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导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在经济上可行和社会上可以接受的基本准则。城市土地利用应当转变目前粗放经营的模式 ,通过发展土地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型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广西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目前广西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均占地面积偏大,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城市土地空间结构失衡;土地收益分配欠公允。因此,为实现城市化发展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广西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结合市场机制优化土地配置;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区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优化土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要从拓宽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加快城镇发展、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资源用途管制、做好土地评价、实施资源和能源替代战略等方面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江苏省为例,从区域空间角度,建立了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宏观评价分析研究,为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土地储备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处理好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关系到城市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以及城市生态质量不高。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提高城市规模效益;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充分认识并利用生态土地,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应用系统动力学专用软件WENSIM来建立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然后改变其人口、经济、环境、社会等要素的参数,设计出三种代表今后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方向,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典型方案,并对三种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营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营是指对城市可经营的资源进行市场化地运作,以达到实现城市资源价值最大化,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城市土地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对象之一,同时城市土地又是十分稀缺的,应该合理地使用。目前我国城市土地经营模式仍存在许多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紧缺,用地需求大是中小企业集中地区长期面临的严峻态势.浙江省玉环县在解决企业用地的大规模增长和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矛盾中做了许多积极的有益的尝试.玉环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解决中小企业快速增长的土地需求和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矛盾,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要强化节约集约意识,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系统灰色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建立灰色动态系统模型,并在MATLAB仿真软件上应用龙格库塔法进行仿真求解.经实证检验分析,所建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较高,较好地反映了现实土地利用系统,是处理土地可持续利用这类复杂系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了武安市以往土地利用的经验,分析了新形势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依此给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调控模式设计的重要依据.以广西典型喀斯特县域--都安县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GIS、网格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和方法进行都安县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构成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土地可持续利用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可区分为:不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中可持续性、较强可持性、强可持续性等五个等级.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五种都安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丁占良 《阴山学刊》2006,20(4):47-48
本文分析了包头市土地自然结构特征,研究了包头市农用土地结构特点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包头市农用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人类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耕地资源,又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耕地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人类88%的食物来自耕地。耕地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它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利用,终将耗竭。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占用耕地、毁坏耕地过多,为此而吃尽了苦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因此从总体上说,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整个自然资源中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追求和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的严峻形势;论述了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特别着重分析了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联性,指出近年来耕地锐减质量恶化的趋势,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提出了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包头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包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评价及未来供、需水量预测,揭示出包头市水资源不足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指出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下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并根据本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目前实际情况,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飞虎  彭慧 《兰州学刊》2008,(4):69-71,137
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993-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耕地、牧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持续减少的耕地和持续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一些社会经济统计变量,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其次是劳动就业,明确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经济规模扩大及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演进及生活条件改善直接推动着以耕地为代表的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江西省湿地实际情况 ,提出了江西省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四种模式 :生态渔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人工湿地系统。为了持续利用江西省湿地资源 ,文中提出了江西省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我国农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变耕地污染、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自然资源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社会以及每个民族和国家的自然资源总是既定的和有限的,因而任何民族和国家对自然资源都不能无限制地肆意获取,必须充分考虑保持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自然资源开采过程的无序化,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急剧锐减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恶化.把握马克思自然资源理论的科学内涵,结合我国近年来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洋资源负外部性的消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吉亭 《东岳论丛》2001,22(3):40-44
长期以来 ,我国海洋资源因产权不明晰、综合管理缺乏力度、海洋科技结构不适等原因强化了海洋资源负的外部性 ,导致了海洋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极大地加剧了我国海洋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做到 :1 .国家应依法取得海洋资源的利益分配 ;2 .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海洋资源 ;3 .建立健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规 ;4 .优化海洋科技结构 ;5.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