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务经济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报体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犯罪,也有人称之为权力犯罪。权力犯罪是导致腐败和危害性更大的犯罪,历来是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的重点.因此,研究、揭示职务经济犯罪的心态,对于深入开展反贪污、贿赂斗争,惩治腐败,打击和预防犯罪,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一、职务经济犯罪的心态特征职务经济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手中握有一定权力,又系智能型犯罪,因而其心态表现和行为方式较之其它经济犯罪具…  相似文献   

2.
依据我国刑事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及人大的补充规定看: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贪污罪的客观方面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  相似文献   

3.
王树勋 《理论界》2004,(5):263-263
在审理贪污犯罪案件时,将被告人贪污犯罪后所得用于给领导送礼、招待等费用,认为是“合理开支”,从犯罪数额中扣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1.贪污罪的客观外在表现和侵犯的客体。贪污罪的客观外在表现是犯罪主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贪污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又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犯罪主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一旦发生转移,变成由个人支配的私有财产,犯罪就已构成。2.犯罪故意、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4.
薛东风  王凤 《理论界》2004,(2):81-81
腐败是公共权利的非公共运用。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腐败主要表现为“权钱交易”,即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利用职权为行贿者提供利益。交易是一种双向活动,“权钱交易”具有交易的基本特征,它由行贿和受贿两方面构成。根据贿赂案中主动方的不同,受贿有两种形态:第一形态是“索取他人财物”,第二形态是“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在第一形态的受贿案中,国家工作人员是主动的,被索贿者如果不是为了不正当利益,则不属于行贿行为;而在第二形态的受贿案中,受贿者是被动的,行贿者是主动的,行贿者为了不正当的利益用财物影响国家工作人员。本文…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和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效应,以贪污贿赂犯罪为突出表现的各种经济犯罪也日益抬头。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一类经济犯罪。它的主要特征是:犯罪主体一般是特殊主体,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实施了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行为,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  相似文献   

6.
贪污罪是经济犯罪中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历来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由于贪污案件情况复杂,涉及了一系列政策界限和适用法律问题,为了运用法律武器有效地打击贪污犯罪活动,刑法实施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犯罪的决定》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 (以下简称《补充规定》)以及“两高”的一系列司法解释,都对贪污罪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使贪污罪的法律规定逐步完善,但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从整体上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王善国 《理论界》2004,(5):266-266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从这一规定我们不难看出贪污罪与其他侵犯财产罪一样,只要具备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就应认定犯罪。然而,在一些地区,部分司法机关的司法实践中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执行却出现了任意性、随意性,将“赃款去向”作为认定贪污罪的必备要件。被告人辩解将贪污的赃款用于“为公支出”,如请客、送礼或其他消费等,对这一部分“为公支出”是否应从贪污犯罪数额中扣除,司法实践中出现反差、误区。针对这一问题,2003年11月13…  相似文献   

8.
廉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廉政问题是对政府活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分析。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廉政概念的是马克思。廉政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公共物品的成本来看,政府应该是“廉价”的;二是从公共物品的效益看,政府应当是有效率的。腐败是一种必须额外付出法律、纪律和道德成本的行为。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主要有:法律纪律成本、道德成本、晋升机会成本和行为的实施成本。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与廉洁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成本收益。加强廉政建设的措施,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提高腐败成本,提高政府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①这就是我国法律关于债的定义。 我国历来有“欠债还钱”之说。这个“债”一般仅指财物的借贷或借用。而现代民法中的“债”的范围则比较广泛,主要有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其他单方法律行为之债。  相似文献   

10.
单位公贿,指公有制单位(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经集体决定以单位的名义,用公有财物向其他公有制单位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进行贿赂的行为。单位公贿的实质仍是一种权钱交易,与自然人的行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以牺牲国家集体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单位公贿是“以扭曲形式实现的利益关系”。从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社会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突出的经济犯罪和政治腐败现象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和规模蔓延,…  相似文献   

11.
论不作为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斌 《天府新论》1996,(3):48-52
论不作为犯罪侯斌刑法上的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但如果将各式各样的犯罪加以抽象和概括,不外有两种形式:作为和不作为。所谓作为犯罪,是指积极的犯罪行为,即积极地实施法律禁止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例如举刀杀人,盗窃财物,贪污公款,强奸妇女...  相似文献   

