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统计与决策》2016,(16):33-37
人口年龄结构指标通常由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来表示,由于变量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将三者一次性纳入居民消费水平模型中分析并不合适.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文章考虑人口年龄结构、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还需要控制预防性储蓄、不确定性因素、流动性约束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各变量对居民消费水平一致地表现为负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干扰较大,而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主要是不确定性因素在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未成年人—劳动力人口—老龄人口等状态结构性转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历史时间序列对我国不同状态间的转移系数和出生率进行定量测算,预测了我国人口的峰值和劳动力供需趋势,并对"人口红利"问题进行了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3.
夏冰 《统计与决策》2016,(6):98-102
文章以我国各区域对应变量结合面板数据进行空间差异的测算,针对区域人口红利所致的经济增长,及其引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空间权值的进一步验证.并利用二元邻值W矩阵进行人口红利发展SDD函数权重矩阵构建模型,验证了劳动力增长过程中的区域间外溢.结果证实,少儿抚养及老年赡养对区域人口红利存在显著的外溢关联影响.我国东、中、西区域之间存在时序上人口红利外溢效益的负向关联,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间的劳动力资源流动应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1997~2012年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少年人口抚养系数、居民消费、家庭债务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运用单位根和VECM的检验方法,检验了人口结构变动对家庭债务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将促进家庭债务总额的增加,老年人口抚养比、居民消费总额和长期贷款利率的上涨则会促进家庭债务增长。基于实证结果,笔者建议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完善社会养老福利制度,适量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同时深化金融改革,推行利率市场化,使家庭债务能保持平稳增长并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计划生育政策经过长期实践,其社会负效应逐渐积累,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考察计生政策调整的人口数量效应与结构效应,文章运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综合采用Leslie转移矩阵、ARMA模型、GM(1,1)等方法,对坚持一胎制、逐步放开二胎与立即放开二胎三种计生政策调整下,2010-2040年我国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进行预测.三种方案均表明未来我国人口总体将呈逐步下降趋势,劳动人口将持续减少,总人口抚养比及老年人口抚养比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马春文  武赫 《统计与决策》2012,(23):139-142
人口红利理论对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吉林省为案例检验了这一理论的适用性。首先对吉林省建国以来的人口结构进行分析,以社会抚养比为指标对吉林省人口红利状况进行判断,并利用人口增长预测(CPPS)软件对吉林省人口红利进行预测。以1993~2011年数据为基础,构建VAR模型分析人口红利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了吉林省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且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托达罗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劳动力流动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模型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种复合模型的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Logistic人口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人口复合模型,通过对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规律的研究,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人口净增长率模型。最后运用数学软件计算人口复合模型中参数的值,建立了我国人口总数预测模型,并对我国未来28年内的人口总数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老年抚养比能够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但它并不包含健康和预期剩余寿命等信息,因而无法识别工作人口对不健康老年人口的负担程度,从而影响健康老龄化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基于此,文章将老年抚养比分解为健康和不健康老年抚养比,利用贝叶斯推断构建基于发病率、死亡率等参数的数理模型,并对2020—2050年中国健康老年抚养比进行了实证测量及国际比较。实证结果表明:目前老年抚养比为18.4%,而健康和不健康老年抚养比分别为8.1%和10.3%,显著高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养老和医疗负担较重;2030年以后健康老年抚养比将逐步超过不健康老年抚养比,养老和医疗负担将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数据,结合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对logit模型进行了扩展,加入了农村信贷市场、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农业受灾比例和老年抚养比,考察它们对省际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信贷市场越不完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越高、农业受灾比例越大和老年人抚养比越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外迁的比例也就越大。因此,在中国农村金融和保险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农民分散农业风险和稳定家庭收入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VES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模型分析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间的替代弹性关系.结论是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应注重发展农业科技,用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生产力,从而提高农地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ARIMA与指数平滑法在我国人口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建立了基于人口时间序列资料的ARIMA和指数平滑法人口预测模型,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得出最优模型为ARIMA(2,2,1)模型;用此模型对我国2006~2015年人口数作出了估计.结果表明,ARIMA模型更适合我国人口时间序列数据的拟合;我国总人口在未来十年内仍会增长,但增长速度渐趋缓慢,到2010年末,我国人口将达到13.39亿.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研究中国人口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人口结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提升,会明显地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结构比例下降,会抑制经济增长。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结构比例将出现下降的现实,提出了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梳理了人口集聚、异质性劳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2004—2020年的数据样本,先利用豪斯曼检验确定以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基础,再通过门限回归模型和“倒U”检验,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下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高技能人才集聚对各个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其过度集聚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提升作用,且这种提升作用随高技能人才集聚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SYS-GMM的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份20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将人口结构指标引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并用固定效应模型和SYS-GMM计量方法分别测算其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效应。考虑到老年抚养比在经济增长方程的内生性,我们还将滞后30年的就业人数比率作为工具变量来识别老年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结果显示老年抚养率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口增长率对储蓄和投资有着负相关,但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工作年龄人口比率对储蓄率存在负相关,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但估计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在加入其它制度和人口变量之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定。  相似文献   

16.
张晓波 《统计与决策》2017,(15):116-119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消费支出与关键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变量Var模型,基于大跨度时间的视角,观察和研究中国消费支出的关键问题,进而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逻辑着眼于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证结果显示,人口抚养比在影响消费支出的因子中影响效应最大.我国消费的关键问题更多还是由我国经济自身的经济特征和特定制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扬州市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进入不同的人口红利阶段,当前正处于低抚养比的人口红利期.这说明扬州市人口仍然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正能量,并通过消费、储蓄、投资和出口形成传导机制.但是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将会逐步消失.因此,对于全市人口红利开发利用策略研究有助于实现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渭兵 《统计研究》2004,21(11):35-4
社会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是衡量社会人均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的指标。它的计算公式为 :社会扶养比 =(14岁及以下人口数 6 5岁以上人口数 ) / 15~ 6 4岁人口数 ,即等于少年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当前许多文章指出 ,我国老龄化问题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如何在城市就业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是推进城镇化和提升农民收入以及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推拉理论",结合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实际状况,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并以此构建多元回归模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应当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培训"农民工"专业技能的力度;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壁垒,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15个省(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验证了人口流动会拉大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差距这一观点,并建立人口流入量与对应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解释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