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宇宙的辩证发展决不会终结——与郝宁湘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的辩证发展决不会终结——与郝宁湘先生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读者评议栏发表的郝宁湘先生《“热寂说”真的终结了吗?》(以下简称郝文)对同刊1995年第5期发表的拙文《微弱的有序与强大的无序》(以下简称拙文)提出了若干问题,读后深有所感。...  相似文献   

2.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担省》末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对其中“努力”一词,《钱往杜诗》、《杜诗镜检》等书无往,盖以为其义训平常易任,无需作注。《杜诗评注》卷十注云:“沈文帝乐府:男女居世,各当努力。”以古释古,仍使人不得要领。今人多按现代汉语中“努力”(用力、勉力、尽力)之义理解之。如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释日:“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第528页)1986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杜诗鉴赏》亦写道:“今后还是各自珍重、各自努力吧!”(第3…  相似文献   

3.
沈长云同志作《评鬻熊为火师说》(《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驳拙文《<“鬻熊为文王之师”解)辨误》(《江汉论坛》1983年第9期)。欣读之余,发现沈文在鬻熊是否火师问题上所驳的,不是拙文实有的论据,而是沈文为拙文虚构的“论据”。  相似文献   

4.
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洋务派政治家和爱国官吏。他一生政绩显著,历任御史、巡抚、总督,曾主办船政,赴台主持中日台湾问题的交涉,开发台湾。生前颇为关注海防建设,极力主张购买铁甲船以建设近代外海海军的战略,是我国海军建设的先驱者。由于沈葆侦曾在遗嘱里交代“身后如行状、年谱、墓志铭、神道碑之类,切勿举办”,有关他的资料目前只有《沈文肃公政书》、《船政奏议汇编》、《海防档·福州船厂》。此外,他的后代把他与师友、亲人的信件抄录成集,这就是目前鲜为人知的《沈文肃公…  相似文献   

5.
词的情和美     
词的情和美谢之雄自古就说“诗言志”(《尚书》),志是什么?“志,意也。”(《说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大序》)现代通常作志气、志向、志趣解释。因此,说“诗言志”,就突出了思想性,但却不能因此而忽略艺术性。诗歌在古代就重视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和新旧说剖析金春峰(人民出版社)乾道五年己丑,朱熹对“旧说”觉其非是,作《已发未发说》、《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提出了“新说”,学术界称“己丑之悟”、“中和新说”。“中和新旧说”是朱熹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起点,分析它的实质及两说区别之所在,对于弄...  相似文献   

7.
运用筛选法为《楚辞·招魂》决疑熊任望(河北大学中文系)读《招魂》者,无不感到它的“奇丽”。明人评它“构法奇,撰语丽,备谈怪说,琐陈缕述,务穷其变态,自是天地间环法文字。”(孙)然而,“鬼斧神工,人莫窥其下手处”(陆时雍),以至于作者问题、被招者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屈原的“绝命词”,《职大学刊》1993年1期刊周建忠先生《楚辞研究热点透视》(五),文中举出古今七种不同的说法,即1.《怀沙》说;2《惜往日》说;3.《悲回风》说;4.《桔颂》说;5《哀郢》说;6.《离骚》说;7《九歌》说。就我所见,建忠先生遗漏了第8种说法:《远游》说。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之一的梁宗岱先生,1934年曾撰《谈诗》一文(后收入《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北京),从比较文学乃至比较文化的角度提出:《远游》“说不定是他(按指屈原)最后一篇作品”,是屈原“在思想底夭空放射最后一次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10.
《五行志上》:“动静应宜,说以犯难,人忘其死,金得其性矣。”(第809页)按:“说以犯难,人忘其死”八字,是《周易·兑卦》彖辞,准例应加引号。此条转承自《汉书·五行志上》,颜师古注:“言以和悦使人,虽犯危难,不顾其生也。《易·兑卦》彖曰‘说以犯难,人...  相似文献   

11.
一年多来,我从“断代工程”简报上先后获悉李学勤先生关于“初吉”以及月相名词的解说,如:“吉的意义是朔。月吉(或吉月)就是朔日,因而是定点的。《诗》毛《传》暗示初吉是定点的。”(第41期);“经李学勤先生指示,我们相信《武成》《世俘》诸篇与金文中月相术语有不同的定义,而《武成》《世俘》诸篇的月相采李先生的定点解读”(第44期);“李学勤等从金文研究和文献学的角度都认为定点说难于成立”(第38期);李先生在《“天大曀”与静方鼎》中说“月吉癸未初三日,初吉庚申初四日。”(简报第62期);“这样的吉日多…  相似文献   

