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外交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俄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扩张,清政府如何妥善处理中日俄三国关系,谋求国家安全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张之洞积极参与清政府的外交事务,在沙俄霸占伊犁、日本侵占琉球期间,他提出了赂日阻俄的主张,在甲午战争中国战敗赔款前后則主张联俄抗日;在德国抢占青岛、俄国强租旅大之时又改弦更张提出了结日阻俄的主张.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主张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理念窠臼.  相似文献   

2.
宋教仁的民族危机论与外交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教仁在20世纪初敏锐地看到了中华民族正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的空前深重的民族灾难,并尖锐指出,在众多帝国主义国家当中,最危险的民族敌人是来自北方的沙俄帝国,特别是来自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同时根据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提出了当时我国应该采取的外交策略,以尽量减少损失,捍卫国家主权.宋教仁的这些新认识,丰富了我国的民族自强与外交策略思想.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联日拒俄"的外交思想,认为只有联合日本,抵抗强俄,才能免遭列强瓜分的危难;日俄战争后,梁启超又为中国设计了"名誉孤立"的外交方针,以便使中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转变反映了梁启超外交思想的日趋成熟,更反映了梁启超对中国内政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论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的“驭夷”方略,变得袅弱无力。在中国近代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将传统的制夷之策与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实力思想、均势思想结合起来,产生了新形势下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但最终这一策略还是归于失败,失败尽管屈辱,却也使中国逐渐登上国际舞台,中国外交的现代化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5.
略论邓小平的对日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中日友好是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石;对日经济外交是其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既团结又斗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求同存异是邓小平对日外交的基本策略.邓小平对日外交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和当代现实,通过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策略方针等的科学分析,构成了指导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徘徊在新、旧外交之间一一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交史论》由苏州科技学闾院历史系祝曙光教授撰写,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全书共分八章,即第一章二十一条要求:现代中日关系的梦魇;第二章巴黎和会:中日两国的激烈交锋;第三章华盛顿会议与日本;第四章日本外交与中国国民革命;第五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晚清儒家道统复兴阶段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礼兼重的道观、“中体西用”的功用观构成其道统思想.其“中体西用”功用观秉承龚、魏、曾诸公“经世致用”的精髓,以其首创的现代意义而居现代儒家道统论开基立业之功,并以此成为“返本开新”说之滥觞.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到现代儒家“中体西用”的转变,而推动此进程的决定性物质力量是洋务事功.督晋期间与李提摩太的交往,启动了张之洞对“洋务”的接触、认识,而后在广东、湖北的成功洋务实践,更直接促成了其功用观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其儒家道统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定立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基调,从而使其道统思想在晚清道统复兴阶段起到了理论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的晚清时期,它的提出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们对西学认识的加深,“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不断触及到西学之本,有些人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也很难完全如愿。于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就突破还是继续维持“中体西用”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10.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争取中华民族完全获得解放并努力“促成世界大同的实现”,为此主张“一定要唤起并组织广大的民众”“使其觉悟的参加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联合“平等待我的革命势力及民族”即苏联和“被压迫民族的势力”,并且强调在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斗争时要注意外交策略,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总体上来说,邓演达的外交主张不仅对日后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外交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建设过程中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邓演达的确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同时表明邓演达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外交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当然,邓演达在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外交思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近代遗留下来的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大致可以分为位置性边界争端和领土性边界争端。针对不同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政府制订了相应的原则与办法。6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中国边疆局势的动荡促使中共领导人加快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过程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保障了这一时期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尽快解决边界争端的意愿。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在中国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60年代,陆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安定的边疆局势。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与实践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巨大的成功 ,开创了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外交指导思想、对世界主题的认识、外交价值取向和外交策略方针等方面 ,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尤其是后冷战时期,美国研究者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包括其成因、内容和影响均作了较全面深入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大体上符合实际情况的观点,从而有助于国外学者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并对当今中国学术界进一步考察本国上世纪70年代外交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当然,美国研究者在上述探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大众政治对国家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里 ,西方大众政治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方式和外交操作方式始终有着广泛、深入的重大影响。无论在自由民主制国家 ,还是在法西斯极权国家 ,大众政治都是决定外交和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而也是决定国际政治及其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它在这两类不同国家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形态很不相同。在大众政治引起的“外交革命”之外 ,对外政策的一项新手段———国际宣传以及在 2 0世纪尤为盛行的国际颠覆 ,也与大众政治密切相关。然而 ,不能忽视在自由民主制国家 ,政府和公众舆论的关系还包括前者往往影响和操纵后者 ,而“外交革命”在其消极意义之外还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福田赳夫内阁积极奉行"全方位外交",一方面积极谋求与苏联发展关系;另一方面力图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而不至于开罪苏联,超然于中苏对立之外。这种在日苏及日中之间开展"全方位外交"的举措终因苏联方面缺乏应有诚意而失败。福田转而在美国的支持下将推动中日缔约作为自己任内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福田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全方位外交"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下很难真正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主党派和自由主义思潮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宁协万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进步学者提出了“联省民主制”、“三权分立,代议民主政治”等政治主张,在当时造成了很大影响,最终如昙花一现,直至销声匿迹。他们为初步探索中国民主政治作了一定的贡献,联系当代民主政治建设,回顾这段历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巨文岛事件发生前,面对英俄在东北亚的争夺,福泽谕吉在对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局势表现出危机感的同时,将朝鲜喻为夹在日本和外国间之"蒲团"。事后,他认为朝鲜应"联英防俄",将俄国看作是朝鲜、中国以及日本的最大威胁。并且,他还认为朝鲜的灭亡难以避免,表达了为了朝鲜人民可以"祝贺朝鲜之灭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2005年9月,胡锦涛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其后,中国的各项外交活动皆是围绕着构建"和谐世界"而展开。体现在中非关系上,近年来,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等方面,在践行"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现实中,有些观点和问题急需澄清。  相似文献   

19.
自1992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使我党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第二次思想解放,深化了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障碍;第三次思想解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后,反恐战成为美国布什政府国家安全与外交战略的核心。由于认定反恐战不仅是一场武器的战争,也是一场思想的战争,为取得反恐战的最终胜利,布什政府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思想战,力图通过实施有效民主促进西方民主价值观,清除恐怖主义生存的思想土壤。为此而对伊斯兰国家开展的公共外交,以穆斯林青年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教育与文化交流计划、国际信息计划、国际广播计划,乃至对外援助中的公共外交活动等多种形式,消除不利于美国的信息,传播美国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