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论语》全书,篇章之间并无逻辑体系,仅为“论纂”而已。但首章“学而”,义旨深远,实可统领全书,又似并非偶然的安排。孔子一生,为人为学的总精神,便可以此三句概括:好学内省,自强不息,物我一体,知命不忧。人生便是一种责任。这正是儒学入世精神的基点,也是它所以能绵历久远的根基。而人生责任的完成,必自学始。这从认识上看,因为“人非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再从人生态度上看,好学向上,奋发不懈,正是天地间生…  相似文献   

2.
一提“治学三境界”,不少人都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中表述了他的“治学三境界”之说。这便是《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理解这“三境界”,须先弄清几个关键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彭匈 《社区》2010,(29):5-5
孔夫子在《论语》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首先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义说“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学。”一天到晚想破了脑袋。还不如用一点点时间来阅读。可见读书还是件比冥思苦想有用得多的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孔子的学行结合原则,体现了孔子以“学而时习之”为快乐的幸福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体现了孔子的“仁”与“爱”。“仁”的真实含义是尚群、乐群、向群、聚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学行结合的心理要求,体现了孔子的“恕”。指出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对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发挥。并论述了孔子学行结合原则在人道、治道、圣道中的表现,分析了“好学”“乐学”与学行结合、“文行忠信”与学行结合、颜回的理想与学行结合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孔颜乐趣是一种学问境界、道德境界、政治境界、社会境界、自然境界合一的重生存的境界等新观点。最后阐明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与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董季棠教授指出,“学”字有二解:一、诵书。二、学为人。董教授认为,《论语》之言学,诵书、学为人皆有之,然以学为人之意为多,故二解皆可,而以第二解为长。钱穆先生将它解为“诵习”。杨伯峻先生将它解为“学”。我认为上面的解释都有些不确切。我们知道,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杨先生的解释能将这些内容都概括进去,看起来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联系下文的“时习之”,不难看出,“学”指的是学习内容,不包括学习…  相似文献   

6.
孔孟儒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以往加在其头上之“保守、落后”的罪名是“莫须有”的,是没有根据的!下面,从多角度展开对孔孟精神的探讨。1.孔孟为人的开放性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以乐乎?……”……  相似文献   

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的课堂上传出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言古句,让人觉得格外别致新鲜。原来,这是同学们正在上一节特殊的课——国学课!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
读书偶感     
黄桂宁 《今日南国》2008,(22):77-77
窗外,雨声浙淅沥沥,翠竹让清风抚弄得低头摇曳。我坐在桌前信手拿起蓝天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随意浏览起来。一幅古朴雅致的夫子讲学图首先映入了眼帘,图中“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字迹似乎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从扉页一直往下看,无尽的阅读乐趣弥漫于国学经典名著之中。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注释中的“通”表示某字与某字通用。教材中把通假字和古今字都归入了“通”这个范围。它的读音规律是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的“说”通“悦”就读yue。“说文”中只收了“说”字,没有收“悦”字,说明“说”与“悦”是古今字(王力先生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人们对《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注解不同,这自然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千差万别.文章旨在分析人们研究的差异,探求学界研究中的重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拙文(《〈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考》,以下省称《六善考》)在本刊1984年第4期发表后,有幸得到校内外科技史、体育史专家的关注和鼓励,实为始料所不及,更未想到拙作引出了易学家黎子耀先生的新作《〈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说渊源于〈周易〉》(见本刊本期,以下省称《渊源》),并让我先睹为快,此正谓“学而时习(即教习之意)之,不亦说乎!”拜读《渊源》,大开眼界,谨借《学报》一角,略抒读后之感,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2.
艺术和审美对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深刻影响。《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儒家所倡导的“学”具有无概念的主观愉悦性,它是无功利性的谋道成仁之“学”,是一种无利害观念的审美体验。因此,“学”的过程是实现审美价值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作为贯穿人类一生的“生命之学”,人的精神状态是学习目的达成以及学习体验的关键因素,同时《论语》的重要范畴——“时”存在的差异性是审美主体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主体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达到不同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通假举隅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曾说:“夫:假借一门,触目皆是,不胜书也。”①假借分为两类,一类是造字时的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为它造字,需要将它形之于书面时,就借另一个现成的字来表示,这就是所谓“本无其事,依声托事,后圣所为济象形、形声、会意、转注之穷,而通其用于不穷者”。②本无其字的假借多为虚词,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相似文献   

14.
方志敏烈士(1899—1935),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他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一生。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  相似文献   

15.
孔子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智者乐,仁者寿。"有乐乃至于画。实籍与山川神交而涵养其"乐"与"寿"也。世所谓:"烟云供养","澄怀观道"之意总不外乎于此。是以王摩诘研丹施青,洒洒然作水墨浅淡;米南宫废反覆皴擦而独创懵懂云山,皆适性全真,超然纤素之间。为‘寿’与‘乐’,岂非仙乎?而后竞逐名利,则废尽心机,逞作巧艺,绘画之法愈,而去道欲远。纵览古今,不亦悲战!  相似文献   

16.
自省     
儒家认为,善于自省是君子的美德之一。人贵在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人的处事哲学普遍都来源于反躬自问,因为自省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诗人陈散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连遭革职与丧父等等打击。此时,散原的“袖手”,应作如何理解?颓废乎?悲愤乎?  相似文献   

18.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19.
读《荀子》札记(续)李中生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平诵经,终乎该《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劝学》)杨注:“数,术也。”梁启雄:“数字是指《书》、《诗》、《礼》、《乐...  相似文献   

20.
潘知常72万字的新著《我审美故我在——生命美学论纲》是潘知常四十年来生命美学理论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巅峰之作,三本书+四十年,200万字,这几乎就是潘知常全部的美学生命,却不亦乎是在新时代重新点亮了中国文化界的思想灯塔。潘知常的生命美学理论不仅为美学界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财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