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汉水上游山区的开发与水利建设张建民明清时期,伴随着大量流移人口的聚集落居,汉水上游山区出现了持续的开发高潮。前后数百年问,山区的种植业及林材加工等急剧增长,大面积“深山老林”一变而“木拔道通”、“悉成熟地”。在这个过程中,人口、水利等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明清山区资源开发特点述论──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开发是明清时期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资源开发活动的大规模展开,与全国性人口急剧增长、生存压力增大以及玉米、红薯、马铃薯等新作物的引进。推广等背景、条件紧密相关,并由此表现出资源开发以外来流移为主体;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盲目过度倾向、资源开发以及以农耕为主体的经营粗放化、经济增长不稳定等明显特点,以致山区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较早出现了阶段性停滞、衰退的趋势,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迄今为止 ,在我国的民族工作中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与“一刀切”的思维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自力更生精神”与“外来援助”的关系 ;西部开发中的多元化的开发主体的利益兼顾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经济发展与其他非经济性因素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过去有而现在仍然存在。其中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原则仍然具有生命力。同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需要。总结和吸取我国民族工作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减少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政策成本 ,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消费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根据我对民族山区的调查,谈谈民族山区消费的几个问题。 三台山区地处德宏州芒市坝和遮放坝之间,聚居着崩龙、景颇等少数民族和汉族。1983年,全区农业人口4,899人,其中崩龙族2,808人,占57.33%;景颇族964人,占19.6%;汉族1,124人,占22.9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5.
人称“广西省尾”的西林县,地处边远山区,不近沿海、不靠边贸,不靠铁路和主要公路’,远离大中城市,是国务院划定的扶持贫困县之一。全县有11个乡镇91个村公所,杂居着壮、汉、苗、瑶、彝等民族11.8万人口。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6元,口粮184公斤,90%的农户在温饱线以下。1987年以来,在扶贫工作从单纯救济转向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新方针指引下,把股份合作制引入扶贫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来,南阳盆地及周边山区由于人口激增,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遭到过度开发,致使南阳盆地自然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频繁。南阳盆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加速了域内水路交通的衰落,加剧了近代南阳盆地社会生态的衰败和社会经济的萧条,最终使南阳盆地由“中心地带”演变为世人所不齿的盗贼渊薮。  相似文献   

7.
俄国封建晚期城市人口的社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诸等级间均存在着社会转移, 但其开放度大相径庭。农民、市民和军人等级间的纵向和等级际转移主要归结为农民转入市民, 农民和市民转入军人; 而由市民转为农民、由军人转为市民和农民、由纳税等级转入非纳税等级均相当少, 由非纳税等级转入纳税等级更少; 农民是补充市民和城市人口的基本来源, 农民占城市人口比重相当高, 左右着俄国城市化进程和性质; 贵族和官僚与军人等级只入不出, 因不断从其它等级吸收 “新鲜血液” 而强化了专制制度; 僧侣等级因人才大量流失和禁止他人加入而萎缩。城市不同等级集团社会转移的程度反映出了城市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路雅馨 《国际公关》2023,(22):58-60
我国农村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在于教育,人口流失需要靠教育质量提升来拯救。乡村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时空错位、内容单一、文化根基缺失等诸多困境。可通过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厚植乡村教育情怀,补足乡村教育的文化根基;开发“五育融合”的乡土课程,打破内容单一性;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打破时空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一、贫困现状 我国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高原要占全中国土地2/3,山区人口占全国的1/3。但山区经营状况很不理想,山区经济落后,人的素质较低,同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占我国1/3人口和占70%国土面积的山区,如果在世纪之交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达不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那么,能在世纪之交实现全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贫困山区的开发与治理和经济的发展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考虑,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宁夏是一个省级建制的回族自治地区,这里的南部山区包括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和盐池八县,有150多个乡镇,是宁夏回族人口的聚居区,其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人口220万,分别占全自治区的59%和45%,是宁夏的“半壁河山”。因为山大沟深,交通通讯落后;干旱少雨,靠天吃饭;植被疏秃,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工商业发展缓慢,经济落后;人口增长过快等现实困难,经过十  相似文献   

11.
