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平生喜读《聊斋》,爱不释手,但只字未懂。直至年近花甲,眼看落叶归根了,方才恍然顿悟:原来不是我读《聊斋》,而是《聊斋》读我。无数次的阅读可概计为三次:第一次,鬼狐故事迷住了我,在那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里,流连忘返。这时我看到的是“事迹”。第二次,卿斋先生迷住了我,在那阴阳交错的缥缈梦境里,到处寻找他的留影。这时我  相似文献   

2.
香港《译丛》(Renditions)杂志在近30年间(1980—2008)先后四次较为集中地翻译了15则“聊斋故事”(含一种“聊斋俚曲”选译),学界对此鲜有关注。《译丛》十位中外译者翻译的“聊斋故事”旨在对外传播经典文学与历史文化。《译丛》“聊斋故事”的翻译去“讹”存真,忠实于原作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内涵,是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中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极探索。《译丛》的“聊斋故事”选译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成书过程,无疑是认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创作思想,把握《聊斋志异》的主旨立意,从而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前人研究蒲氏《聊斋》,尚无对此作全面、深入探究者。本文将蒲氏创作《聊斋》的过程加以系统考察、厘分,初步认定,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有六次成书面世的过程。现分述如下: 第一次成书: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年),即蒲松龄25岁至30岁之间。  相似文献   

4.
评书《聊斋》历来由说书艺人在书场演出,从1909到1932年,张智兰、庄耀亭、尹箴明等报人以评书形式、用北京方言演述《聊斋》故事,23年的时间内,在北京的报纸上连载了300多段,是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聊斋》白话传播活动,也是《聊斋》传播形式的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内容涉及民情风俗、名物典故以及作者心态等诸多层面,并非仅是一个个故事的联缀。刑法作为清代制度文化之一,属于《聊斋》中许多短篇小说写作的背景资料,摭拾《大清律例》中的部分条文与小说相关内容加以对照研究分析,于正确诠释《聊斋》真义不可或缺。本文即分三部分探讨《聊斋志异》与《大清律例》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闹馆》、《闱窘》、《钟妹庆寿》是蒲松龄创作的三部杂剧作品,这三部作品每部虽只有一折,却简而有致,生动有趣,意蕴丰富.无论是在语言风格上,还是在创作选材上抑或是在思想倾向上都与《聊斋志异》异曲同工,拥有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和鲜明的蒲氏印记.  相似文献   

7.
从“聊斋”到“磊轩”“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蒲松龄长孙立德在《聊斋志异》的跋语中说:“先大父讳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聊斋,其斋名也。”后来又转而成为蒲松龄的别号。但何时起以及何以命名为聊斋,在蒲氏的诗文中却未见著录。从康熙已未(1679)撰《聊斋自志》的年代推算,那么至少在蒲松龄四十岁以前,就已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聊斋。后来也曾有人释斋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全书由三章组成,共370页。第三章只有16页,却被作者本人定为"正文",并在创作谈中直言只在第三章里着墨较多的县长史为民才是全书的主角。因此要真正读懂《我不是潘金莲》,就须读懂第三章,读懂寄予在史为民身上的"皮里春秋":《我不是潘金莲》不是要写一个农村妇女告状的俗套故事,而是要直击故事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生活"。  相似文献   

9.
清人关于《聊斋志异》的评点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为《聊斋》正名,极力肯定小说的价值和地位;对小说思想价值的揭示;对小说创作特色的分析。清人《聊斋志异》评点开启了后人研究的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相似文献   

10.
暑假里,我读到《儿童文学》里的一篇文章——《被命运捉弄的孩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感人心腑的故事,总是在我受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我,战胜困难,要后退。  相似文献   

