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刘高官 《山西老年》2011,(11):19-19
我和华老接触、相识是他从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的事。1991年,因工作关系,我有幸参与了接待华老的工作。我和华老之间,地位和身份悬殊,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交往,更没有妨碍他对我的教诲。从1993年到2006年的13年的时间里,差不多每年,我都要去看望他老人家。我从华老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2.
时间匆匆,冯至同志逝世转眼已快两月了。那天我随他的家人伴送他到火化场,从此就看不见他了。我和冯至同志相处有四十一年,占去了我生命的大半。他在北大担任西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的十三年中,我当了他十二年的副手。59年后共居一楼,又是长期朝夕相处的邻居。64年他奉调离开北大到城里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继续存在的工作关系和长期形成的感情并未使我中断与他频繁的来往。即使在他的推动下我去国外教书的两年时间中,也是信  相似文献   

3.
聂光国 《老友》2014,(11):22-22
正江西省人大原副主任张宇晴同志虽已离世,但他曾经的精神风貌和言谈举止至今令我敬佩怀念。1949年6月,张宇晴同志任清江县委书记。那时,我这个孤儿有幸在他身边工作,亲自聆听了他的谆谆教诲。当时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一有空就教我认字。因此,他也是我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我在他身边工作了一年多。1950年10月,我参军赴朝作战,依依不舍地惜别了这位可敬的老首长。时光荏苒。时隔38年,我又与老首长有一个短暂  相似文献   

4.
《可乐》2006,(8)
单位最近新招了一个大学生。小伙子姓刘,人非常老实,平时什么活都抢着干,还经常帮其他科室干活。但我们人事科的王姐却总说小刘不正经。王姐四十好几的人了,平时看什么都不顺眼,大伙也就没太在意她的话。一天早上,我刚进办公室,就听见肖姨和王姐说着什么,好像是关于小刘的。"小刘又怎么了?"王姐走后,我连忙问肖姨。"这小刘还真是不正经,什么不好学,光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到底怎么了?"肖姨平时为人很低调,是单位里的老好人,现在连她也对小刘有意见,他到底做了什么呢?"唉!这怎么说呢?年纪轻轻的,一见到女人就往人家胸脯上看,先前王姐说  相似文献   

5.
吴敏 《老友》2014,(11):42-42
正老伴退休前是工作单位小有名气的建筑工程师,退休以后拗不过一家建筑公司的盛情邀请,到那里负责建筑工程。他是个特别认真的人,虽然年过六旬,但干起工作来,干劲还是不减当年,天天早出晚归。其实,我担心老伴过于辛苦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是担心他在工作中出差错。他负责建筑工程,我认为是一件责任特别重大的工作。记得就在那家建筑公司盛情邀请老伴的那个晚上,我与他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我说:  相似文献   

6.
《老友》2002,(11)
省老年法学研究会:我是1952年参加教育工作的,有三个儿子。1981年为了一个儿子的工作,我以病退为由,让其"顶替"。1982年他偏听其妻之言,制造家庭矛盾,与我分居生活。1995年他又以购房为由向我借去人民币1.8万元,立有借约二年内返还。可是至今分文未还,且20多年未尽赡养  相似文献   

7.
方飞 《社区》2005,(5):52-53
知心大姐: 您好! 我这些天非常苦恼,是为了感情问题 我曾经在外企工作,喜欢我的人不少后来我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他比我大岁,自己开了一个小公司,有点小钱。他很有气质,我挺喜欢他的。 我们好了以后,他说我上班太辛苦,不让我去了。他自己有一套房子,我们的恋爱谈了一段时间后,我就住到了他那里,经生活两年了。 他对我特别关心体贴,我也十分爱他由于我的年龄小,我们谁都没提过结婚,得那是以后的事,只是感觉生活幸福就挺好。他是我的初恋,也是我惟一倾心的男人。 本来日子过得挺平静,我们两人都很快乐,我虽然没有工作,但挺充实,我拿了会计证,…  相似文献   

8.
我和他是同事,在一间办公室里工作。但他从不多看我一眼,我也对他冷若冰霜。因为,我们为人主隔壁那间经理室已暗斗了三年。为了达到目的,我不择手段,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太卑鄙。他在审查即将送交的文案时,我便走进卫生间,学着总经理助理的口气拨通他  相似文献   

9.
丁香 《新天地》2012,(4):38-39
我的丈夫是在1997年3月去世的。转瞬间,他离开我15年了,我几乎没有一天忘记过他,特别是当我外出,看到成双成对的老年人时,就生出一种羡慕的思绪——他要还在,该多好。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中国科学院位于长春的一个研究所工作,我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都算不上积极分子,这自然对我的前途有些影响。1958年9月,我代表单位到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大跃进科  相似文献   

