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到加拿大做了两年访问学者,深感加拿大人的邻里关系大有学问。在咱们中国,不论邻里关系怎样,和邻居见了面,相互打个招呼,随便聊两句无关痛痒的话很正常。可是在加拿大,可以打招呼,但不能多说一句话,比如遇到邻居,你可以问他好,但话不宜多问。如果你说:"你好,干什么去呀?"这就麻烦了。在加拿大人看来,这有打探个人隐私之嫌,是一种违法行为,尤其是女性,如果她较真的话,完全可以到法院起诉你。因为一句看起来是无关紧要的话,却要吃官司,你说冤不冤。在咱们中国,左邻右舍在该吃饭的时间见了面,会相互问一句"吃  相似文献   

2.
一艺术情节中的人物一般都有原型依据——这是艺术源于生活的具体表现与证明。巴尔扎克曾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小说家为例,指出在他们的作品中“找不出一篇不是以当时的真实事实作基础的”作品。因而,他说:“世界上没有光凭脑子就可以想出这样多小说来的人,单是去搜集这些故事,也得下很大的功夫才行。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行动收获习惯;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收获命运".的确,习惯不仅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可以决定人的一生.这正如培根在<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幼年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  相似文献   

4.
胎教     
孔兴民 《社区》2004,(22):55-55
皮二老婆怀了孕,皮二好高兴。更叫皮二高兴的是,他老婆做了个梦,梦见家里爬满了毛毛虫。皮二对他老婆说:"梦是反的,梦见虫,要生龙,咱们的娃儿将来不当大官,也要当大老板。"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有所为,有所不为.孟子却曰:有所不为,有所为."这是近日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词,对后面一句"孟子说"有些陌生,赶紧到网上去查,知道是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文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解释就多了,列举一二,"有些不能做的事不要做,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有舍才有得,该放弃的就放弃,才能集中精力做必须做的事","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上做出成绩."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4):13-23
"诣阙讼冤"源远流长。原始时代,有"明台""衢室""欲谏之鼓""诽谤之木"等讼冤方式,周朝有路鼓、肺石制度,用于贫苦而告状无门之人讼冤于周王,春秋战国时期,有"啧室之议""下令求谏""不毁乡校"等形式表达冤情、申诉冤案。演变到汉代,"诣阙讼冤"成为汉代冤情、冤案表达及平反的一种机制。"诣阙讼冤",即讼冤人奔赴君王所在的宫阙,直接将冤情讼之于最高统治者。由于汉代法律制度、专制制度的问题和政治上的黑暗,导致大量冤情、冤案在地方上无法处理,"诣阙讼冤"者络绎不绝,受冤者本人、亲属、朋友、学生、治民甚至是与受冤人毫无关联之人,皆可"诣阙讼冤"。"诣阙讼冤"的对象为最高统治者,包括皇帝及称制之太后。"诣阙讼冤"的处理机构是公车司马和尚书台,处理方式有"覆""录囚""省章或面见"。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最高统治者对于少部分冤情、冤案会平反,对于少数造成冤情、冤案的百官吏民会加以处置。但"诣阙讼冤"有其局限性:一是"诣阙讼冤"的高额费用让贫苦百姓望而却步;二是官吏的推诿、腐败、敷衍,使得"诣阙讼冤"效果很差;三是"诣阙讼冤"多见属吏、学生讼师长之冤,很少有百姓讼冤,这是由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飞翔的信念     
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领着两个年幼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山坡上时,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很快消失在远处。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牧羊人说。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要飞得比大雁还高,去天堂,看妈妈是不是在那里。"小儿子也对父亲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相似文献   

8.
一纸清欢     
人生百年,恍若一张洁净的白纸,等待着人们用阅历去书写。生活的面目也许不甚温和,但只要保持一个积极达观的心态,亦可从容度过。木心老先生在《西班牙三棵树》中说:"现在变得,当别人相对调笑似戏,我枯坐一侧,不生妒忌。"人世沉浮,拥有淡定从容的气度,便会收获曼妙的一生。有人说世界本就喧闹何必去追求安静,随着世界的脚步走就可以了;也有人说,世界再喧闹也要过着安静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学观念大转变时期,也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草创时期,当时流行有两种小说:一种是记载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另一种则是记载鬼神仙妖故事的志怪小说。就作品数量而言,前者不过后者的十分之一二。而在志怪小说中,又尤以取材于鬼神故事的小说最为引人注意,且数量也较多(达二十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小说同性恋者的悲剧命运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先勇的小说脍炙人口,其中不乏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1988年,白先勇公开了自己的性取向。因此,从白先勇的小说看同性恋的世界,不再是雾里看花。白先勇以他独特的小说技巧描述同性恋者的悲剧命运。同性恋者的命运是充满悲剧的,同性恋者一生被流在血液里的生理欲望孽魔纠缠。年轻俊美时,尚能容易满足生理欲望孽魔的需要;随着时光流逝,年岁增长,面容逐渐衰老,再也无法轻易满足生理欲望孽魔的需要。为此,老同性恋者得奔波劳碌、伺机寻找可以满足他们生理欲望孽魔需要的青春鸟,不少的同性恋者也因着得了爱滋病而离开世界。同性恋者一生的命运是悲哀的,白先勇悲天悯人的情怀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同性恋者的世界和他们黑暗的国度。  相似文献   

