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动家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家庭规模、代数、结构和居住安排等方面,描述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特征.结果表明,家庭规模为2.46人;平均1.54代人;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8.6%),单人家庭次之(占27.0%),主干家庭和其他家庭各占3.3%和1.1%;2/3的子女与流动父母同住.但是,全国的平均水平掩盖了较大的地区性差别:中部地区和跨县流动者的家庭规模最大、代数最多、家庭结构更复杂、子女更易与父母团聚,而在东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跨省流动者中,家庭规模最小、代数最少、结构最简单,团聚更不易.这些特点透视出,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家庭团聚设置的门槛不同,同时也折射出流动人口的自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非户籍地省际回流是回流返迁的重要构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劳动力回流特征及其返迁后生活状况的变化,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CMDS),探究我国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特征,并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收入与消费、家庭团聚、社会保障、社会归属感四个维度对其省际回流的个体影响效应进行评估。主要结果发现:第一,城镇地区是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优先选择,其中县级城市的回流比例相对较低,非省会的地级市回流比例高于省会城市;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双向流动模式已初步显现;回流的家庭化特征明显,实现家庭团聚和寻求家庭稳定发展是流动人口的终极目标。第二,与跨省流动相比,省际回流后的劳动力收入水平显著降低,与配偶、子女居住的家庭化流动程度更高,社会医疗保险参与度和社会归属感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协变量中年龄、受教育年限与省际回流均呈现“倒U型”的关系;已婚、少数民族人口更容易回流;跨省流动时间越长和跨省时子女随迁的劳动力回流可能性越小。总体来看,家庭因素是整个回流决策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更多地考虑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和福利保障;同时回流地区也要重视回流劳...  相似文献   

3.
我国流动人口在出现由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西部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迁移流动的同时.也有局部的逆向流动。这种逆向流动的规模尽管不如前者显著.但却涉及到更复杂的民族关系.而各民族的居住格局又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以西部云南省迪庆州为例分析发现.总体上流动人口中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整体居住分离程度还是比较低,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居住融合比较理想,但分民族来看.汉族与藏族、回族的居住分离程度较高.远远大于白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有效地进行居住迁移调整不仅可以减少各民族流动人口内部的矛盾.而且也能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之间、各民族流动人口与原住居民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齐嘉楠  于典  王志理 《南方人口》2021,36(2):31-41,64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及其并行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测算出中国流动人口的流动距离,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流动距离为594公里,东部地区平均流入距离最长,户籍流出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由东北、西部、中部,到东部流出的平均距离依次递减.家庭决策影响突出,处于分离状态的家...  相似文献   

5.
从微观来看,流动决策和流动行为作为个体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理性选择,能够有效提高个体工资收入水平。但是,流动个体也面临来自流入地的各种歧视,这是抑制其工资收入提高的主要障碍。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提升和抑制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两种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全样本而言,流动人口最终实际工资高于保留工资;分样本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流动溢价效应高于户籍歧视抑制效应,东部地区的流动溢价效应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流动溢价效应低于户籍歧视抑制效应;流动人口间存在较大工资差异,低收入人群受到更强的户籍歧视,工资溢价更低,最终实际工资低于保留工资,高收入人群则从流动溢价效应中获益更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各地区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状况平衡发展,本文运用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11年7月在全国32个省级单位开展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状况进行地区归类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32个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可归结为高参与、中参与、低参与三种类别。低参与地区涵盖了大部分西部和中部省份,中参与地区涵盖了一半的东部省份和1/3的中部省份,而高参与地区涵盖了另一半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和2个条件较好的西部省份。结合地区差异分析结果可知,相较而言,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险参与状况较好,其次为中部,而西部较差。进一步从流动人口的相关特征来看,社会保险参与状况的地区差异与各类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基本情况、流动过程、家庭状况和就业特征等方面存在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流动人口带眷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由于空间分隔,家庭成员居住生活在不同地域,其家庭结构不同于通常家庭的结构。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划分、迁移人员及其序次的分析,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界定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带眷系数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了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人口学因素、流动居住因素、在居住地的收入消费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带眷系数的影响,总结得出促进和阻碍流动人口合理流动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对上海各区县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家庭随迁流动人口的住房性质、居住社区类型和居住区位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综合探讨了个人及家庭因素、社会及制度因素和社会融合因素对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海流动人口家庭随迁特征明显;流动人口仍以租赁住房为主,主要聚居在远郊、近郊的农村社区和城中村;家庭随迁流动人口在住房拥有率方面凸显优势;由流动人口自身素质所形成的社会分层对住房选择影响显著;制度性因素和社会融合因素对住房选择也具有显著性影响。针对分析结论,本文在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地理梯次流动、职业梯次流动和家庭梯次流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理梯次流动受到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父辈的"探路者"效应的影响,职业梯次流动受到流动经历、职业稳定性以及与流入地居民来往状况的影响,家庭梯次流动受到家庭成员特征、耕地面积、流动经历、流入地亲人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家庭流动对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就业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流动对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就业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流动对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均有影响,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男性流动人口就业可能性和工作时间受到影响,而女性流动人口就业可能性和收入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