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传统道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个人,而现代全人教育的德育理念认为,道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完人”,即实现人的心智健全和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改革在目标、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体现着“全人”趋势:培养目标从“道德无暇”的圣人到“心智完整”的社会公民的转变;德育方式从“整齐划一”的宏观宣讲到“关怀备至”的微观疏导的转变;德育内容从灌输“道德知识”到培养“道德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观唯心主义德育思想的集大成者,科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及儿童教育思想特色等方面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挖掘传统德育资源,合理借鉴西方先进德育理论、增强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丹  张梅 《理论界》2014,(3):193-195
大学生道德智慧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要求,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植中,要培养大学生拥有道德智慧型人格,要立足道德事件,加强道德实践,并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4.
至境德育论     
道德生活有功利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由道德三层境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教育则表现为感性德育、理性德育和审美(立美)德育;道德人生和道德教育的至境应是塑造“真人”形象的自由道德和审美德育。道德至境或诗意人生的教育达成需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实现重构.  相似文献   

5.
德育泛政治化倾向的现实表现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德育泛政治化倾向及其影响是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根源。其现实表现为 :目标高深、单一和失衡 ;内容从属政治形势的需要 ,抽象和摇摆不定 ;途径追求目标各异 ,形不成合力 ;方法和评价单一 ,可操作性差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为 :德政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建国以后德育囿于革命战争年代道德建设服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的成功经验 ,一成不变 ;道德原则的本体论认识脱离社会基础 ,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6.
吴玲玲 《南方论刊》2015,(3):71-73,75
《德育鉴》一书是传达梁启超德育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明确求学目的、树立远大志向、致良知等德育内容,存养、省察、克治等德育方法。学习和借鉴梁启超《德育鉴》中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高校德育在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建立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加强德育社会实践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丽影 《船山学刊》2004,(4):182-184
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从德育的角度,以全新文化观、世界观为基础,以教育者的责任和中国文化、中国人格发展为内在要求,对传统道德和现代德育进行了初步阐述。探讨了对高校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曹英  肖中云 《船山学刊》2007,(3):202-204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包含了博大精深的道德观、认识论和科学精神,蕴含了一个人立身处世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弘扬传统德育思想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切道德教育都是指向社会的,因为个人的道德成长总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德育应坚持心灵导向的德育目标,设置价值内化的德育内容,变革机械呆板的德育过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德育理论,架起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心灵桥梁,培育具有共同道德理想和健全道德人格的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10.
唐凯兴 《学术论坛》2012,35(12):73-77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壮族传统节日习俗中蕴涵着热爱家国、团结统一、热爱生活、达观向上,勤劳勇敢、坚毅顽强、尊老敬祖、慎终追远、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等丰富的伦理思想;并以形式多样、寓德于节,生活教育、潜移默化,约定俗成、影响深远的方式成为壮族伦理教化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保护传承壮族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统德育,自周秦以至明清,积淀了丰富的德育思想。这些德育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起源、道德本体、道德价值、道德修养、客观必然性与主观意志自由等问题的解读上。船山德育思想孕育于斯而不囿于斯。船山人性观、明德观、理欲观、成人观、义命观等,辨证地解读了这一系列传统德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析德育中的善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中的善美关系有多种形态:以善代美、美用于善、美融于善和由美生善,中国传统德育是诗性德育,它所提倡的道德是“美德”。今天的德育应该吸取传统德育的诗性精神,使德育升华到美育、升华到诗情。在德育中,为道德教育而进行道德教育,决不会有高水平的德育。  相似文献   

13.
叶智辉 《江汉论坛》2005,(2):133-135
传统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道德本能或善端是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基础性前提。因此,我们应尊重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改变高校现有德育模式,借鉴和重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批判和剔除其中糟粕性的成分和因素,努力建立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开放性的主体性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彭焕彬  文剑辉 《理论界》2007,1(5):146-147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传统德育过程认为道德认知教育是基础,道德情感培育是目的和手段,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培养目标。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道德人格认知方面必须强调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在道德人格情感方面必须强调人格信仰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在道德人格行为形成方面必须注重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及努力建立奉献与回报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赵全宇 《学术探索》2013,(9):136-1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伦理道德的进步。人本德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新的德育模式的诉求,即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向公民道德转向,道德价值的衡量上向多元一体的集体主义道德转换,道德社会化途径上向交互隐性转轨,这为人本德育的生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主要内容是道德立身,培养善性;忧患意识,经世胸怀;注重气节,勇于献身等.儒家修身观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效果上对当前高校的德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申明 《青海社会科学》2008,1(2):192-194
德育主体意志力图成就道德的人。然而,在不同人类历史阶段,德育或追求德育意志"神性化"而转向"奴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或追逐道德意志的"物性化"而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如今的生活德育高扬"人性化"道德意志,其目标、途径及内容却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18.
"绿色德育"即是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德育。"绿色德育"旨在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广大中小学校在实施"绿色德育"的过程中,需要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落脚点,以道德心理结构为切入点,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德育课程做出调整和建设。具体而言,学校要引入传统国学经典,提升道德认知水平;组织主题班会课,增强道德情感体验;开展实践活动,促进道德行为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碧霞 《兰州学刊》2006,(2):204-206,208
主体性德育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并具有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然而传统德育的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师生之间的共同性,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德性建构中的唤醒者、促进者、引领者。文中最后对于如何建构符合主体性德育原则的师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析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殊群体,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因此,网络对青少年德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带来一些积极因素:丰富青少年德育的内容;拓宽青少年德育的渠道;增强青少年德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消极影响:网络不良信息形成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侵蚀;网络成瘾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