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从人道主义精神及儒家的生死价值观的角度,讨论“安乐死”所涉及的伦理问题,首先对“安乐死”的定义、词汇作一陈述,其次讨论“安乐死”牵涉的人道主义问题,最后引用儒家的经典,证明“安乐死”是符合儒家生死价值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社会伦理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乐死是一种优化的死亡状态,其本质是保证死亡的质量,而不是决定人的生与死。实行安乐死符合现代人道主义,是对患者的尊重,并不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是对社会责任的否认,具有现代社会价值。在讨论安乐死时应该注意理性与情感关系问题。选择安乐死不是一种义务,提倡安乐死不是轻视生命。安乐死合法化是一件十分复杂而慎重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目前,安乐死已经走在伦理问题最前沿的钢丝绳上,安乐死的合法性困境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安乐死一旦合法化,人们便可以控制人类死亡过程,是对生命只有一次的轻视与对生命的亵渎。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对病人放弃治疗,总体而言是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安乐死的支持者论证安乐死的理据似乎无可挑剔,但在实践和伦理面前又显得如此无力,弊端和风险又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4.
法学界争对于安乐死在我国是否属于犯罪行为。而其引出的问题就是安乐死非犯罪化的理论基础,换句话说,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出发安乐死是否犯罪,从法学基本理论出发,安乐死是否犯罪。通过论述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解释安乐死问题上的不足,并借鉴大陆法系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探讨安乐死在我国的非犯罪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安乐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涉及到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我国儒、道两家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它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则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颇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乐死”的法律思考周莉华关键词:安乐死,道德,医德,故意杀人罪,立法“安乐死”由来已久,源于希腊Euthanasia,原意是“舒适或没有痛苦的死亡。”其现代含义是指:“对于患有现阶段医学科学技术所不能救治而又极端痛苦的病人,在不违背其本人意愿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是当今世界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 ,涉及道德、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由于对于人是否有权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看法不一致 ,法律上明文规定允许安乐死的尚不多。荷兰的立法代表了安乐死立法的发展方向 ,启示我们对于安乐死的深入思考 ,从保障人权和有利社会的高度对待安乐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安乐死”,国外已有长期的争论,某些国家也已经将其合法化。近年来,该问题也在国内引起关注,就理论上说,“安乐死”存在合法化的可能:首先,其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其次,它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国内立法应注意的内容包括:明确“安乐死”的对象,主体意愿必须真实,严格执行程序以及完善档案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韩愈是唐穆家长庆四年(824)十二月二日死去的。关于他的死,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服金石药死去的,死于愚昧;另一种却极力否认,为之辩解,说是正常死亡。双方大张挞伐,争辩激烈,官司打了近千年,至今没有解决。韩愈曾高举“排斥佛老”的大旗,他是否服金石药而死,关系到他的言行是否统一、他的“排斥佛老”是否贯彻始终的问题;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在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安乐死行为不应具有犯罪性。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论中的阻却违法事由和阻却责任事由(期待可能性)说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有借鉴意义。不论是根据优越的法益说、目的说,还是根据社会的相当性行为说来讨论,安乐死都存在着阻却违法事由。对安乐死行为人进行期待可能性分析,不能期待患者作出规范的自然死亡的选择,也无法合理地期待医生面对患者经受病痛折磨而无动于衷。实施安乐死实乃无奈之举,缺乏期待可能性,此为阻却责任事由。安乐死的行为具有非犯罪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在生命价值问题上的分歧,中西方对“安乐死”的讨论出现了一些缺憾:没有在元伦理意义上对生命价值作出全面、客观的诠释;关涉“安乐死”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责任)的争论,多从与“患-医”关系相应的“权利-义务”层面展开单向度的讨论。应当更深入、全面地探讨生命价值和尊严这样的元伦理问题,并且对“医-患”关系的权利与义务作双向度的探究,同时应将“安乐死”的讨论延伸至动物,以便为“安乐死”的实践提供更切实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论安乐死的道德观与立法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乐死应与时俱进地用现代道德观进行重新审视,是符合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的。安乐死与故意杀人罪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民意表明在我国实施安乐死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严格设计,安乐死在我国立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安乐死的问题非常复杂,不能笼统的表示肯定或否定.死亡不仅是一个客观事实,作为一个法律事件,死亡的医学标准与安乐死是否可行无关.现代社会自杀不再作为犯罪处理,但是帮助安乐死、受嘱托实施的安乐死行为仍应承担刑事责任.近亲属无撤除无责任能力患者的生命维护系统的决定替代权.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诗歌出现于 80年代中期。“生命意识”是第三代诗人的艺术主张 ,也是第三代诗歌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意识”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对待“性”的态度 ,一是对待“死亡”的态度。第三代诗人认为 ,应突破对性的禁锢和压抑 ,大力张扬人类生命的原始本能 ;而对待死亡 ,第三代诗人则采取了“面对”、“歌颂”、“渴望”的态度。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对第三代诗歌的“生命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涉及到哲学对当代医学的反思与哲学对传统自然观、生命观的批判。对医学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自然、生命的哲学理解不同,对不同死亡方式的态度就不会相同,即便都是安乐死,但对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的态度也不会相同。就当代人而言,死亡本身不可避免,但死亡方式应当是可以选择的。只要有利于捍卫人的快乐与尊严,有利于追求人生命的意义,不管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其死亡都比泰山还重。  相似文献   

18.
忆病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注定的宿命,谁也逃不离。有人说,人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一步步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这话虽冷,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谁也不知道自己几时生什么病,何时以什么方式死去,生命因这种不确定性而更加神秘、丰富、美好。思念是一种病,回忆不知是否也是病?儿时的我虽算不得“多病多忧”,却大病不患,小病不断。“好了疮疤忘了痛”或者也是人的劣根性之一,经过时  相似文献   

19.
现在每年世界上有很多人希望以安乐死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安乐死的合法性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目前在我国安乐死也处于法律空白状态。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社会的工具,安乐死的合法化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和生命权的尊重,实现安乐死合法化,也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和,家属负担,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安乐死的合法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试论生命权与安乐死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 生命权是近代社会确立的人的三大自然权利之一。生命权不仅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和司法保护救济权,还应包括生命利益支配权。安乐死权属于生命权,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选择死亡时间的权利和选择理想死亡状态的权利。安乐死的权利属于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安乐死的适用对象选择安乐死是一种权利而并不是一种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