11.
相声界一代宗师、语言大师侯宝林,毕生都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笑。"文化大革命"后,侯宝林重新开始说相声,常去天津演出。一次,他坐着汽车刚进入天津界内,就超速了。警察把车拦下,正要让司机拿驾照,就看见车里坐着侯宝林,交警说:"哟!这不是侯大师吗?您又来给我们天津演出,不罚啦!"侯宝林马上下车,掏出钱给交警说:"我是人大代表,应该带头守法,我交罚款。"警察坚持说:"不罚啦!"侯宝林说:"这钱一定要交!要是因为我是侯宝林,就可以不遵守法规,那明天我就去抢银行了!"此语一出,把警察都逗乐了。  相似文献   

12.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监狱里,新来一个犯人叫陈冲,编号66,刑期3年。他进来不好好改造,老哭。莫警官问他哭什么,说有冤可以说出来。陈冲说没冤,说他是个倒霉蛋。莫警官问他倒什么霉,他说倒的霉没法说。他两次自杀未遂,同室的囚犯们可乐了:“你以为监狱里是好死的吗?远没有外边自由。”陈冲又绝食自杀,囚犯们就硬掰开他的嘴往里塞。  相似文献   

14.
正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钱穆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青年时代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老道士在清除庭院中的一棵枯死的古柏。他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别的树。""补种一棵什么树呢?""夹竹桃。""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  相似文献   

15.
征求文学作品的"文学征文"活动必然对"文"有着预想和期待,同时也是一种文学变革的发生器。发起者利用征文造势,为即将发生的文学改革制造一种语境。发生于1895年的"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征文活动是众多晚清小说征文中很重要的一则,此次征文的设计、规模以及达到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征文所提倡的"时新小说"这一概念可以说在晚清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起源与小说独立文体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小说的起源和形成,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小说发生学模式,即故事-史书-小说.从叙事意义上说小说起源于故事,而从小说的孕育母体上看也可以说小说起源于史书.从早期小说的类型、题材来分析,作为小说叙事源头的故事大体可以概括为五大类,即神话传说、地理博物传说、宗教迷信故事、历史遗闻、人物逸事.从故事到小说,中间存在着史书这一过渡环节,这是和史书的分化密切相关的.故事向小说独立文体的过渡,存在于史书的分流过程中,当史书分离出一种合乎小说文体的独立文本时,那便意味着小说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自从小说渐渐问世以来,诗人和诗的命运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文坛上诗和小说的不同位置,就包含着这种变化的结果。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小说家习惯于小说的叙述方法和叙事结构,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虚拟相仿或不相似的故事。出色的小说家可以创作出一连串优秀的作品;然而即使最出色的诗人,也难免写出低劣或平淡的诗歌,一般的诗人就更是坏诗多于好诗。原因纵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由可能恰如美国诗人Dana Gioia在一篇答问录中所说:“诗是一种将文字极度强化的艺术。”文学理论虽然把诗和小说同归于语言艺术的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和好吧     
"我们和好吧!"这句话是我朋友很久以前说的,直到今天,我仍记忆犹新。那还是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放假了,妈妈带我和我的一位好朋友去二一九公园游玩儿。在公园里,我对好朋友说":我们玩儿跳格子吧!"她欣然同意。可是,她刚刚跳了三下,就转身往回跳。我大喊,"你犯规了!怎能只跳三下就往回跳呢?"她不以为然地说":你事先也没规定怎么跳哇。""哼,现在规定也不晚!反正不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小说。如同《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它的结局是一场悲剧。那么,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主旨何在?这是评价这篇小说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伤逝》研究中人们长期探讨、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观点略作归纳,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种意见:第一是“社会黑暗”说,即认为造成子君、涓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制度,它不仅剥夺了这对青年的爱情自由,也不给他们以生存的权利,使他们无论怎  相似文献   

20.
初识孙谦老师是在1982年一个万物萌生的初春,在并州饭店参加省作协小说座谈会。报到那天的饭后同古渊兄漫步在饭店花园小路上,便见前方一老者正在凝视着初绽新蕾的丁香树,看样子,我还以为是花圃的园丁。这时古渊兄拉我一把说:“走,看看孙谦老师。” 啊!这就是孙谦老师? 自打小时候起就看孙老师的小说、电影,印象中,如此的大作家绝非常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时我写小说已有五个年头,五年中自然没少去南华门东四条,也知道孙谦老师就住在这条小巷中,但是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