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偏向于文化、宣传、媒体或政治的不同模式。面对今天日益开放活跃的国际传播环境,我们需要从更多元的视角来分析信息流动偏向问题,特别是由于媒介形塑功能、受众心理作用、信息渠道局限、市场竞争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失衡螺旋问题,它持续循环放大着国际传播格局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但随着全球多极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传播失衡螺旋中的一股制衡力量,正力图改变其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的边缘地位。同时,新兴媒体也在不断分割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西方媒体的信息渠道优势,使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向失衡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2.
所谓汉语言文字知识,即文字学、音韵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学问知识,在当今国际媒体传播、外交外事活动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汉语言文字知识缺失的堪忧现象,在认字、读音、用词诸多方面的错误时有发生。其根源之一在于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字教育的力度不够。高校中国际新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国"字头专业方向,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国际传媒和外交外事工作人才的重任,应该在本科以及研究生学业中加强汉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建设,坚守通才教育理念,使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应对将来媒体实际工作的挑战,以利于更好地推进我国公共外交,在国际传媒领域中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通过统计近十年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从翻译对话性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对杜诗学未来的发展和具体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媒体的特殊体制使其在国际传播中一直以国家主义价值观为最高准则,它体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传媒商业化、信息全球化等新的国际传播形势下,不管是从学理还是实际效果上看,其合法性基础已经产生了动摇,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国际地位正在提升,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或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在未来可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强势语言,我们必须全面认识汉语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和不利因素。采取有利措施,积极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6.
传播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一流媒体对世界传播秩序的形成及国际传播格局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商业化整合趋势持续发展,媒体的所有权进一步走向集中化和私有化,国际一流媒体的传播发展也呈现一些明显的特点和趋势:继续主导国际传播格局、以信息功能为基础的多元化功能增强、加大多语种的语言覆盖力度、积极发展国际新闻频道。研究国际一流媒体的经验及传播发展趋势,对国内主流媒体的国际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区分,是传播学中以传播主体和媒介形态作为分类标准的惯常尺度。换一种方式,从传播过程或者是活动的时间取向上可将传播分为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兹为一种新的传播向度。韧性传播具有语言交流的本土性、传播过程的连续性、传播行为的持久性、目标的稳定性等特征。间歇传播含有语言沟通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间隔性、行为的非持续性、目标的相对灵活性等特点。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优长互补,具有通约性。韧性传播可厘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等途径。间歇传播可析出“以逸待劳”、“张弛有度”、“曲径通幽”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西方大国为了把持国际话语的垄断权,处于上升中的国家为了争得国际话语权,都在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力求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主动。互联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具有跨越时空、天然落地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是一种非对称传播,可以迅速汇聚分散的声音、急剧放大弱小的力量,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网络传播主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推进重点网站海外发展战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亲和力的网络传播内容,展现当下中国的真实面貌,展示传统中国的文化魅力,在重大事件中及时传播中国声音,大力发展海外本土化内容,实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网络传播策略,是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传播环境给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观念之冲突、文化之差异,较以往任何时代更为彰显而激烈,共识与冲突并存,理解、误解与曲解同在。国际传播活动已经超出传统地缘政治边界,超越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格局。要想建构一个美美与共的世界和平格局,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国家传播战略设计。国际传播场需要众声喧哗,允许不同的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共存,无论是个体、媒体还是社会组织都能生活在弥漫着宁静、平和的信息之网中,让和平传播成为国际舆论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与交流的基本形式。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中,中国品牌世界崛起的概念被提出。而品牌又是一种传播现象,因此考察中国品牌国际崛起,就必须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生态,并在其框架内分析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代国际传播技术现代化、守门现象突出、传播格局严重不平衡的特点 ,论述了现代国际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提出要促进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就要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传播格局 ,并努力创建良好的国际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12.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国际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得民族国家的传播管制面临挑战,而把治理的理念引入国际传播领域,有助于探索在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国际传播管理的新途径。国际传播控制从管制到治理,实际是对国际传播秩序的改造和完善:从参与的主体看,承担维持国际传播秩序任务的既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团体等;从治理内容看,于侧重意识形态之外,又加入了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等新内容;从范围上说,它已不限于领土范围之内,而是积极参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合作,以建立有利于完成国内传播控制目的的国际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推动了兰州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为兰州城市形象传播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城市形象传播已经被纳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范畴,兰州要借助更大更高的媒介平台,打造富有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拓展城市营销理念,开启兰州城市形象传播新旅程.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秩序建设的历史性方案,也是人类破解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中国理念对全人类发展的关切与“世界社会”对全球体系的审思,超越国家本位转向相互融通的整体价值观,将对世界的认识从结构定式转向作为认知建构的动态过程,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产生对话与共振。以传播为核心的路径阐释打开了理论与实践的新视域,启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传播为连接,探索在时间维度以搭建世界公共传播脉络为支架、在事实维度以公共信任为支点、在社会维度以连接世界公共话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方案。东西方理念的交流与互鉴有助于中国突破国际传播困局,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观点更好地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5.
在传播中,通常仅仅以传播的主体和媒介形态将传播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而换一种视角,从传播的行为取向和施力程度不同又可将文化传播分为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向度。强势传播则具有传播取向的扩张性、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传播意图的明指性等特征;柔性传播具有方法的含蓄性、内容的曲指性、行为的内敛性、目标的暗指性等特征。强势传播和柔性传播各有优长:强势传播可析出"有的放矢"、"反客为主"、"多管齐下"、"与时俱进"等途径;柔性传播可分为"抛砖引玉"、"他山之石"、"绵里藏针"、"求同存异"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国外学术界对国际新闻的研究主要在 4个层面展开 ,即微观—选择研究、宏观—选择研究、微观—建构研究和宏观—建构研究 ,分别在新闻把关、新闻流向、新闻内容与新闻媒介的社会建构分析、媒介帝国主义与媒介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的研究趋势表现为在方法上重视中观研究 ,从选择和建构交互作用的角度看待国际新闻 ,并综合使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课题上开辟了新的领域 ,如媒介与战争、跨国媒介集团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因特网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全球化与国际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7.
语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相关学术研究则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随着近年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语言传播研究也迅速开展。从宏观语言传播规律性研究,到具体语言如英语、汉语的传播研究,特别是在汉语传播领域,成果颇丰,但仍未臻完善。纵观可知,我国语言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汉语国际传播实践是互为促进的。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传播有助于一国软实力的提升,它们在目标、传播过程及主、客体方面趋于一致.目前由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在国际舆论中缺少话语权,继而影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高国际传播能力需要从加强我国国际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入手,以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9.
20.
跨国移民族群与其母语媒体在居住国的文化传播生态,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全球性话语.文章通过对“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尼华文媒体的考察,并以2013年1月28日至2月23日印尼最大的华文媒体《国际日报》广告作为研究样本,分析跨国移民文化在异域的传播状况和跨文化传播特征,为国际移民研究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