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曾巩在齐州知州任上的一年多时间里,热心文教,钟情泉水,对建设和弘扬济南文化贡献良多,尤其在其名篇《齐州二堂记》中对济南泉水的时空溯源,更表现出他过人的渊博学识和精辟见解,对济南泉水文化研究实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学者,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二十岁以前,曾跟随父亲王益宦游过今天的江西、江苏、广东、河南等省许多州县,对官场现状与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具“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从这年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四十九岁时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他先后担任过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皇帝秘书)等职,在同僚中声誉卓著.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见他,  相似文献   

3.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一封信,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这时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巳进行整一年了。 在过去这一年里,王安石提出了几项反兼并的理财措施,先后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役法的改革,也正在积极酝酿中。他的这一系列变法措施,打破了当时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搅扰了“习于苟且非一日”的士大夫的酣梦,捅了顽固派的马蜂窝。那些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利益的顽固派,一个个惊讶莫名,大为震怒,在司马光的指挥和影响下,纷纷跳了出来,向王安石发动了猖狂进攻。司马光的喽曪吕诲打先锋,滕甫、郑獬、王拱宸、范纯仁、祖无择、周(岂页)、苏辙等接二连三地跟着起哄,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熙宁三年,顽固派头子司马光亲自出马。他一方面配合顽固派“元老重臣”韩琦,向皇帝  相似文献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9年),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这时苏轼已经由高唱改革转到保守派一面去反对新法了,因此被外放到地方做官。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这时,他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做太守。写这首词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离京游宦巳达五年;在个人家庭生活方面,丧妻(这时作者妻子王弗死去已经十一年)别子,同时又和亲人不得团聚已经多年。当时,作者的心情是很郁闷的。所以,  相似文献   

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便能作出很好的文章。他受过母亲的良好教育。二十一岁考取进士,做了主簿、签判一类地方官。这样就迅速卷进了政治的浪潮中。因同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变法革新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在诗、文、词、书、画方面却有很深的造诣,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为人洒落出尘,言谈之中不乏诙谐与幽默,下面的几则故事充分反映了他的这些性格。一、“开口便是罪过”宋王明清《挥尘录·后录》载;苏轼从黄州转迁汝州,途中起官为登州知州,乘船经过泗州时,偶作一词:“何人无事,燕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泗州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学者集于一身而名世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曾官居宰相,主持过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又是熙宁元丰时期学术界的一派领袖,主持撰写《三经新义》,对儒家经典重新评释,形成了“荊公新学’,于当时的学术界、思想界影响颇大。作为散文家的王安石,以突出的创作成就,被列为“唐  相似文献   

9.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注2)他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宰相)后进行变法,对封建国家的财政、经济、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客观上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王安石变法是在地主阶级内部的斗争中进行的一次改良活动。它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大地主保守势力的反对,王安石因受打击而两次罢相,宋哲宗继位以后,司马光被起用为宰  相似文献   

11.
赵尚宽是北宋著名循吏,一生政绩斐然。但目前学界对其人研究不够,尤其对其在唐州进行的农田水利建设的革新意义认识不够。据考,赵尚宽初任唐州知州为嘉祐二年(1057)七月,任满之年为嘉祐五年(1060)七月,再任岁满之年为嘉祐七年(1062)七月)。所修之赵渠在今唐河县西,非地方志谓之赵河。赵尚宽在唐州的治理措施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深入考察其在唐州的治理措施,有助于研究、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纠正地方史志之失,深入认识熙宁年间王安石大变法的发生背景。  相似文献   

12.
李觏(公元1009——1059年)是我国北宋中期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既是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的积极拥护者,又是王安石所推行的“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者.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对以后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北宋中期,赵宋王朝,已由开国初期的小康局面而陷入了“积贫积弱”的颓势.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因此使当权的统治者无法摆脱内忧外患的惨境. 面对当时的政治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和开明的思想家,则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来信照登     
编辑同志: 最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我的《从北宋后期文坛看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的关系》(见本刊1982年第1期)一文中,有一处说王安石希望王逢原出来和他共同力排异端,执行新法,这话与史实不符。我当即查王安石《临川集》,在卷七十一《题王逢原讲孟子后》,果然发现“逢原卒于嘉祐己亥六月”一句话,这就证明王安石熙宁时  相似文献   

14.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黄山谷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贬官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他于绍圣二年(1095)四月二十三日到达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三年之后,因其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为“避亲嫌”,他又被诏安置戎州(今四川宜宾)。到了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被起复为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接着又改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又改知舒州,他才于当年十二月由戎州出发东归。除开旅途往返,他在四川住下来的时间是五年零八个月,实际入川岁月是六年多。  相似文献   

15.
熙丰变法经济措施之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变法,或称作“王安石变法”,或称作“熙丰变法”,笔者采用后者.因为:第一,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至元丰八年(1085)三月这十六年间,宋廷均行新法,其间王安石为相执政总共不到七年,大部分时间不在相位,第二次罢相后亦未尝操纵新法.第二,王安石是变法的倡议者、法令创制者和坚决推行者,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还有变法派其他重要成员,特别是宋神宗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尤为重要.清人杨希闵曾谈到这点:“以熙  相似文献   

16.
在宋朝科举制度史上,苏轼的《议学校贡举状》以极力反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而著名。因此,《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选载了这篇奏疏。《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又予以节录。这篇《议学校贡举状》究竟于何年奏上?史料记载颇为歧异。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写道:“[熙宁]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宋人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即承袭此说。《东坡奏议集》卷一  相似文献   

17.
李望 《淮海文汇》2004,(1):45-46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苏公知徐至今已有900多年了,而徐州人民一直怀念这位杰出的大文豪,怀念这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语)。  相似文献   

18.
一、此诗写于何时?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至少有如下几种说法: 1.笼统的说法,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退居江宁时。 2。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我们只要将三种具体说法略加辨析,此诗写作时间问题就可解决了。第二种意见明显有误。首先辨明其误有三。一是季节错误:诗写的是春天,而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是熙宁七年四月的事,返回江宁是六月十五(见《谢上表》);二是方向不对:以常理揆之,离开江宁问何目还是自然的,正返回江宁途中泊船瓜洲而问何日返江宁是反常的,因为瓜洲仅距江宁八十余公里,说还即还,无须发问;三是心情不对:持这种意见的人中有看出第二点矛盾的,于是解释“还”字,不是还江宁而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少年家贫力学,宋真宗时中进士。宋仁宗时,曾任知州、转运使、观察使、安抚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他为官正直敢言,关心民间疾苦,针对北宋政权的腐朽统治,曾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批评与建议。在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期间,他曾试图进行政治改革,推行了“庆历新政”,开“熙宁新法”之先河。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和文学家。因此,分析一下他的政治思想,有助于对北宋中期士大夫思想状况的了解,也能使我们加深对北宋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他在北宋中叶参政期间领导了著名的“熙宁新法”运动,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变法革新运动。在这场变法运动中,王安石同以司马光为头子的大官僚地主顽固派所坚持的复古、倒退、投降的儒家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执行了一条反保守、反倒退、反卖国投降的法家路线。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熙宁新法”是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对内抑制大官僚地主兼并势力,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官僚机构,整顿军队;对外反对向辽和西夏入侵者妥协投降。王安石的经济思想是他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财政经济制度的改革实践则是他执行法家路线的主要表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及其改革实践,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有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