10.
我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小公司里做业务。老板看起来很严肃,说起话来十句有八句在骂人。老板娘总是笑脸盈盈,常对我嘘寒问暖。一次,老板邀我到他家吃饭。我原以为老板是要犒赏我工作辛劳,没想到,他劈头就用三字经问候我母亲,骂我跑业务的方式不对,接着又对我施加业绩压力。那  相似文献   

11.
有大半年的时间,对于和他的欢爱,我渐感冷淡。这种冷淡,指的是身体间的冷淡。日常生活中,他仍是体贴我的丈夫,在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为我挡风遮雨。可我对性事冷淡的态度,时常让他苦闷。  相似文献   

12.
刘庚寅 《中华魂》2011,(4):9-11
廖承志是我最尊敬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的母亲称他为“肥仔”。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称他为“小廖”。与他熟悉的人皆尊称他为“廖公”。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工作了17年。在长期接触中,有些琐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3.
朱厚铭 《老友》2020,(2):45-45
欧阳亮是我中学时代的同学,我俩都是永新县人。毕业后,他从事农业工作,我做地质工作。再后来,他又从政,后任县公安交警大队教导员。为了护理病残之妻,我提前10年退休。由于我是从外地回到故里,加上故乡巨变,初到确感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几经周折,我终于和欧阳亮久别重逢,续上了同学情缘,格外亲近。  相似文献   

14.
看了郭诚文先生的书法展和他送给我新近出版的两册书法作品选,无不为他近几年退休后苦心孤诣地钻研书法,并突破原有的水平而大为惊叹。这是他奋力拼搏的硕果。我和诚文兄早在1964年就相识。我是新城学校的团支部书记,他是公社团委书记,自有工作来往。他那对人和颜悦色的风度,给  相似文献   

15.
我是2004年接触到的《山西老年》,原因就是父亲偶然的一次得病,再加上父亲的年纪已越来越大,从日常生活和诸多事情上都需要我的照顾,父亲便和我住到了一起。我的父亲是1945年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现年83岁。他离休后《山西老年》给了他又一次青春活力,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6.
刘澍德同志是东北籍的老作家,抗战时期到云南,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写过许多优秀作品。生前是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付主席。我同他一起工作了将近十年,他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眼前出现,我常常怀念他,想起他,我想的最多的一点是:文如其人。澍德同志的作品,正是他的为人、他的生活感受、他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的艺术体现;而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中的许多东西,他思想中的许多东西,他想写的许多题材,却都还  相似文献   

17.
张红钢 《社区》2005,(5):13-13
由于工作原因,平日里我与社区工作者打交道的机会较多,耳边经常是他们的“载道怨言”。社区工作重、忙、杂是不争的事实,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暂且不论,但是就居委会自身而言,其实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为什么有人对居委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婆婆妈妈” 记得在 1998 年,我曾问熟人老黄对居委会的印象,当时他是一家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主任,见多识广。他想想说:“居委会是收垃圾费的,还要组织老婆婆们搞些活动”。我费了好大劲给他解释“婆婆妈妈”早已成为历史。2004 年,我再和他谈到居委会时,他告诉我一个顺口溜:“居委会上门,大家要留神…  相似文献   

18.
一   1 996年 4月 ,国际民间叙事学会 (InternationalSocietyforFolkNarrativeRe search)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我在会上认识了来自广西的过伟教授。在认识他之前 ,我看过他负责规划并统纂的三部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史 (毛南族、京族、仫佬族 ) ,又由于他的姓氏罕见 ,便直觉地以为他是广西的少数民族 ;认识他之后 ,才知他不仅是汉族 ,而且还是同乡 (江苏无锡 ) ,不过他自 1 949年到广西工作 ,迄今已逾半世纪 ,广西乃是他实际的家乡了。撰著少数民族文学史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 ,也是困难度很高的工作 ,因为少数民族的早期文学作品极…  相似文献   

19.
孙志昌 《社区》2010,(17):28-28
我有一个同事,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提升,心里便有了一些抱怨。工作起来也带着情绪,慢慢就影响到了工作。这天,我和他聊天。他说:“你说我工作这些年,做得不好吗?可以说我是尽力了。但我没有什么进步,想起来无非是我没钱送礼,也没有一个当官的亲戚.更没有一个给自己说话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尼什是塞尔维亚南部一座漂亮的古城,公元二世纪就有了城堡,历来是军事、交通、贸易的重镇。十年前,我住在安详清澈的尼沙瓦河旁,河对岸是美丽而沧桑的城堡,城堡一侧是幽静而芬芳的大学。我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马奇。他是尼什有名的作家,长满浓浓密密的大胡子,样子有点像恩格斯。那天,我从贝尔格莱德来,刚刚跳下汽车,他微微地笑着径直向我走来,好像他老早就认识我。我当时很奇怪,事后我知道1980年他曾经到过中国,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两年,他对中国怀有很好的感情和向往,能够说几句简单的中国话。回到尼什这么多年,我是他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当然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