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主体结构探微杨明刚整个庞大的现代科学认识越来越集中指向一个核心,这就是人的认识主体。这既是一个古老的存在,又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人的认识主体是一个混沌的自我存在;科学文明发展的今天,人的认识主体正在向两个方面展开:科学的深化和经...  相似文献   

2.
<正> 一认识是主客体在观念领域里的一种相互作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人的认识以什么为对象或客体,这不仅取决于客体的性质,而且取决于主体的性质。这是因为,主体对认识对象或客体具有能动的选择作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使之转化为对人有用或有利的形式,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需要对认识对象具  相似文献   

3.
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李素霞考察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了探寻人的主体活动的客观依据,并为人的主体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特性得以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使人们能以日益合乎规律的活...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在对“主体”范畴的讨论中,普遍认为认识主体是人,实践主体是人,历史主体也是人,三者指的是一回事。其实,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历史运动是三种不同的活动,它们的承担者即“主体”也完全不同。把三个主体概念混为一谈,只能使讨论停留在表层,而不能由此对认识、实践、历史规律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作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当代哲学的发展,愈益使认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往我们在探讨认识论时,往往着重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方面去研究,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生活中的大量现象告诉我们,作为认识主体的修养,尤其是伦理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的修养等,同样成为人们能否获得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以及能否运用这种正确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认识主体的修养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包括思想意识、理论、政治、伦理道德、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修养。本文着重谈谈认识主体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修养在主体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认识主体伦理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践活动的人。客体指的是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畴的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主体的认识能力决定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认识论角度考察主体与文化传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效应。探明这种相关效应的机理,对于提升认识的主体性、增强文化传统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   认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关系系统。一般来说,在这个关系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规定着整个认识活动过程发展方向的是认识的主体,也就是认识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执行者,即进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人。人作为主体之所以能够认识,是因为人不仅有脑和感觉器官 (认识主体的硬件系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天赋的生理器官之上形成了一定的精神结构 (认识主体的软件系统 )。只是由于…  相似文献   

8.
选择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的重要表现。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首先要选择其目的,然后选择认识与实践的条件、途径和方法。选择的根据在于,从客体方面看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主体方面看是人们的需要不同、认识与实践的目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最近,哲学界围绕着认识的主、客体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见解。这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无疑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以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特性、关系等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指正。一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现实的、进行思维与活动的人而言。这已经在马恩著作和学术界中得到认可。但围绕主体的范围却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主体仅指人类而言。有的认为主体应包括能模拟思维的人工智能,即“人工认识主体”,“人——机认识主体”等等。我们的看法:人是认识主体。而这里的人首先是指认识的个人,是个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晚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主体认识为特征的文学批评,它是对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功利认识的扬弃和进化,是对魏晋时期文学批评本体认识的巩固和发展. (一) 晚明时期的文学批评要求文学充分展示作为完整人的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人的真实情感的抒发和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并且努力探索艺术的规律.这种主体认识使文学超越主体现实生存需要,成为显示主体本质力量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1.
论主体认识图式功能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式”一词自康德引进哲学以来已被人们广为使用。这里,借用这一概念来统括认识活动中主体先存的整体主观意识状态。换言之,所谓主体认识图式,是指认识过程中主体既有的各种意识状态的综合统一体,是包括知识、情感、意志、兴趣、道德观念、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等一切在认识过程中起影响作用的主体的精神——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正由于主体认识图式的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才不是机械的反映,镜式的映照,而是能动的反映、创造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主体在获得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有无一个认识结构?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十六、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经验论,他们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白板”,对外物映现而显影,把大脑比作“琴弦”受外物拨动而发声。这里并没看到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这种观点,虽然是唯物的,但使主体完全处于  相似文献   

13.
对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已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普遍现象。近现代以来,西方一些史学家由于意识到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史学家)和客观历史过程之间的矛盾性,从而把研究重心转向主体方面来,对历史学本身的反思已成为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要趋向。在我国史学界,随着史学变革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使得历史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变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仅就认识主体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大家讨论、研究。 1.什么是认识主体?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这是讨论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河题。毫无疑问,认识主体,存在着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集中的表现在它所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上边:即究竟谁在认识?我们的回答是非常明确的:是人在认识。不是机器在认识;也不是人和机器联合在认识。这就是说,我们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而非其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人们一直将主体的情绪作为其认识结构的要素之一,从而对主体认识结构之功能的研究,代替了对主体情绪在认识中的作用的专门探讨。然而,事实上,主体的情绪并不构成其认识结构的要素。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单独拓展对主体情绪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探究。一认识的主体性是近年来我国认识论研究的热点。对认识主体性的深入研究,最终必然触及对主体自身认识结构之要素构成的探讨。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要素构成,虽然研究者们意见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倾向于将主体的既有知识(包括经验)、情感和意志三者作为主体认识结构的基本要素。于是,主体的认识结构便被普遍规定为知、情、意三要素的综合稳定统  相似文献   

16.
实践,通常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理解并不错。但是人们往往把“客观世界”理解为人们进行改造的对象的自然界和现成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进行实践改造活动的实践主体本身,这就忽视了主客体的内在联系。因为实践主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份,同样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改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将主体的人排除于实践改造的对蒙之外。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4页)。他特别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页)“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同上)。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确立生产力标准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而且是人类社会自我改造的力量,它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与现时代的人们不一样,马克思对作为生产力中心的人始终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是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主体,而且根本在于:人的发展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是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和实现人的主体本质的手段。在创造外在财富的过程中,人的个性、才能及各种主体本质都得到发挥和发展。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可见,生产力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一个在改造自然中实现和发展人的主体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一九一五年指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象在一个基层的‘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研究和揭示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认识主体所固有的辩证法,对于认识和揭示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活动本身。作为认识主体的当然是人。但究竟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人的思想言行、行为规范,人的价值、幸福、权利、自由要不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呢?近几年来,极少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离开人的社会关系,离开人的社会性、实践性、阶级性抽象地谈认识主体。而且,他们撇开主体中的群体,认为主体的人之中最核心的  相似文献   

20.
认识起源于实践,但具体说来,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并非总是一致的。主体改造某类客体的具体实践活动,并不必然导致或伴随认识该类客体的认识活动,实践主体与认识主体也并非总是一致的,那么,在具体活动中,实践主体何以能够转化为认识主体,从而使实践活动产生认识活动呢?这一问题在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未能引起重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