的内容是无穷的丰富与具体。在任何哲学思维的领域,它都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和排除谬误的强大武器。然而辨证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命运坎坷,这种情况有着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着特定时代之文化、政治背景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历史上真正意义的辩证法是在自由民主文化中产生和成长,相生相伴,同呼吸共命运的。民主生而辩证法长,民主衰而辩证法亡。正是由于我们当前进入了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革命与批判意义上的辩证法本质才得以还原。  相似文献   

14.
辩证法思维方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是当前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其实辩证法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 ,是指一种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和活动 ,也就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经苏格拉底、柏拉图、赫拉克利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发展以后 ,辩证法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表明了人类由表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 ,构成了以后哲学家们自觉的思维方式 ,并由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人推向了极至。因此 ,辩证法从本源上讲就是概念的辩证法。辩证法必定是“肯定的”、“批判的”、“革命的”。从本质上讲 ,它源于“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 ,也是人类思维的本性 ,它源于人类的认识史的总结和结论。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出发思考散文,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散文观点,矫正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发展中的偏差。他既认识到散文文体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又深刻地挖掘出内容或形式本身包含的矛盾因素。鲁迅散文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具有战斗性和辩证性的特征。辩证态度是认识鲁迅散文理论的唯一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哲学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逻辑核心,以“社会主义的本质”为逻辑基石,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逻辑中枢,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逻辑支柱,以“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为逻辑终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是评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核心点之一.在持"对立论"的学者看来,恩格斯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而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并不赞成"自然辩证法"这样的提法;在"现代哲学精神"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对此,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否定自然界的"优先性"、自然与人类社会应当作辩证的理解、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过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的统一,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价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9.
重塑唯物辩证法精神:原创性教育研究的思维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教育研究缺乏原创性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针对此问题的诸多论证可以进一步合理地确证为中国教育研究中缺乏辩证法精神.原创性教育理论的基本品格表现为:符合辩证法、相对性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富含理想性、"体系化"期待等几方面.中国教育研究只有重塑唯物辩证法精神,确立"扎根"于教育现场的主体性,并与教育实践形成必要的"张力",原创性教育理论才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1956~1966年,是改革开放前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资料准备方面为学科发展奠立了良好和稳定的基础,而且在国内各大期刊杂志上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研究论文。通过考察这十年间发表的研究文献在年度上的变化态势,定量揭示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与政治运动的关系的特点,以期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启示或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