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本文认为,双语人具备双重语言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民族文化心理是语言持有者必备前提。双语人具有双重心理模式。双语交际中的语言代码转移应与文化心理模式转换相对应。语言代码转移受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及交际话题制约,双语人根据制约因素转换心理模式并与语言代码转移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其音、义的结合并非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是存在于人的大脑内部,一般说来,有自然结合和非自然结合两种形式。自然结合作为一种有关之关联,是少数的、偶然的,语言符号系统大多是通过无关之关联的非自然结合方式形成的。然而,两种结合方式都是在人的意识焦点作用下完成,具有任意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图表是一种直观、高度浓缩的形象化语言,用以传递科技信息,直现展示科技英语语言特征和规律,具有文字描述形式难以比拟的作用。在英汉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只有坚持理解和表达同时并举,才能赋予原语信息最接近、最贴切的自然等值体,达到双语层次结构二度转换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写照和缩影,因此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活动并非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要在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坚实的双语能力,要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文化取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成功地传递原文的信息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本文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中一系列原则及假设为理论基础,基于收集到的180句语码转换实例,尝试对双语者在两种语言同时被激活的状态下最终提取其中一种语言这种现象的内在心理动机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翻译,不同的译论家都曾经给出过不同的定义。一般说来,它是牵涉到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过程和效果,但不管怎样,翻译决不仅仅只是两种语言在文字符号形式上的转换,在更多的情况下,翻译涉及这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 许国璋说过:“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双语是指同一语言集团或其成员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交际的现象。比如芬兰的一部分人既会讲芬兰语,又会讲瑞典语;新疆喀什市的汉族人可以说汉语,也可以说维语。人们把这种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交际的现象称之为“双语现象”,而把会操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称之为“双语人”。随着国际交流增加、网络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通过以英语为第二学习语言的双语教学,培养具有高水平交流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8.
语码转换是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用引进另一种语言的方式而交替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朝汉语码转换是朝汉两种语言长期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变异现象,现已成为朝汉双语人日常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朝汉语码转换的构造形式可以分为单语框架和双语并构两大类,朝汉语码转换的功能包括表意、表情、元语和语势等四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研究重庆和湖南10所地方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情况,在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推行了“语码转换-环境沉浸”式新型的双语教学模式,效果较好。语码转换的意思就是创造两种语言交替使用的外界环境,并以此促进外语习得者交换使用两种语言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它很灵活,学习者可以以单词、短语、从句、整句或句群的形式表达意思,从而可以作为人民实现交际活动的一种语言策略。“语码转换-环境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分为两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即课堂实现语汇、语句、语篇的适时适量转换,并创造外语习得的外界环境和机制,使学生尽可能沉浸在英语思维的沐浴环境中提升其双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是以文化信息的形式存在于语言符号背后的,语言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生存,也承载着文化。翻译是在语言符号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传递,而由于语言符号生存的文化语境差异,翻译行为中文化信息的丢失是难以避免的,而这种丢失会造成译文语篇连贯受损,因而译者需要在翻译中采取各种措施,从而实现译篇连贯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语言符号的意义包括概念义、附加义、语法义、文化义和搭配义。两种语言符号对译有五种常见形式。在两种语言符号对译中,欲反映原语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信息,就应着重体现附加义和文化义。语言符号对译与言语翻译的主要差异在于有无具体语境(或情境);而同属言语翻译的双语词典例证翻译和语篇翻译之间的差异主要是:(1)具体语境(或情境)的大小;(2)体现语用和形象的表现力不同。  相似文献   

12.
双语词典中的文化局限词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词典的编纂同时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 ,也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的诸多文化差异。探讨了文化局限词的分类及其在双语词典中的处理 ,并提出了若干辅助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表现思维的符号,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语码转换和思维方式转换的交际活动。壮语重具象思维和集体本位思维、英语重抽象思维和个体本位思维的差异是进行壮族典籍英译中需要处理的最突出的矛盾。在壮语和英语两种思维之间进行适当转换,能有效避免硬译、误译或错译,提高英语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对比语言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后才显现出来,不经过比较就无法知道事物间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如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之所以不同于文字,其根本区别在于:语言是以听说的声音作为物质材料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以读写的形体作为物质材料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文字则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中的语象符号是一种引导审美感受和传递美学信息的艺术语符。语象符号的形成是对日常语言这一庞大初始符号的改造和变异。朦胧诗语象言此意彼的变异过程在符号学视野下实质是语象符号在特定诗歌系统中的再符号化过程,该过程通过隐喻方式和作为中介的诗歌语言系统得以实现,朦胧诗语言运用大量语象凸显其反传统、反日常的语言张力。  相似文献   

16.
双语(Bilingualism),指社会集团或个人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体系;或两种语言为统一的言语集体服务,构成统一的社会交际体系。它是社会集团或个人使用两种以上语言代码体系的结果。双语现象是世界性的,当今世界上很难找到纯粹的单语制民族或单语制国家。我国拥有56个民族,据初步统计,其中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就有37个民族,以其他民族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达25个民族以上。双语现象的普遍存在,已为语言学开辟了崭新的前景,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教育、心理、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同第二语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中非常普遍。由于汉语环境下的英语教师是非英语本族语说话者,他们是非平衡型双语说话者。课堂上英语教师的话语体现了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词相结合的特征。本文先简单地区别了这两种现象,然后考察了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和机制。语码转换和转换语言措词在EFL教师的话语中普遍存在,两者在课堂语境中互动转化,这正是非平衡双语者普遍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英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直接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沟通和移植。成功地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要符合这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及其可读性,采用改变、增加、省略、锤炼等有效翻译手段,对提高译文的可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双语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从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两方面,概括了产生双语现象的原因:1、外部客观原因有移民运动、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跨文化婚姻等;2、内部主观原因有自我认同、语言优越、语言自卑和交流的需要等。双语个体的双语特征主要有:双语言信息符号系统、双语言操作系统和语言发展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20.
符号·文化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的特性。同时,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所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是在本族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另一种文化系统下语言符号的掌握.从而能够解决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际问题。本文拟就英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以及礼仪符号在其文化背景下的一些差异性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