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水平,随后提出了目前装备制造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2007年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发现创新能力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最低的是金属制品业。最后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开展科技合作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理论分析区域内、跨区域科技合作对城市创新能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助2013—2020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经验数据,系统考察了科技合作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合作显著促进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这一影响在上、中、下游城市具有异质性;科技合作通过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在国家创新网络的中心性,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研究表明:科技合作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吸收能力门槛效应,高吸收能力区间内科技合作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科技合作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黄河流域内其他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但区域内、跨区域科技合作的空间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华 《统计与决策》2005,(23):14-15
对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有文献进行分析,但对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鲜见.我国各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明显,有效地进行分类指导,是制定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措施的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反映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不同年份的聚类对比,提出提升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新型制造业的概念,以大量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制造业强市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我国31城市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以及强市综合排名,并对我国主要城市制造业发展特征和模式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采用2011—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且二者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效应显著强于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作用显著强于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异质性检验表明,相较于混合技术创新,实质性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介效应更强,这种差别来源于数字经济对不同创新形式的差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我国文化制造业为例,通过对影响企业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甄别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影响的关键因素,然后建立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竞争因素、技术创新因素、文化需求因素和行业利润要求因素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关键因素,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丹 《统计与决策》2012,(18):140-142
文章将制造业的升级划分为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两个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实证表明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此外,改善制造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交易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船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虽然中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加强,协同创新水平也有了很大地提升,但与传统的造船强国相比,在这两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在构建船舶工业技术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正态云模型对中国典型造船厂的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加强船企之间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是中国船舶工业不得不面对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卢冶飞  董盛 《浙江统计》2005,(8):12-14,66
一、科技综合能力的界定 科技综合能力是科技实力(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投入,持续创新产出)、科技竞争力的综合.科技实力是指科学、技术与创新活动的资源总量、科技转换效率及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体现了从认识自然或社会发展规律开始,提出利用这些规律的新概念新思想,直至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总体能力.它不仅取决于区域内的科技实力,更重要地取决于创新环境的营造,是本地区的政府和经济单位所能调动全球一切可用的科技实力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则体现为对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力度.科技竞争力是提升科技实力、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及科技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主体,要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关键是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叶琪 《统计与决策》2017,(14):144-147
文章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G20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贡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得分在G20国家中处于中等偏上地位,但是创新对制造业的贡献却排在较为靠后的位置,创新能力与创新贡献表现的差异凸显了我国制造业创新缺失与低效.通过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原因,从体制机制改革、全球价值链、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等角度提出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提高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苓文以绥化市100家小微企业为调查对象,重点考察这些企业的科技创新情况,正确认识影响绥化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有助于提升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小微企业长足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制造业提质增效和抢占科技竞争优势的重要阵地,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带动作用,着力招引培育重大高新尖产业项目,产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应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和双元创新理论,文章以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双元创新和制度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信息效应、增值效应和创新效应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能够发挥有效的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双元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制度环境可以起到有效调节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在东部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固定效应、门限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检验,实证分析了财政体制纵向失衡与地区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财政体制纵向失衡程度加深将抑制地区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检验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财政体制纵向失衡会通过挤出财政科技支出、分散注意力以及削减公共物品供给对创新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激励、财政审计和预算透明能够影响财政体制纵向失衡与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随着失衡程度的递增,财政体制纵向失衡对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先降低后提升。  相似文献   

16.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2006年江苏省各市的科技统计数据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各市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为各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政策、提高各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科技创新能力进入重要跃升期。但也存在企业创新竞争力缺乏、自主创新人才资源紧缺等问题,建议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抓手,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科技创新能力进入重要跃升期。但也存在企业创新竞争力缺乏、自主创新人才资源紧缺等问题,建议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抓手,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我国各产业在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利用总基尼系数对应的分项集中度测度指数进行创新能力空间改进.研究结果证实,我国各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中部和东部相对集中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创新值规模都是推进这一区域的主要因素,创新型企业间地理距离越近越容易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产业规模以及创新产值增值促进了东中西部各个区域内创新能力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和CRITIC法并基于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等五个维度对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和研究与发展(R&D)项目当年投入人员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两个重要基础条件,持续增加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经费投入可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同时,通过增加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投入、提升专利成果转化运用效益和增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员等方式,实现高校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