12.
李纯甫考论     
一、生平补证 李纯甫(1177-1223)字之纯,号屏山居士,是金代后期文坛的风云人物。《中州集》卷四、《归潜志》卷一、《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其传记,其中《金史·李纯甫传》几乎全抄自《归潜志》卷一,仅多出“擢承安二年(1197)进士”等数句。二者都说李纯前车于正大末年(1231),享年47岁,清人施国祁《归潜志跋》已指出刘祁所说的“正大末”是“元光末”(1223)之误,可惜他没有论证,今人周惠泉先生利用史料进一步考定了李纯甫的生卒年(周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此外,李纯甫的生平中…  相似文献   

13.
王勃之死新证何林天王勃之死,千百年来是一个难解之谜。《旧店书》说他因赴交趾探亲死于上元二年(675),杨炯《王子安集序》,说他死于上元三年(676)。死因两《唐书》说法各有差异。《旧唐书》说“堕水而卒,年二十八”,《新唐书》说:“渡海溺水,而卒,年二...  相似文献   

14.
论王弼《易》学的“得意忘象”说张善文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东)人,是中国《易》学史上一位具有非凡建树的杰出《易》家。他所创立的以“扫象阐理”为宗旨的《周易》学说,全盘冲垮了两汉《易》家沿袭了四百多年的“象数”学积弊,独标...  相似文献   

15.
试析穆旦诗中的“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穆旦诗中的“自己”李方一、全新的抒情主体“……重新发现自己,在毁灭的火焰中。”(穆旦《三十诞辰有感》)穆旦(本名查良铮,1918─1976)一生写有许多毫不隐晦地刻露“自己”的诗篇:《我》(1940)、《我向自己说)(1941)、《三十诞辰有感》...  相似文献   

16.
清初苏州剧作家考辨三则李玫一、李玉的“家人”出身问题李玉是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或称苏州派)中的主要人物,关于他的“家人”出身,是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清焦循《剧说》卷四中说:“元玉系申相国家人,为申(一本作孙)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其《一捧雪》极为奴...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的情理美学观主要表现于烁记》的反情和志论、《毛诗序》的发情止礼论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其主导理论是以理节情论。一、《礼记·乐记》的反情和志论《礼记·乐记》的情理美学观是与物感说密切关联的了,它首先申扬音由心生感物而动的物感说。“人心之感于物”,“感于物而后动”(烁记·乐本》)。烁记》所讲的感物而动的“人。0”是指“情”而非“性”(天赋之性)。所谓“哀。已感”、“乐心感”。“喜心感”、“怒心感”、“敬心感”、“爱心感”这六情,是情不是性。这种喜怒哀乐之常情,应感起物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8.
沈元林先生的《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吗)(《文学遗产》1992年第六期)一文,否认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对此,我先是感到新颖,继而感到诧异,终于产生了怀疑。嵇康曾官中散大夫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云:“(嵇康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我相信《晋书》的记载是真实的。刘知几说:“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纂录。”(《通史·古今正史》)可见《晋书:)是参考了十八家音史及其他著作编成的,保存了丰富的晋代史料。所以王鸣盛说:“《晋书》唐人修改,请家尽废。…  相似文献   

19.
《旧唐书》勘误(五)武秀成卷一○《肃宗本纪》“(肃宗)景云二年乙亥生。”(239页)按:凡言生日,无有不书月份者,此独云“乙亥生”,其上有脱文甚明。《唐会要》卷一《帝号上》云:“景云三(当作“二”)年九月三日,(肃宗)生于东宫之别殿。”卷二九《节日》...  相似文献   

20.
唐代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袄教是中国古代对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谓。‘袄”字是汉代以后创造的一个汉字。“袄”字在《说文解字》中未见,大致在南北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至迟在隋末唐初才出现的。《说文新附》(宋·徐本《说文解字》第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对“祆”字作这样解释:“袄,胡神也。从示,无声。”这是全面对“祆”字的说明,有形有音,十分清楚。徐的弟弟徐锴,在其《说文系传》中,又作了补充:“祆,胡神也。从示从天。”(《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2388页。)值得注意的是王玉树(清·陕西安康人,其事迹见李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