畲族原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个世居山区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过着刀耕火种式的原始游耕生活。自唐朝设置漳州、汀州两郡并把封建的生产关系移植到畲区后,由于不堪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部分畲民开始进行频繁的迁徙、流动。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政府实行“招民垦荒”的政策,使大批畲民迁入闽东、浙南等地山区,开荒垦种。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畲族对闽粤浙赣山区的开发作一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闽东畲族居住格局为场景和变量来探析闽东畲汉族群关系的变化。闽东畲族居住格局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居、聚居、杂居情状,内地与沿海、山区与平原、聚集与分散等多层面的居住状况体现出多层次的族群意识,影响着闽东畲汉族群关系多层次发展,形成了闽东畲汉族群之间“认同”与“排他”相并存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 ,我国人口再生产先后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目前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 ,我国正面临新的“人口革命”。新人口革命的过程更长 ,任务更艰巨 ,面对的人口问题更复杂、多元化。新人口革命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协调统一 ;是实现人口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的统一 ;实现人口数量、素质、生活质量的统一。它呼唤观念的上突破和理论上的创新 ,呼唤对人口发展战略、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运行机制做出新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形势发生重要转折性变化之际, 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重视人口素质, 以 提质 替代 增量, 以 人才 替代 人力, 充分发挥凝结在人口自身的素质要素的作用, 使更多民众更好地享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享受高品质生活。 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 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口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人口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依存制约以及人口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适应, 还体现在代际间的传承永续。 年龄结构失衡是当前人口非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 应聚焦结构失衡, 弥补制约人口均衡发展的短板; 同时充分发挥作为人口结构中坚力量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作用, 通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以及推动人口均衡分布,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口问题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已有的人口理论在理论体系、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应当以人口生产总过程为主线来构筑人口理论体系,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作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基于2012—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板数据,运用基准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与地区间经济差距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能显著缩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人口集聚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存在以产业结构为门槛的双门槛效应:当产业结构越过相应门槛值,人口集聚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越大;人口集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渠道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研究结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在发展中营造平衡”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叶以来,伴随着人口高速增长和耕地严重不足之间矛盾的发展,浙西山区涌进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开发活动。笔者即以该地区为考察对象,解析其人口流动的特点,指出该地区人口流动属于由人口稠密的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的流迁模式,依靠空旷的山地来吸纳周边地区的过剩人口。他们的经济活动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激化了土客之间的矛盾,致使山区经济的繁荣成为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8.
清代秦巴山区的经济林特产开发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林特产资源开发是清代秦巴山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漆、桐油、虫白蜡、耳蕈及茶叶、药材等特产不仅经营规模、与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空前 ,而且开始由野生资源采集向人工栽培生产过渡 (主要指生漆、桐油、虫蜡、药材等 )。经济林特产经营在山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体现 ,受到山区民众的普遍高度重视。这一过程与大量流民、客商入山 ,商品交换规模扩大 ,官府鼓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由于山区人口急剧增长 ,粮食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山外商人在经济林特产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 ,也给山区经济发展留下了显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湘鄂赣交界山区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频繁,地方官员为了平息动乱而增派的各种粮饷加剧了人口的逃亡。大量流动人口开发了有限的山区资源,但也加剧了土客民在经济领域的矛盾,导致当地民风渐趋刁悍.甚至影响到山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20.
调整福建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福建山区产业结构作为系统工程 ,站在战略高度 ,以系统观点环顾全局 ,将福建山区置于国内外大环境中 ,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其要求 ,紧密结合山区自身特点 ,发挥本地优势 ,研究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山区所具有的山海双重特征 ,确立“协调、升级、外向、效益”的调整目标 ;坚持“稳粮兴林、特色规模、产业联动、开发保护”方针 ;具体确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 ,调整提高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方向 ;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 ,首要是树立市场、开放、持续发展新观念 ,重点是发育市场 ,形成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多元化开放式投资的新机制 ,确保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