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的视角观察了人才培养与供给的关系,提出了动态评价人才供给和就业迁移状况的两个新指标,对各地区人才供给状况进行较深刻的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各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和人才资源供给间相关性不高;半数以上省份人才流出现象严重,人才供给状况不佳,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甘肃等中西部省份呈人才净流出,高等教育的成果已完全被"就业迁移"所消耗;内蒙古、宁夏、新疆人才供给状况不佳,仅因人口密度小,使得人才资源需求压力不大,从而纠正了以往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我国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对影响城镇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扩展的O-B分解结果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及宏观环境政策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对于城镇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影响最大,其中工资收入是决定性因素.家庭特征和地理因素对不同的迁移模式影响不同.外部宏观环境及政策对于城镇农民工的迁移模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多元就业选择条件下农民就业选择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运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对农民就业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家农业生产、农业打工、非农受雇、非农自雇、家庭帮工等5种就业类型中,农民就业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做选择时都会受到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运用多元Logit模型验证表明,4种家庭因素(家庭总人口、家庭总收入、家庭金融总资产、家庭总土地)和5种个人因素(性别、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况)均对农民的就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且对新生代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区域选择: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区域选择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合理流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本文建立农民工流动就业区域选择模型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流动就业过程中的深层次信息,对科学引导农民工流动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作支撑。为了解绵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实施“人才兴市”提供决策依据,绵阳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了绵阳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次调查选取了绵阳市内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11所高校共计2377名应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52.3%的受访对象选择直接就业,29.5%把绵阳作为就业首选地。  相似文献   

6.
从个体微观的角度对杭州市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具体考察农民工的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特征及地区选择特征四类情况,并利用交叉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检验四类特征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区选择、从业时间、随同的家庭成员人数、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选择继续留在建筑业中工作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企业和政府等可以通过为农民工在城市创造稳定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推进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进程,或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来促使农民工维持稳定的职业,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中“用工荒”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自选择性与性别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劳动者是否从事非正规就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估计工资方程时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是"选择性偏误".这是由于不同就业类型从业人员的分布并不是随机的,他们的就业类型极有可能是自选择的结果.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1997~2006)分析了自选择性在城镇居民选择就业类型中的作用,并对非正规就业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借助BGF(2001)分析方法,发现正规就业者具有负向自选择性,表明对于具有优质不可观测特征的劳动者来说,从事正规就业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过程,而非正规就业者没有自选择性,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和市场扭曲.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7-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CHN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非正规就业选择的行为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劳动者选择非正规就业受到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地区、行业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并不完全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而被"挤入"非正规就业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在河南、湖北两省获得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素质和家庭禀赋差异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构建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进一步考察了个人素质和家庭禀赋在农村劳动力不同类型就业选择中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受到其个人素质和家庭禀赋的双重影响,务工型就业选择主要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素质的影响,而创业型就业选择更需要得到家庭禀赋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杨卫春 《统计与决策》2012,(13):117-119
文章通过对中南大学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验证了风险承受能力应当作为大学生就业选择时重要考虑因素的假定,同时分析了大学生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非正规经济”统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以及城市下岗职工的日益增多,使得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正规就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增收门路,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对发展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正规就业提出了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大学生就业歧视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晓梅 《统计与决策》2011,(15):103-105
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的确存在。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歧视问题,特别在性别、生源地和学生所在学校层次等因素方面尤为突出。最后对改善就业歧视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促进就业问题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层面上时,需要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找到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通过对2002~2012年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的一系列检验,选择最优的SD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陕北黄土丘陵区农户生态迁移之后的生计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生计模式选择直接影响着农户收入水平,而提升不同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又直接关系着农户的根本利益。在对400户陕北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生计模式及其收入水平进行调研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生计模式对于收入水平的影响是否存在或者显著,并运用多重检验分析法比较不同生计模式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得到本地农业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与其他3种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运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揭示影响不同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陕北黄土丘陵区迁移农户不同生计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其特征,进一步提出陕北生态迁移农户生计模式选择及提高收入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各城市在2011—2020年所颁布的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以就业规模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人才新政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呈现先减后增的“U”型作用;政府、市场、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人才新政改善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就业规模的门槛效应,就业规模越高,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人才发展环境受到地区经济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生活环境、就业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等要素共同影响,文章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法对我国36个城市人才发展环境指数进行测算,综合分析各城市的人才发展环境现状及问题。结果显示:我国人才发展环境区域差异较大,呈现梯度分布特征;经济环境成为驱动人才发展环境指数提升的关键;多数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空间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的就业拉动效应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分析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直接、间接和完全就业贡献,构建直接和间接就业拉动测算模型,对云南省某水电站项目直接、间接以及总的就业拉动人数进行测算,并对就业效果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对拉动就业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从研究现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模式出发,针对现有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方案、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提出改革的新思路和操作实施方法,从而加快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人才的国际化进程,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和就业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对中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稳定就业形势,各级政府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业就业的同时,加强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培训。因此,贵州职业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加强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出现了许多诸如择业条件和工作意愿的变化等新的特征,通过对这些新情况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工就业问题。运用就业能力分析框架理论,对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与职业认同方面的因素最具影响力的最新论证,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