12.
渎职犯罪的立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渎职犯罪定义及我国关于惩治渎职犯罪法律规定之沿革。修订《刑法》中关于23个条文34种罪名的确定,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惩治渎职犯罪的刑法体系,有助于对渎职犯罪行为的认定与查处。但渎职犯罪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概念界定不明,导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无法查处,建议将渎职犯罪主体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修改为“国家工作人员”,以严密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法网。  相似文献   

13.
历政和经济犯罪林是严重反社舍的行为.研究二者的关系及产生的原因,对于惩治府对,打击经济犯罪,进而实施迅油方吃、推进廉政控设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仅社与经济犯罪的关系腐败的概念很宽泛,这里指国家统治阶级内部尤其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各级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为谋取私利而违反国家政策和法令的行为.经济犯罪泛指以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在经济领域或其它领域侵吞侵占公共、私有财产的违法犯罪活动.腐败和经济犯罪的特征是自本相同的.第一,侵害的客体是受刑法保护的国家整体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正常的经济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追问了中西方关于“管理”和“需要”的概念,认为理论界对“管理”的理解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没有把管理与人的需要联系起来,二是把管理看成组织行为或对他人及事物的管理,忽略了人的自我管理。由此,本文提出,管理源于人的生活需要;管理支撑人的生活需要。管理不仅仅是组织对他人的管理行为,而是每个个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行贿罪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刑法》第 389条规定 ,行贿罪的客观表现有两种 :一是典型行贿 ,即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二是经济行贿 ,即在经济往来中 ,违反国家规定 ,给予国家工作人员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随着近年来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腐败官员、腐败分子纷纷落马 ,但是 ,那些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的行贿分子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1999年 3月 ,两高联合发布通知 ,再次提出要严厉打击行贿犯罪。尽管如此 ,我们对贿赂犯罪的打击仍然存在“一手硬 ,一手软”的现象 ,其中《刑法》对该罪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个体辩护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需要申明,本文并非在严格的法学意义上使用“辩护”的概念。虽然或多或少仍会牵涉到律法,但主要是把“辩护”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和考察的,通过个体对辩护意识把握的程度、对辩护行为的运用程度来透视个体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本文只把视点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个体的行为特征上,切入点就是探讨传统人是否有辩护意识,是否有辩护行为,如果有,以什么状态存在?仅从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从现代法学的角度讲,辩护只是司法过程中的一个程序,是个体触及法律时澄清问题的一种权力,也是个体维护自我利…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腐败?它是相对于清廉而言的,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腐败现象,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社会公认规范的行为。这里的公职人员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公共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岗位的人员违反公共道德和公共规范“以职谋私”的行为,都是腐败  相似文献   

18.
任建明 《学术界》2023,(4):80-88
腐败是廉政学科的核心概念,但却一直众说纷纭甚至谬误很多。争议和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即定义视角的差异、重要概念的数量、公共权力和委托权力之争、腐败主体的模糊性。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严格证明表明,应当基于委托权力而非公共权力定义腐败;尽管现有的基于委托权力的腐败定义可继续使用,但需增加两个重要注解。腐败主体范围甚广,包括所有组织以及个体中凡具备人的基本智力和行为能力者。使用一个过程工具,可辨识嫌疑腐败行为。应当基于正确的腐败定义调整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法律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但是,在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犯罪的实例越来越多。对于经济犯罪的定义,国外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研究。我国直至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犯罪的决定》,才开始赋予“经济犯罪”这个名词以法律意义。所谓的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中破坏刑法所保护的经济关系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在商品经济的一般条件下,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或带有经济色彩的非法手段,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破坏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在对国际公约、国内外洗钱罪定义进行法律概念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发现我国现有的洗钱罪定义无法判定和识别不法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后的下游洗钱行为。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狭义公职人员洗钱罪定义,即“不法公职人员通过上游经济犯罪获得非法资产,掩饰、隐瞒其真实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看似合法化的过程”。利用该狭义定义,将公职人员非法资产处置方式重新划分,最后从狭义公职人员洗钱罪定义入手完善法律制度;控制上游经济犯罪,遏制下游非法资产处置;加强监管与舆论警示,重点打击资金外逃转移三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