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蒲惠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杜甫的夔州山水诗,真实地再现了夔州山水雄奇壮丽的独特风貌,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在艺术上表现出沉郁悲凉、奇崛厚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卢华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6)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者,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3.
陈忻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112-116
杜甫在夔州的时间将近两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其诗歌创作特别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忧、为百姓酸辛沉重的生活而痛,也为自己漂流衰颓而悲,其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浓厚的悲情. 相似文献
4.
杨景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3-118
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尽管这时期的诗歌具有浓烈的悲苦色彩,但流露的情感世界却又是丰富多彩的,有忆昔怀旧艰难苦恨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感叹,也有物我交融满目生悲的山水与风俗之歌,更有一以贯之死之临近也难以忘却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5.
封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3-26
以杜甫寓居夔州时期社会关怀为研究对象 ,阐释了杜甫社会关怀的忧国意识和忧民意识 ,认为其忧国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和李唐政权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外敌侵逼和盗贼蜂起的严重焦虑 ;其忧生意识表现为反对李唐王朝诛求政策和对饱受战乱摧残不能自存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础上 ,指出杜甫夔州时期社会关怀的特征是以夔州而知天下 ,居夔州而悯天下。 相似文献
6.
封野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23-26
以杜甫寓居夔州时期社会关怀为研究对象,阐释了杜甫社会关怀的忧国意识和忧民意识,认为其忧国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和李唐政权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外敌侵逼和盗贼蜂起的严重焦虑;其忧生意识表现为反对李唐王朝诛求政策和对饱受战乱摧残不能自存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础上,指出杜甫夔州时期社会关怀的特征是以夔州而知天下,居夔州而悯天下. 相似文献
7.
杜甫夔州诗创造心态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晖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3-137
杜甫夔州诗数量大,质量高,被杜诗学界认为是其创作成熟期的代表。这与杜甫此间的心态有莫大的关系。他这一时期的心态大致有如下特征:以诗为一生的事业;以诗为一时的职业;左拾遗一职的得与失对诗人杜甫的心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曾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21
唐代大历年间,杜甫寓居夔州,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创作了430多首夔州诗。杜甫及其夔州诗从类概念上说,总体包容于三峡文化的"大范畴"。杜甫的夔州诗用诗性化的语言描述记载了三峡文化的各个方面。杜甫及其夔州诗极大地推动着三峡文化的生成,影响着三峡文化发展。这是杜甫留给三峡人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彭沁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116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联系地域背景所具有的生态意义和环境效力,以"山水"为中心考察了杜甫夔州诗中的自然写作,揭示出杜甫夔州诗作"夔州风骨"的成因和特点。诗人将夔州山水作为一种强悍、蛮荒的异己力量加以描写,形成了区别于神韵派山水诗的"风骨"倾向。这一山水诗写作上的突破和探索主要表现为作者通过现地化的视角,在强化山水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了矛盾性的道德主题和纯粹化的审美诉求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余霞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4
南宋名臣王十朋五十多岁时出任夔州知州,在入夔途中、宦寓夔州及离夔路上创作了三百多首优秀诗歌,或写景状物,或凭吊怀古,或评论时政,或记民情风俗,或酬和赠答,这些诗歌题材丰富,呈现出以实录为主、崇尚理致、朴实条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颜家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以时地为序,从纵向方面勾勒了杜甫山水诗6个阶段的不同的内容风格特点:1.泰山豪情;2.慈恩寺塔“百忧”;3.凤凰台自誓;4.成都楼伤感;5.白帝城“血痕”;6.洞庭湖畔眼泪。杜甫山水诗有着巨大的成就,但不受重视,其原因是受“诗圣”、“诗史”等传统研究思想束缚。 相似文献
12.
唐磊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0-62
杜甫是守儒持重的文人 ,但亦有极为狂放的一面 ,只是他的“狂”和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异。李杜二人“狂”的共同之处在于狂得真挚 ,共有着“清狂”与“痴狂” ,而李白的狂态中少有杜甫那种蕴含着巨大痛苦的“迷狂” 相似文献
13.
蒲惠民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57-61
杜甫的秦州山水诗 ,把国家的治乱和人民的苦难自然地融入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 ,赋予山川景物以鲜明的时代色彩 ,扩大了山水诗的社会内容。在刻画山水形象的时候 ,诗人凭借奇特的艺术想象 ,吸收了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手法和“破墨笔法” ,极力渲染山川景物奇崛险峻、突兀嶙峋的形象 ,寄托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形成了冷峻峭拔的艺术风格 ,对盛唐以前的山水诗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苏利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83-85,90
在杜甫诗歌中,写月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标题中点出“月”的作品就有二十首之多。这些诗歌,杜甫一方面将“月”意象所包融的内涵予以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显示出许多天才的创新和开掘,使咏月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方牧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1):15-26
杜甫的七律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文章首论杜甫七律的时空感;次论杜甫七律的内涵外延以及抒情风格;最后论析杜甫七律的章法与句法. 相似文献
16.
方牧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2):6-13
杜甫的七律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文章首论杜甫七律的时空感;次论杜甫七律的内涵外延及抒情风格;复次论杜甫七律的章法句法;最后论杜甫七律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蒋先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3)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是杜诗登览诗作的精品。其中 ,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 ,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 ,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 ,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冀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牛林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1):97-101
自从杜诗传入韩国,就享有很高声誉,被尊为学诗的规范。韩国古代文人研究杜诗者,代不乏人,其中尤以李仁老、李滉、李植、李瀷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杜诗在艺术上具有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真实而细腻、反映现实的高度概括力和描写事物的客观性、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沉郁顿挫的悲壮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春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1):36-38
杜甫的劳动妇女诗篇是其"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战乱带给广大劳动妇女的不幸和灾难,歌颂了她们深明大义的美好品质,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体现了杜甫诗歌所特有的抒情特质,同时也表现了杜甫对劳动妇女题材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