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915年前傅兰雅的身份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首席翻译,1896年后则成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东方语言与文学教授。作为晚清的科技翻译家,他的译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从翻译西书到教授中文,他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这一身份转变的?成为汉学教授后,他又做了怎样的工作?这些问题不仅对理解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非常关键,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结合当时的背景梳理傅兰雅留下的书信文章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简称IT)科学是当前最前沿的科学,而IT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也随着其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必然。文章旨在当今IT术语一词多译现象泛滥的背景下,以张美芳教授IT术语翻译三原则为指导探讨IT术语翻译的规范方法,并通过范例分析初步检验其原则运用于翻译实践的适用性,认为,其原则可以解决或修正IT术语翻译中的部分问题。而IT术语翻译标准的厘定还需相关各方做出更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阐述,澄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此外,还针对现有翻译技巧分类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中文的翻译研究,以及各类翻译技巧术语使用混乱的问题,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厘清概念、建立关联、谨慎创新”的原则,提出了一套以中文为翻译目标语言的翻译技巧分类,并对每种翻译技巧进行清晰的定义以及必要的解释说明,以期为今后各种文体的平行语料库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翻译学的长足发展需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元语言(metalanguage)。翻译学发展过程中术语的形成和厘立是这一学科科学化、合理化的表现,是翻译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国翻译学术语使用的混乱状态及原因,以事实为根据指出中国翻译学术语走向规范的条件已具备。文章列举了在中国规范翻译研究术语使用理应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即:对传统译论中的术语进行系统科学的解读,规范传统翻译学术语的使用;规范现已引进的西方翻译研究术语的使用;规范将要引进的国外翻译理论中术语的翻译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两类法律术语的英译尤其要做好认真选词的工作:一类是一词多义的中文法律术语英译,另一类是容易混淆的中国法律术语英译。借助定性分析和中英文法律术语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选取“当事人”“原本、正本、副本”“见证人、证人”等三组中文法律术语,对其在中文法律文本内的特定含义进行分析,指出翻译实践中的错误理解和不确切翻译现象,并提出可信的参考译法。该研究有利于规范法律翻译活动中的术语译名失范现象,为双语法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了数例可资参考的英译词条。实证分析的意义还在于说明选词能力和选词意识是术语得以正确英译的前提,法律翻译者的核心素养在于其具备的中英法律术语对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专事科技翻译28年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却于1895年发起了一场旨在革除"三弊"的"时新小说"征文活动,并在《万国公报》和《教务杂志》上分别发布了中、英文版征文启事与出案。该征文活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小说变革的序幕,也使傅兰雅扮演了小说启蒙者的角色。征文活动后,傅兰雅离华赴美担任加州大学东方语教授,致力于中西教育的沟通。以"时新小说"征文活动为切入点,探究傅兰雅身份几经转变的缘由,将丰富对傅兰雅启蒙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科技术语由于“专业性强、概念繁多、语义严格”,因而是翻译工作的难点。文章针对藏文科技作品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翻译理论和科技语言的特点,提出了科技术语藏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科技术语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义匹配过程,如何在考虑相关术语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将新产生的科技术语准确翻译为其它语言是科技工作者和术语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语义场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以"水资源管理"及其相关术语为代表的英汉互译,结果发现:不同科技术语在同一语义场所涵盖的语义范围将会随着相关研究深化带来的术语界定细化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新兴科技术语的翻译要充分考虑其所在语义场其它相关科技术语的翻译先例和使用现状所带来的影响,在翻译准确性和解读便利性之间做出适当的平衡。这是造成"水资源管理"及相关术语英汉互译处理极为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科技翻译者在工作实践中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西方传教士傅兰雅与中国科学家徐寿所编《格致汇编》的办刊始末、科技内容及科学价值作了初次分析论证 ,确认其为由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合办最早的中文科技期刊 ,并认为徐寿是中国近代真正的和第一个科技期刊编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新词术语应运而生,这对广大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近年来的汉藏文翻译实践,就解决汉语新词术语藏泽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国际海事公约中文译本中部分术语翻译中出现的一些含义模糊或翻译不当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国际海事公约英语翻译的准确性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metaverse”的精准翻译既要做到术语译文和原文的对应性,又要避免术语体系上的错位,具有典型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研究价值。“metaverse”作为混合词译为“元宇宙”面临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质疑,“meta-”与“元-”在术语翻译体系中也具有非直接对应性风险。文章建议将“universe”译为“本宇宙”以提升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而网络时代的语义异化消解了“meta-”与“元-”非直接对应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建议构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的“X-Y-Z”命名规则,X是特征限定,Y是基本维度,Z是词根概念。“X-Y-Z”命名规则具有演绎性与规范化特点,并具有可扩展性,能够确保术语翻译体系的妥当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术语翻译的普遍三原则提出了法律术语英译的一致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并将这两项原则实践在中文刑事判决书中部分常见法律术语的英译上,列举实例加以探讨,以期引起译者对这类法律术语英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翻译、翻译批评、范式等术语的解说,提出了翻译批评研究的范式研究的重要性,结合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分析,指出翻译批评的范式研究也应该更新观念.扎实地开展工作,以促进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术语(主要是语言学术语)的翻译,提出:翻译时要有术语学眼光,要考虑术语的科学性、系统性并兼顾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应重视善用汉语本土资源创造最确切的译名。文中以“言语”、“拟象性”及符号学和哲学等的一些术语为例详细阐明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6.
傅兰雅与中国近代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中国近代化学引进历程,英儒傅兰雅的简历和他对中国近代化学引进、传播、普及所作的贡献。略述在19世纪下半叶,傅兰雅和徐寿父子等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出近代化学专著以及参加创建格致书院、主编《格致汇编》、创办格致书室等有关化学方面的业绩,以及傅兰雅在华35年,热爱中国文化和传统、尊重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钻研中国语言文字和报答中国人民等方面的友好言行。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开始后、各大机器局及翻译馆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其中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数量为最大,当时流行的科学著作大部分出自江南局。但那时的中国人只知道西方的“船坚炮利”,以为只要把军需工业搞上去就可富强,限于这个认识,在选择译著时就侧重在工业制造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实用科学方面。这样的翻译工作既缺乏通盘计划,也不考虑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凭着对科学技术体系的极肤浅的认识,认为急需什么就选择什么,如傅兰雅说的:“经中国大宪谕下,欲馆内特译紧要之书,故作类编之意渐废,而所译者多零件新书,不以西国门类  相似文献   

18.
旨在服务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中文菜名英文译法》的正式出台,让许多流行在民间的良莠不齐的英译中式菜单有了统一、规范的英文名称。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解读《中文菜名英文译法》的翻译原则:在英译中国菜名时,强调体现菜肴的原料和制做方法;解读翻译工作者在《中文菜名英文译法》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从而探讨得出在翻译《中文菜名英文译法》过程中,翻译工作者主要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各个方面介绍了教科书翻译和编辑工作。科学地论述了教科书翻译工的作极其重要,其对下一代的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教科书翻译与编辑工作是伟大与光荣的工作.其中编辑工作是把好最后一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傅兰雅和狄考文作为19世纪晚期在西学译介方面卓有声望的两位西士,在是否引进阿拉伯数字、是否全面修订化学元素译名等问题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和矛盾,而这也折射了他们翻译方法和翻译视角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