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国家安全审查是我国企业赴美投资时经常面临的法律风险.在近年美国针对外国投资实施的国家安全审查中,呈现出“国家安全”的概念与审查范围明显扩大,国家安全审查政治因素考量增多,程序的任意性和透明度的缺乏等趋势.美国国家安全审查是我国在中美BIT谈判中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根本安全例外条款”对国家安全审查问题做妥善安排,对于避免日后双边投资活动中因美国实施国家安全审查而导致的摩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美国2012年BIT范本的分析笔者发现,对中国而言其中知识产权投资的定义、投资待遇、禁止履行要求、争端解决等方面的规定均存在一定法律风险。针对该等风险,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规避对策。  相似文献   

3.
里斯本条约赋予欧盟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的专属权能。CETA投资章节是欧盟签署的第一部国际投资条约,其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代表了欧盟在该机制构建上的立场,是我国制定中国-欧盟BIT谈判策略的重要参照。与中加BIT中的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相比,CETA更加复杂全面,包含若干以往投资条约没有的新规则,主旨在于给予国家对机制更强的影响和控制。其中多数创新可为中欧BIT所采纳,对部分新规则的作用和价值则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斟酌。  相似文献   

4.
当前,双边投资条约(BIT)实践出现了"自由化"和"可持续发展"两种发展趋向。在成为最大资本输入国和新兴资本输出国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在总结分析BIT范本发展趋向和相关实践的基础上,从解决南北问题的高度,坚持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注重致力于BIT传统条款的"扬弃"和创新条款的采纳,审慎制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导向"BIT范本,指导和规范我国的BIT实践,为国际投资条约体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仲裁实践中环境争议的日渐增多,美国双边投资协定的环境规则不断调整。美国《2012年双边投资协定范本》在《2004年双边投资协定范本》立法模式的基础上对环境条款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细化了环境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公众参与环境条款,肯定了环境条约的作用,完善了环境争端程序条款等,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低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要真正协调国际投资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宗旨,全面引入环境评价机制,突出环境问题专家在争端解决中的作用,明确投资者的环境保护义务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的商约谈判,在几个主要问题上中美相互"接近"的态势非常明显,中美商约的谈判结果,较之中英、中日商约也更有利于中国,从而在客观上促使了清政府外交重心向美国倾斜,推进了中美关系的转折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间接征收问题在国际投资法领域是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和东道国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国际投资协定的规定及国际投资实践对间接征收的界定,期待形成普遍接受的认定标准,及对我国双边投资协定(BIT)的完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美经贸纠纷一直是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焦点问题.本文着眼于中国入世后中美之间经贸纠纷的新变化,系统地分析阐述了中美之间经贸纠纷的根源、"入世"后中美经贸纠纷新的发展动向以及由此我国应采取的相应战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资法的转型表现在国际投资条约内容的新发展和仲裁实践的再调整.这种转型的推动力是各国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以及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投资体制的批判.中国兼具资本输入国与输出国的双重身份,是国际投资法转型的代表和中坚力量.国际投资法的转型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国际投资法领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承认,但实质上只是对国际既有经济秩序的改良而已.中国在考虑制定新的高水平BIT范本时,应当审慎平衡投资者和国家利益,完善对二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双边投资协定(BIT)通过两国间政策安排的方式,降低了跨国投资者的投资门槛与风险,促进了中国OFDI的发展。但由于双边投资协定(BIT)签署国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水平与制度环境差距,其对中国OFDI影响的方式及程度可能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利用2005—2012年中国对57个发展中国家的OFDI数据,通过面板校正标准差模(Panel Corrected Standard Error,PCSE)考察了双边投资协定(BIT)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关系。从检验结果看: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OFDI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对低制度环境国家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美国跨国公司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接近并影响权力以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它对美国政治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助于促进议会制度的运转,有助于弥补选举中政党功能的局限性,有助于政企互动,有助于政府在国际、国内两个层次达成施政目标,有助于美国政府缓和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从冷战结束之初同时弱化,发展为世纪之交"一强一弱"(美日同盟强、美韩同盟弱),而经过韩国李明博政府和日本鸠山内阁时期强弱态势的短暂逆转,自2010年中开始,两同盟出现冷战后的首次同步强化态势。地区冲突爆发是两同盟同步强化的直接诱因,美日韩三国安全政策趋向统一是决定性动力,日韩两国的国内政治形势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两同盟同步强化,加剧了朝鲜半岛的战争危机、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紧张和军备竞赛危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进行剖析,从一个侧面窥测美国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东南亚处于亚太矛盾的聚合点,对中美两国而言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中可以看出,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虽然时有变化,但有较强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讨论美国霸权的衰落与新兴大国的崛起问题,考察美国在继续维护其霸权地位、应对外部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张力就成为了一个新课题。美国制度霸权的这种张力主要包括霸权国对规则体系的支配力、体系应对挑战的补偿力,以及输出预期效应的导向力。新兴国家寻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应对制度霸权的张力时要做好长期而有效的针对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实现其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为服务美国国家利益和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2019年,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相继在"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太"战略的驱动下,在资金规模、地缘分布、援助领域、执行机构等方面加强对外援助的"工具化"效用。随着美国亚太政策的调整,太平洋岛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显著提升。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不仅是维护其地区安全利益、推进外交政策的工具,更是在重要的地缘战略节点与中国进行"大国博弈"、制衡"一带一路"的抓手。深入研究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的规模与内容、特征与趋势,不但为把握美国亚太政策的动向提供直观而丰富的视角,也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尼克松访华之后至中美建交前夕 ,大量美国国会议员访问中国 ,使国会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极大地提高。此间国会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表明 ,台湾问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绝大多数美国人在赞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 ,反对“抛弃”台湾。国会的对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政部门改善对华关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美国之所以没能赶在苏联之前首先发射卫星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在航天文化传统和技术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发展思维上苏联充分利用成熟的导弹技术,而美国反而要求导弹研究尽量不要干涉卫星工程;此外,两国的政治体制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空间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的行动领域。美国作为网络空间中最为重量级的国家,其网络空间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撰写于美国总统换届之际,对奥巴马政府的网络空间战略进行了梳理和特点分析,对新一届政府网络空间上的政策倾向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最后分析了中美网络空间关系的进展和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在美国的国家治理中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理念。在“新闻无处不在”的美国,“新闻参与”使政治权力呈现出竞争式而非等级式的“治理”特质。本文对美国政府“新闻治国”的构成及成因作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