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业兴 《学术研究》2003,2(2):83-86
辛亥革命作为 2 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巨变 ,其影响十分深刻。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 ,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文中对这一思潮兴起的原因 ,以及时人对科学的含义、科学的内在精神、科学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进行了考察 ,对这一思潮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喷涌出一股强大的爱国思潮,激荡着人心,鼓舞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舍生忘死,英勇赴敌。毛泽东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思潮,既植根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又反映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特点。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武装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建立保证资本主义发展的民主共和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家庭变动状况作了初步考察,认为从有关史籍记载看,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等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辛亥革命前后自然经济的解体及新的生产方式的初步发展是此时期家庭变动的社会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知识群体的出现与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是家庭变动的思想根源;辛亥革命前后家庭变动最大的局限性乃是其严重的不平衡性。家庭变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的继续,但其斗争的坚决性与彻底性超过了前两个时期,并为妇女的真正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在其统治中国的13年时间里,由于辛亥革命的余波及中国社会自身的内部变革,国民的道德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民国初期的社会进步,道德批判、道德重设、道德救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道德变革破除了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绝对权威;民主与科学的加入加速了中国社会道德现代化的形成;它完善了社会道德理论和实践体系,更加有利于启发人们道德修养和实践的自觉性.同时它也呈现出政治化、启蒙性、思潮性、批判性、科学性、夸大性的特征,这些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从它传入到传播,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维新运动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在向西方学习时接触到社会主义;革命派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的过程中介绍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二、一九一九年前后,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思潮,在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其他赞成社会主义的人们为主的介绍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并开始运用  相似文献   

7.
戊戌时期兴女学思潮在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下伴随着爱国主义思潮兴起,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高潮与衰落的过程.尽管其存在着种种局限性,但仍有其时代的特点,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国近代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合群立会之说",合群思潮兴起。20世纪初年,共和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合群思潮的声势更为浩大。晚清政府引入西方社团制度,希冀把合群纳入可控范围之内。辛亥革命之后,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能够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合群仍是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思路。五四运动前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团的观点。这一时期,合群的主体由社会精英转向工农大众。国民党人亦开始关注和组织工农民众。国共两党对工农民众力量的共同认识,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合群思潮对中国近代社会走向有着重要影响,是实现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助推力量。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后,尽管清王朝仍然“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1],但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中华文化中心论的自我优越意识已开始失衡。社会变动,导致了社会粤潮的变向。作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爱国主义的变向和转型已势在必然。一、经世致用思潮与忧时改革意识作为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发生变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上林风气的歌舞升平转为忧患时势,知识分子由崇尚空谈变为寄意改革。这种忧国忧民的危机意识寄托在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里,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主心骨。鸦片战争前夕,经世致用思潮主要以关心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0.
罗大正 《齐鲁学刊》2001,6(4):95-99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侨在建立革命组织、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资助革命事业和声援、支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等方面,对辛亥革命做出的了大贡献,展示出海外华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带来的中国社会剧烈震荡,必然引起社会思潮的变向。随着传统经学统治地位的松动、“经世致用”旗帜的揭举,近代各种社会思潮纷纷出现,具有涵盖广泛、时代感强、流变曲析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面貌和进程。本文拟对若干社会思潮略作评析。(一)爱国主义思潮由于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矛盾,救亡图存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爱国主义无疑是近代社会最首要的思想潮流。就形成原因而言,一方面是封建“末世”的内外交困、腐朽孱弱的严酷社会现实;另方面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与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12.
<正>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通过这场气势磅礴的斗争,中国人民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奋力振兴积贫积弱的祖国,争取民主自由的生活,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空前发扬光大。山东人民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中,从多方面表现了这一“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即爱国主义。(一) 爱国主义是一内涵丰富的范畴,它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首先突出表现在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生存的奋斗中,辛亥革命时期山东人民的斗争充分显示了这一主题。山东是较早受到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沿海省份。早在辛亥革命前八十多年,英国军舰就窜入威海刺探情报,开了西方列强侵略山东的先声。1897年德国侵占胶洲湾,将山东划作其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后的近40年,阎锡山虽然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时期,做了一些有利于时代发展进步的事情,但基本上来看,却是与民主革命尤其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这一历史走向相悖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斗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近代爱国主义思潮的升华──甲午战争前后爱国主义思潮演变的轨迹谢本书何谓思潮?故名思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民族的利益.或反映其情绪的某种思想,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潮流.即曰思潮。思潮就是某种思想成为特定条件下的社会潮流。没有成为...  相似文献   

15.
刘忠 《晋阳学刊》2007,1(5):117-120
"五四"时期,人学观念的建立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学观念的倡导为自由主义的中国化营造了必要的社会氛围,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为人学观念的深化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不过,围绕人性抒写和社会改良等问题,自由主义文学在与革命文学展开多次论争之后,也因远离中国革命的社会现实而遭到进步知识分子的批判,不得不溢出个体信仰层面,承担群体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源流和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救国”本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爱国主义进步思潮,建国后它曾被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想而遭到不应有的抨击批判。本文通过对“科学救国”思想的缘起与流变、性质和作用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肯定了这一思潮在历史上产生的进步意义,鲜明地提出应重新评估它的功绩,重视它在现今所能给予人们的思想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与创作的关系如何?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六月三日于温州举行第三届年会,展开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 象任何一个孕育着伟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样,辛亥革命时期也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帝国主义的入侵更加严重,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以清王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则更加腐败无能.无疑,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反清革命、富强中国.一批有识之士,特别是知识分子,纷纷觉醒并被斗争,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高潮,最后终于通过革命手段推翻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觉醒——爱国——革命,是这一伟大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前进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20.
<正>近代文学观念发轫于何时,它不断发展丰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一直缺乏较为明确的分析阐述,存在着争议。如赵慎修就认为,“当时(鸦片战争)的文坛论争仍然不过古代文学理论的延续,当时的文学思潮还没有显示出鲜明的近代特色”,龚自珍的文学主张“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进步意义”,近代中国文学思潮的显著变化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时期。而钟贤培则认为,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为代表的爱国诗人的文学思想具有中国近代早期反殖和反封建的社会特点,是中国文学思想进入近代社会在性质上与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有了质的变化的标志。基于这种分歧,我们选取了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辛亥革命前的梁启超这两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求更具体地把握近代文学观念的发轫、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