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日两国文学虽然彼此相互影响,但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因而中日文学在文学主题、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风格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中国文学主题偏重明志载道,日本文学主题偏重人情况味;中国视文学为经国大业,日本作家常以游戏心态对待文学;中国文学表现出雄浑壮阔的美学追求,日本文学则变现出纤细小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两国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友好的历史渊远流长,璀璨的汉唐文化曾敲开日本民族文化的大门,及至近代,日本先进的学术思想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自甲午战争始,日本军同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终于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帷幕。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侵华战火扩展至全中国,国家的灾难,民族的危机.迫使不想当亡国奴的中国人要奋战到底。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一、随笔的产生日本的随笔文学,属于散文的一种,它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可抒情、叙事和评论,随笔文学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日本书面文化的形成,始于八世纪,日本在地理上偏安一隅,民族成分构成且又单一,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她的文化母胎肯定受制于与她眦邻的近国。在古代亚洲大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比较,则长期处于相对高层次阶段,在日本文化发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平所谓日中比较文学,是指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为出发点、以日中两国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这自然属于日本学术的范畴。它与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学为出发点的相同对象的中日比较文学相比,由于立场、出发点、视角、方法的差...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排除了统治阶级横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路障,而且也打开了恢复和发展中日两国文学交流的道路。战后四十年来,两国的文学交流日益频繁,而做为交流媒介、手段的文学翻译事业也得到不脚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军队作家”及其侵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军队作家”及“军队文学”的产生日本的侵华文学,主要有两部分作者。一部分人是受报刊杂志社派遣的职业作家,如所谓“笔部队”的成员。他们没有实际的作战经历,在战场上,他们至多是“观战”,而不是“参战”,因此,他们写作的篇什,要么是“从军记”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明治时期诞生的日本帝国主义自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战败,在这五十一年间一直战火硝烟弥漫。而在日本文坛,一些与战争密切关系的作家及其创作构成了日本战争文学的历史。在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作家在无法实现"反战和平"的时代,被组成笔部队直接加入到战争协力的国策中去。笔部队等征用作家们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大量炮制的战争文学多数俱为日军侵略战争摇旗呐喊之作,鲜有具备文学价值的佳作。根据自身的战争(战时)体验捕捉战争的真相,在此基础之上站在尊重人类的立场剖析战争的非人性的战争文学只能在战争结束以后,当人们普遍获得表现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以后才能够出现。  相似文献   

10.
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1987年第二期《文学》杂誌上,发表有田道原子的文章《墨西哥的日本文学翻译》,介绍并分析了日本文学在拉美各国的翻译情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田道原子认为:对于日本文学的英译和汉译,是近年来日本文学界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对西班牙语的日本文学翻译却无人过问。而西班牙语译的日本文学,其读者不只是局限于西班牙一国,其影响所及是包括巴西和少数欧美殖民地之外的全部拉丁美洲三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文学史上的近代文学,通指明治、大正、昭和时期(1867-1989)的文学、这120多年间,日本发生了彻底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策划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并遭到可耻的失败;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自中日文化交流伊始的中国文学单向流播为主的交流方式。因此,研究这一两国关系动荡变化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的特征,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一) 1867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江户幕府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翌年,庆应四年,改年号为明治。明治时代是日本力图跻身世界列强,彻底学习西方,提倡欧化万能、欧化即文  相似文献   

12.
唐月梅 《日本研究》2008,33(1):81-84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没迅速改变中日文化和文学交流的空白现实;直至1976年,中国的日本文学译介才历经曲折,逐渐走上正常发展道路。本文便要将这一历史演进进行概括,选择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等几位著名作家为例,谈谈日本文学与中国邂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1986年3月由日本日外联合株式会社出版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书目》是迄今为止收集年代最长、收集作家作品最多的工具书。编者是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浦西和彦,他多年研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此书费时14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王向远一、初期前往中国战场的特派作家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大举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日本政府强化了国内的军国主义体制,要求举国一致进行侵略中国的战争。事变爆发几天后的...  相似文献   

15.
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国内建立战时新体制,发动精神总动员运动。在文学方面,在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鼓励与支持下,纷纷成立半官方性质的支持日本帝国主义国策的文学团体,如农民文艺恳谈会、文艺兴亚会、评论家协会、都市文学恳谈会、大陆开拓文艺恳谈会、旅行文化恳谈会、海洋文学会、国防文学联盟等,要求文学配合国策,体现国策,为国策服务。1938年8月,内阁情报部召开知名作家座谈会,动员他们参加进攻武汉的战役,做随军作者。11月,海军又动员一批作家,组成这种笔杆子部队,随日本的华南派遣军活动。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日两国近代文字的转型期。传统的文学观受到启蒙思想的挑战 ,于是 ,在启蒙思想的引导下 ,文体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探索和实践阶段。中日两国所进行的文体改革都是学习国外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有所不同的是 ,日本从师于欧美 ,而中国又向日本学习。  众所周知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中国的汉字、诗歌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先后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合文语文体。明治维新以后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 ,不得不向成功的邻邦日本学习或通过…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日本文学反映的只能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语言等特点所形成的特色。因而,它是既不同于中国文学,也不同于欧美文学的一种富有日本列岛特色的文学。如同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对近代日本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周启乾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不仅为列强侵华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且对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前后,日本摆脱了西方列...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始于16世纪基督教的传入。当时,意大利尚未完全统一,意大利的传教士只能混入葡萄牙或西班牙传教士中间来到日本。鉴于此,日本学界认为,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未受到意大利的影响。意大利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始于明治维新。明治时代东京外语大学设意大利语专业。最初,学意大利语旨在贸易,并非为了研究文学。欧洲的正统教育是,必须学拉丁文和意大利语。由于教育的差异,受希腊与拉丁文的古典文学影响很深的意大利文学,没受到日本的充分理解。明治时代,日本主要通过英文来了解意大利文学。在日意比较文学方面,关注较深的是但…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某些日本文艺评论家经常谈论"日本文学处在沉闷状态"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日本文学近年来似乎是有点沉闷,实际上日本文学界都在努力探索日本文学的新发展、新出路.当然,在探索过程中,由于作家的世界观不同,采取的创作方法各异,他们得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