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针对初始水权分配的特点,采用以集中机制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的分层混合分配机制,构建了基于激励补偿机制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型;并采用递阶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该求解方法对我国初始水权的分配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初始水权分配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水市场上的水权交易一般模式的研究,运用博弈论结合我国初始水权分配的特点对传统的水权分配行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跨流域调水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原则以及约束条件等三方面构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探讨了优化模型的求解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河流域没有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无法保证干流生态水权主体权责与客体分配,导致干流绿洲生态用水被挤占,生态环境退化。为此,界定了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的内涵,确定了其计量方法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进行了计量。结果表明: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能落实干流绿洲生态水权主体权责和客体分配。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使源流绿洲生态水权的流域分配增加,干流减少;年内分配主要在35月和65月和69月,其中,适宜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与绿洲维持恢复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较高;叶尔羌河流域分配调整增加最多,干流中下游减少最多。这可作为未来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调整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流域天然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天然植被生态水权内涵界定模糊与缺少计量和分配,为此界定了天然植被生态水权,确定了计量方法与模型,计算了天然植被生态水权需求。研究表明:天然植被生态水权的实际主体和执行主体及其所有权等权利和承担的责任的明确界定,成为生态水权分配的权责保证,而且天然植被生态水权需求计量成为生态水权分配的基础;塔河流域天然植被生态水权需求为61.598亿m3,主要集中在干流,年内需求又在6-9月和3-5月;除阿克苏河流域以草地生态水权需求为主外,其它流域天然植被生态水权需求都以草地和林地生态水权需求为主,其中正常生长天然植被生态水权需求又占主导地位,这成为流域绿洲生态水权时空分配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内涵,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探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通过严格控制初始水权和初始排污权,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产业结构的双向优化.保障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求解的遗传算法.结合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缺少绿洲生态水权价格成为塔河流域制约绿洲生态水权分配、挤占绿洲生态水权归还及其经济补偿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首先明确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价格的内涵,然后确定其计量方法和模型。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价格计量结果表明:基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绿洲生态水权价格计量可作为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价格直接计量的一种方法。塔河流域绿洲维持生态水权价格为1.16元/m3,绿洲维持恢复生态水权价格为2.61元/m3,三源流和干流上中下游绿洲生态水权价格呈现一定差异。这成为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价格与挤占绿洲生态水权经济补偿确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各城市的水权系数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新增供水前提下各城市在水资源配置中的水权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9.
电力部门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明晰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关键环节。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文章构建我国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两阶段分配模型。第一阶段,以2030年电力部门碳达峰总量控制为目标,以公平、效率、可行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构建基于CRITIC-TOPSIS方法的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型,确定初始分配方案;第二阶段,以提升碳减排效率为指引,基于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ZSG-DEA)对第一阶段得到的初始碳配额进行优化,获得处于效率前沿的改进分配方案。研究结果发现,各地区实现电力碳达峰的碳强度减排压力和碳总量减排压力高度趋同;不同地区之间的碳减排压力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东部地区电力部门的整体减排压力相对西部地区较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引入了金融学领域的投资组合理论,以河南省辉县群库灌区包括小麦种植、玉米种植、获得水费收入以及水权交易在内的四种农用水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组合的风险回报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水权交易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而获得水费收入利用方式具有高风险低回报特征,其他两种利用方式居于其中,水权交易单位风险回报水平最高,证实了市场化的水权交易能够有效的实现水资源的固有价值,为今后农用水资源多元利用方式的探索以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以GDP增长与分配增长合理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合理度、生产要素报酬公平度、社会层际分配公平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就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适调程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利用多目标最优化模型对沂沭河流域水资源在现状年、规划年和远景规划年的供需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预测.根据对未来年2010年和2030年基于可持续的模糊水权配置结果,给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和沂沭河流域各地区和各用水部门的缺水量和缺水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AHP的辽河流域排污权初始分配值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辽河流域流经省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为排污权交易的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在保证公平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省区污染状况、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等因素,确定了辽河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值、氨氮(NH3N)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值.为下一步辽河流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于羽 《统计与决策》2016,(12):34-37
文章构建并求解了仅具有免费初始排污权、具有免费初始排污权以及排污收费(庇古税)和具有免费初始排污权以及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三个寡头博弈模型.在具有完全竞争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寡头博弈模型中,修正了初始排污权分配的不足,并比较了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和应用庇古税调整对均衡产量、均衡价格、企业均衡利润的影响.得出了当排污权交易价格与庇古税相等时,排污权交易市场企业均衡利润分配是具有庇古税市场的企业均衡分配利润的怕累托改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水权质量与水资源效率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水权质量作为地区水资源配置合理性的指标,从理论上证明水权质量会影响水资源效率,结合中国目前的用水现状构建水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结合Meta-Fronitier-ML模型测算在污染减排约束下的水资源效率,并将水资源效率分解为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以及测算技术缺口比率、潜在技术变化和纯粹技术追赶。通过构建水权质量影响水资源效率及其分解项的计量模型,采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水权质量影响水资源效率的程度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水权质量的提高对水资源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缩小技术缺口比率降低技术追赶成本等方式作用于水资源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朱良球同志1958年毕业于南昌统计学校,分配在江西省余江县计委工作.1980年成立县统计局,需要专业干部,组织上要调他去.有人说统计局没有油水,差  相似文献   

17.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处理好利益的分配.产出分享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协同各方的密切合作,但由于各方经济决策目标的不一致,这一分配方式仍有优化的可能.文章提出了纵向合作、纵向一体化及政府补贴三种优化路径,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进行了求解验证,经对比分析得出了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8.
罗薇 《统计与决策》2017,(16):18-21
文章从分层抽样的角度,以设计效应为工具,构造出若干种分层抽样的设计效应模型,应用于分层抽样的样本分配设计.由于分层设计效应主要取决于各层平均数的差异,则差异越大,分层的效果越好.为了满足目标变量全国估计量和特定小域估计量的精度要求,样本在各小域的最优分配可能是比例分配和非比例分配的折中.  相似文献   

19.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是研究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工具.社会收入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用尽可能精确的曲线给出洛伦兹曲线的估计进而给出基尼系数的估计,历来是统计学者和经济学者的工作目标.基于将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相结合的思想给出洛伦兹曲线的半参数估计,进而导出基尼系数的估计,并据此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收入分配改革的困境 1.国有经济部分奖金制度的实行,曾起到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作用,但随着奖金逐年增大并迅速被同化为工资,却失去了奖金本身应有的作用。 2.普遍存在着丢开效率攀比收入水平的社会倾向,传统的僵化的收入分配摸式未被打破有的甚至被强化,新的分配方案混乱、无序,亟待整顿。 3.按劳分配,合理地拉开收入差距的改革目标尚未实现,“大锅饭”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地存在,且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