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地探讨了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虽然它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的环境决定论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 ,其产生和发展则与美国文化人类学息息相关。生态人类学从环境决定论到侧重文化的民族生态学的转变 ,实质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人类学史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视角对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诸多研究理论,甚至派别。从环境决定论到环境可能论,再到文化生态学,进而衍生新功能主义和民族植物学。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认为特定文化因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表现出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从而构建了文化生态学。这对生态人类学这一学科的确立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在接受、消化与吸收西方学术资源时,需要摆脱西方生态人类学的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更需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思维习惯,真正从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为有机整体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分析问题,让生态人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3.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源流及其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成为西方当代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并对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态人类学的不同流派以不同形式反映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现代性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学科问的交叉和互渗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互渗在中国更具有特殊意义。例如生态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的交叉、互渗孕育出新的学科——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通过民族生态学的研究,人们可以获取当地人对环境的认知。对世界的看法。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来讲,环境并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实在物,而是人类感知与解释外部世界的产物,即环境是文化构建的产物,因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环境观,也就存在有  相似文献   

5.
在欧美,民族生态学作为一门兼跨民族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它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人类学相关理论被译介过来,并与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发展相结合,已有不少学人开始采借域外民族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致力于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国的民族生态学这门学科也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6.
杨跃雄 《民族论坛》2022,(3):102-110
传统的人类学生态研究因囿于自身相对狭小的学科视野,及对“自然—文化”二分法和环境不变等理念的强调,在人类学后现代转向的大潮中,逐渐被新兴的环境人类学超越。后者以微观(感知生成)与宏观(权力分析)两种理论取向为自己研究的左膀右臂。其中具备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解构特质的政治生态学属于宏观范畴,它引出了关于环境研究的诸多反思,这些反思涉及环境的流动性与一体化、“生态不平衡论”、地方性知识的祛魅等问题。基于政治生态学视角的人类学环境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对于生态学的中心问题和民族志方面的各种例证的研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和研究班特别开设的课程。那时生态人类学刚开始形成,并且被认为是文化人类学之下的附属领域。有必要说明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地理学、环境决定论、生物学模式和J·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在人类学的发展史上,存在一些由来已久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一直以来被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重点关注,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有关生态与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使得"生态人类学"研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生态人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侧重分析近30年来我国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生态人类学研究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因而在学科规范上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科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9.
自1980年初学科恢复以来,中国大陆人类学学科建设,呈现一种多元路径的局面:民族学逐渐发展为一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则呈现两种路径:构建独立的大人类学,以及构建与社会学密切关联的社会/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牟桃 《民族论坛》2013,(9X):24-27
环境人类学的兴起,是人类学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推进,是学科发展本身使然。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这是环境人类学发展的直接动力。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环境人类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系统综述这门新兴学科的由来、特征及相关的中国经验,为丰富中国人类学知识体系,更好地与国际人类学接轨做一番努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根据热贡文化生态特点,从文化生态学、艺术人类学角度,探讨了热贡艺术的文化生态,及生态系统中的文化特质,并时热贡艺术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人类学注重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西藏旅游现象和问题,可以使人类学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得益彰,在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促使旅游业走上更加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人类已有的生态维护都是从具体文化出发所做出的。生态安全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不同民族对生态理念内涵的界定也因文化而异。以至于我们今天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也需从具体民族入手,对其传统生态知识进行发掘与整理,激发各族人民对自己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信,不断地提升该区域生态知识技能,充分地发挥该区域各民族生态知识价值,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自然生态与民族生境的意义与关系,对文化生态和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指出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态灾变救治的终极目标上仍然需要依靠特定生态背景下特定文化共同体的这本土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生态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评述了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生态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未来青藏高原应该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区。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件最重要的大事必须做到:一是保护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二是保护继承藏族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必须同步进行,这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文章论述了藏族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文化传统衰退的弊病,提出了整体保护藏区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原则、方式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冲击了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引发了该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灾变。本文以黄河源区第一县——青海省玛多县为个案,采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其生态环境和藏族居民的传统生计进行了考察,指出藏族传统生计能够有效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兼容。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当重视藏族传统生计的保护、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用文化人类学整体观这一理论方法,从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葬俗的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对藏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将从生态环境、本教、佛教和汉文化等四种文化角度探入来解读藏族丧葬习俗产生并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背景,归结出藏族丧葬习俗所承载的四项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新疆天山北坡绿洲上一个较为典型的回族村落作为田野个案,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探析回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文章将从"多元生态环境及其特征"、"多元生态环境与回族生计方式"、"生态环境与民族生计方式的理论探索"三个方面分析、研究绿洲生态与回族生计方式之间"二维互动关系"。同时,本文将以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分析绿洲上回族在文化的调适下其生计方式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