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 1929年七月鲁迅为叶永蓁的小说《小小十年》写了《小引》,指出小说描写主角“从旧家庭所希望的‘上进’而渡到革命,从交通不方便的小县而渡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从本身的婚姻不自由而渡到伟大的社会革命——但我没有发现其间的桥梁。”又说:“在这里,是屹然站着一个个人主义者,遥望着集团主义的大纛,但在‘重上征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论睁了眼看》、《怎么写》、《<绛洞花主>小引》、《<草鞋脚>小引》,以及《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我国古代小说《红楼梦》曾作过多次评论,对小说的高度现实主义成就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此书中的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1926年9月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的.鲁迅不因为取材于回忆中的往  相似文献   

4.
中文系三位中年教师发表鲁迅研究论著七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文系中年教师先后出版了七部鲁迅研究论著。它们是:《鲁迅小说论稿》(陈鸣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鲁迅传略》(吴中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6)、《鲁迅文艺思想初探》(王永生,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9)《鲁迅杂文札记》(陈鸣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鲁迅文艺思想论稿》(吴中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7)《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陈鸣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6)、《论鲁迅的文艺批评》(王永生,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七部论著共计155万字。  相似文献   

5.
鲁迅评论叶圣陶小说共有三次。1935年3月,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指出:“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5年3月2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了《新潮》上的小说作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欧阳予倩之后,指出:“叶绍钧却有更远大的发展。”鲁迅的两次评论,是对叶圣陶的童话和整个小说作了系统研究之后,作出的符合事实的正确的历史评价,对此评论界未见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录十篇,其中,前五篇是二月至六月在北京写的,后五篇是九月至十一月在厦门写的,一九二七年编定成集,作《小引》和《后记》.全书以《后记》为最长,约六千六百字,以小引为最短,约九百字.本文中最长的是第一篇《狗·猫·鼠》,约五千余字;第四篇为最短,只二千五百余字.厦门所作的《藤野先生》是全书倒数第二篇,篇幅中等,不足四千字,然而,似乎被大家  相似文献   

7.
我和李彪是老朋友,由于都爱读鲁迅作品,近年来联系比较多.去年底.他赠送一本他最近出版的专著《鲁迅悲剧艺术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希望我加以批评.我觉得他这一选题很好.尽管研究鲁迅小说的论著比较多,但真正从美学角度去研究鲁迅的小说,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从悲剧艺术的角度去研究鲁迅小说,我上只读到过一些单篇论文,而关于这一论题的专著,我还没有见到过,那么,李彪的《论稿》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第一本专著了.“第一本”这三个字,就显示了该专著的价值。由于研究鲁迅小说的论著很多,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每前…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旧闻钞·序言》开瑞便说:“昔尝治理小说,于其史实,有所钩稽。时蒋氏瑞藻《小说考汪》已版行,取以寻检,颇获裨助”。但当时的蒋瑞藻鲜为人知,鲁迅也以为是积学之士,当作“前辈”看待,故尊之为“蒋氏瑞藻”。一九八一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十卷六十六页上,关于蒋瑞藻的注释,仅作以下说明:“别号花朝生,浙江诸暨人。所著《小说考证》集录我国元代以来  相似文献   

9.
成仿吾与鲁迅的关系也颇受学者关注。据鲁迅的学生之一荆有麟有这样一段回忆:"先生的第一集小说《呐喊》出版后,(中略)成仿吾一次不很客气的批评,使先生耿耿于心者,达至十数年。无论谈话里,文章里,一提起创造社人,总有些严厉指摘或讽刺。"《〈呐喊〉的评论》引发的鲁迅与成仿吾的论争,以及以1927-28年鲁迅与后期创造社之间的激烈的革命文学争论,是历来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然而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成仿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写旧体诗,鲁迅说过:“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鲁迅书信集》638页)只在《日记》上记了下来。鲁迅的旧体诗在《集外集》出版之前,极少先经发表。《鲁迅全集》十卷本注释本所注旧诗最初发表  相似文献   

11.
自鲁迅提出唐代作家“有意为小说”开始,几十年来,学术界基本上都认可了这一观点,较早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及后来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征引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这段话。其实,明代胡应麟早就有过类似的说法。“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的说法是对胡应麟的发展,将胡的“设幻语”和“作意好奇”发展成“有意为小说”。案,鲁迅所说的小说与胡应麟所说的小说在文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鲁迅作品论著选评杜一白一、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这是一部显示出作者才华横溢的、具有相当份量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外,共包括《论鲁迅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论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鲁迅小说与大国文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肖红是因小说《生死场》而驰名中国现代文坛的.其实,她同时又是一位散文能手.在她短暂的、不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除了小说创作,还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作品,先后成集的有《商市街》、《桥》、《回忆鲁迅先生》、《肖红散文》等.  相似文献   

14.
将近七十年来,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成绩最大。但是,鲁迅小说研究没有到顶,鲁迅研究工作者仍在继续努力着,新的成果终于出现了。那就是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4期)和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专著《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鲁迅小说研究的新体系,即《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者的新贡献在于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单篇的和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林振宇 《社区》2010,(17):6-6
林非先生是我敬重的学者、散文家。作为学者,他著作颇丰,已经出版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文学研究入门》等多部学术论著;作为散文家,他创作了《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等多部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虽然广泛汲取了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文学及欧洲被压迫民族文学的营养,但它的根基却深深扎在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土壤中。在题材、人物、艺术表现上,它同我国古典小说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鲁迅先生曾经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鲁迅先生不拘守一隅,他从现实生活出发,一方面大胆借鉴外国作品,另一方面创造性地继承我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从而为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鲁迅自己说这部回忆散文集“文体大概很杂乱”。这话很引人注目。人们知道,鲁迅历来很讲究艺术形式,很重视文体之美;曾经有人据其小说称他为Stylist(体裁家、文体家),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不无高兴地提到过这一点——为什么在文体显得更加重要的散文中反而会出现“杂乱”的现象呢?这话是不是只应理解为谦词呢? 看来不能。鲁迅不仅指出了这种杂乱,还介绍了“杂乱”的原因:“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话很值得玩味。环境和文章的确是大有关系的;而且根据这段话,《朝花夕拾》十篇可以分为三组来研究。据我看,后五篇之末的《范爱农》一文,情形又有些特别,所以不如干脆分作四组。  相似文献   

19.
《肥皂》写于1924年3月,收入《彷徨》,是鲁迅认为自己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的作品之一。但很奇怪,却不为某些文学史家所注意,有的根本没有接触。如已故刘绶松同志在其所著《中国新文学史稿》  相似文献   

20.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似乎已成学术界的定论,然而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解构恰恰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命名谴责小说时,因为它们与《儒林外史》艺术表现上的密切联系,认为它们没有达到讽刺标准而堕入"谴责小说";然而,《老残游记》《孽海花》都很少使用讽刺技巧,而是以抒情与浪漫著称。从文类上看,《老残游记》是游记体的抒情小说,《孽海花》则是浪漫抒情式的历史小说。将《老残游记》《孽海花》从"谴责小说"中抽离出去,显然代表着一种整体方向上的估价,即不能以讽刺与谴责的眼光来审视《老残游记》《孽海花》,因为那样会偏离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