11.
陈芸 《社区》2010,(33):45-45
小区里人人都是业主,与物业或多或少有过不快。近日,电视剧《我是业主》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戏里大团圆收场;戏外,业主与物业公司的那些事儿又该怎样解决?本期《社区》为您解读业主们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2.
《聊斋》里有一则故事,叫《雹神》,主人公是《封神榜》里所描绘过的冰雹神。他虽然执行任务临动身时“霹雳一声,几案摆簸”,颇令人惊心动魄,然而这位神,却不是铁面无情,只管执法的神,他居然听取同乡人的请求和张天师的建议,把上帝额定数量的冰雹下在沟渠里,而不下在农田里。这表明他是位既不违命,又不背情的心向着农民的“两面人”。《聊斋》中神仙鬼怪各以百计,心理都是人的,这是常理,也算不得《聊斋》的创  相似文献   

13.
一、“白话斋聊”的新品种文言小说《聊斋志异》问世以来,灿然风行了三百余年,中经本世纪初叶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扫荡文言,以白话取代的历史嬗变,也未能减少现代读者对它的眷顾。这适足以证明其艺术魅力之永恒,但也无庸讳言,七十年来,它能流布不衰,广为传诵,实得力于多种较之蒲氏本文通俗得多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的“白话聊斋”,便是其中的一种。有人曾做过抽样调查:在众多的《聊斋》读者中,十有六、七是阅读“白话聊斋”,的对象,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曾接触过《聊斋》本文。  相似文献   

14.
李跃 《北京纪事》2009,(4):69-70
我不知道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塑造的"马猴儿"是不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反正形象挺真实的。在当时部队大院里,颇有一批类似"马猴儿"这样的军人子女。他们的父辈军阶并不高。因此,在等级较严的部队大院里,"马猴儿"们的地位也同样不高。在比他们父辈军阶高的人家的孩子眼中,他们就是"小孩儿",像《阳光》中米兰叫"马猴儿"那样。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有本事可考,本文聊举十则。孙悟空龙宫得到金箍棒、祭赛国索回佛宝、金兜洞丢失金箍棒皆取自《法苑珠林》。孙悟空偷蟠桃后遭天兵围剿取材于《太平广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故事与《大般涅槃经》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人参果似是《神异经》与《酉阳杂俎》里的两种异果"杂交"而成。孙悟空与鹿力大仙的比赛内容是《拾遗记》里提到的浣肠。女儿国最确切的原型是《后汉书·东夷传》里的女国。木仙庵谈诗的场景完全来自于《东阳夜怪录》。比丘国以小儿心肝入药的故事脱胎于《新唐书·杨虞卿传》。孙悟空随处召问土地的情节则来自于《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6.
《聊斋》里的现代意识表现在八个方面:追求富裕美好的生活;热爱和平,反对战乱;反贪反霸,平反冤狱;改良法治,惩办恶吏;提倡文明,移风易俗;高质量的爱情、婚姻、友谊;以“志怪”启发科幻;尊重知识,尊重人材  相似文献   

17.
我的小说与我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我所在城市国有企业普通工人的命运际遇息息相关,长篇小说《苦楝树》的主人公吴满的原型,就出自我所在的湘潭中环水务三水厂;长篇小说《工厂工会》的主线,则是我所在城市湘潭湘钢梅塞尔公司一位工会主席的真实故事.我的创作聚焦于底层生活,表现的是普通工人在当代社会变革中承受的苦难和失落,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情的善良和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8.
《卧虎藏龙》《英雄》《投名状》《武士》《十面埋伏》《夜宴》《三枪拍案惊奇》《赤壁》……细数近几年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他们都有一批相同的演员,演员很特殊,不是人,是马,确切地说,是孙文瑞的马。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如今.回头再看这段故事.发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中激烈的人虎大战.还有景阳冈下那间不知名的小酒肆.当然,我的脑海中并没有浮现那些芬香浓郁的美酒,有的只是那五个字“三碗不过岗”。  相似文献   

20.
梁惠娣 《社区》2013,(35):13-13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翻看一些名家的传记。其中,名家看“闲书”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写出流传千古的《聊斋志异》的清代蒲松龄,少年时聪明好学.他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常常偷看父亲书房里的藏书。有一次,蒲松龄正在书房里入迷地看《搜神记》,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