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金友 《中华魂》2013,(20):26-27
著名画家俞仲林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图》被人买走了。过了两天,俞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里说:“前天,在您的画展上我买了一幅画,能不能退掉?”俞先生问:“哪一幅?”对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图》。”接着他又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  相似文献   

2.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是“亚军”。——题记 苏教版第九册有一篇看图作文《猫口夺燕》,这次习作的要求是这样的: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以及这两幅图之间的联系。然后想象一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会怎样,并把你想的意思用一两幅图画下来。文中配的两幅图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3.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收藏有1921年中国旧海关绘刊“Hang Chou Bay and Approaches, including the Southern approach to the Yangtze River”(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含长江南水道)残海图一幅。从地图学术史角度而言,它是一幅具有向近代技术化、民族化过渡痕迹明显的航道图,价值特殊。从图幅内容来看,它全面反映出了20世纪20年代舟山北片群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4.
《鄞江送别图》所绘是康熙十八年(1679)甬上证人书院诸学友及子弟为万斯同、万言叔侄将北上修《明史》而饯别之事。饯别席上郑梁被嘱托绘《秋郊饯别图》以留念,最终未能完成。《秋郊饯别图》恐非《鄞江送别图》的旧称。“鄞江送别”的命名中蕴含了万斯同对自身北上修史的期许。他计划以一幅《鄞江送别图》为始,一幅《都门送归图》为终来总结自己这段修史生涯。鄞江的地理位置,恰是万斯同舍“西郊”“秋郊”等名称而取“鄞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钟击磬图     
1978年夏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士的鸳鸯形漆盒上,绘有两幅乐舞图画,一幅是“击鼓舞蹈图”,(见本刊1992年第4期封2“楚文物鉴赏”介绍),另一幅就是这幅“撞钟击磬图”。撞钟击磬图画面中央画一鸟形钟磬架,两鸟喙相对衔一横梁,横梁上悬大小角钟两枚。在两鸟腿部又  相似文献   

6.
《匡庐图》的山形地貌和南方庐山不符,而与太行山的山形地貌吻合,确切地说,就是荆浩隐居的太行山洪谷的山水风光;“匡庐”是荆浩的斋号,有匡复唐朝、匡正社会之意,它与庐山别名“匡庐”只是巧合,内容上风马牛不相及;《匡庐图》不是一幅单纯表现自然的山水画,而是一幅文人书斋山水,书斋是作品的关键所在,它是继王维《辋川图》和卢鸿《草堂十志图》之后的第三幅文人书斋山水,同时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人书斋山水;《匡庐图》并不是后人伪作,而是唐末后梁画家荆浩的真迹。  相似文献   

7.
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 心里痛苦得过不去,仍然坚持继续走下去,走着走着奇迹就出现了。 佛学院的一名禅师在上课时把一幅中国地图展开问:“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8.
借口     
《借口》是余志云同志创作的一则故事型漫画,它由四幅图组成:图1上有四个人物,活动在同一间教室里。正中间的是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老师的右边是一名学生,刚刚跑进教室,脸上还淌着汗,背上背着书包,从嘴里喊出两个字“报告!”图案左下角有两名学生,目光都落到这个迟到的学生身上。下面的三幅图都只画了老师和这位迟到的学生。图2中画着老师生气地责问:“怎么搞的,天天迟到,怎么解释?”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纪念堂:一幅不让须眉的花木兰传神写照的工笔画《中华巾帼英雄图》(1.40米×0.70米)因画家对历史人物的高度理解和高超画技而成就一曲木兰辞新篇。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幅书写大自然之美与祥和之气的工笔画《孔雀》(1.70米×1米),静静地聆听着中华民族每一次崛赳所发出的振奋人心之声。中南海:一幅屹立在东方地平线上长啸的双狮工笔画《雄风图》(2米×1米),长吟“雄风当中华劲,东方一啸惊西方”。天安门城楼:一幅凝华彩与壮美于五虎的工笔画《华夏雄魂图》(3.50米×1.10米),但见莽莽天地间,雄魂奔。……这些非同凡…  相似文献   

10.
《罗汉写经图》是一幅流传有序的宗教名画。但由于此画作者佚名,所以围绕此画历来评述颇多,既有共识,又有争议。从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形象以及作品创作的特定时代信息和文化背景分析,《罗汉写经图》既不是一般的“罗汉图”,也非单一的“写经图”,而是一幅深度体现禅宗文化及其演绎中的出自文人画家或得道高僧之手的“寒山、拾得、丰干三圣图”。  相似文献   

11.
读书偶感     
黄桂宁 《今日南国》2008,(22):77-77
窗外,雨声浙淅沥沥,翠竹让清风抚弄得低头摇曳。我坐在桌前信手拿起蓝天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随意浏览起来。一幅古朴雅致的夫子讲学图首先映入了眼帘,图中“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字迹似乎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从扉页一直往下看,无尽的阅读乐趣弥漫于国学经典名著之中。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五纪》中多次出现“天”“地”“四荒”“四冘”“四梪”“四维”这一组概念,它们既有方位属性,又有神明属性,是探索当时宇宙论的关键钥匙。据简文可推知,“天”“地”“四荒”合称“六合”,可理解为一个六面体,代表宇宙总体空间;“四冘”指天之四正方向,与文献中的“四仲”相当;“四梪”可读为“四柱”或“四树”,是支天之柱,位于四隅,应即楚帛书之四树;“四维”用于表示天球方位,由于天球不停旋转,正向和隅向之间不停转换,故“四维”含有正向、隅向双重内涵。根据《五纪》的记载可推拟出一幅“天纪图”,此图具有“后帝”视角的方位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楚帛书、《筮法》卦位图等先秦图式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的写实小说,以零度叙事的介入将生存的现实不动声色地呈现,在池莉与刘震云的“鸡毛蒜皮”以上.停泊着方方的思维之舟,尽管不能全然将其归入新写实的行列,但方方小说中对于女性、爱情、鲜血、命运等主题的洞察,亦是临界写实之上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其对于“在彷徨中挣扎、在憧憬中堕落”的少女情愫的描摹,更是将一幅幅“女性五感图”栩栩展置于小说以外的人心中,并以其灰色的笔调涂成一座有关于少女审美理想的城堡。  相似文献   

14.
“龙江对我来说,是一首美丽的童谣,一个五彩的梦幻……”爸爸呡了一口清茶,眯着双眼,娓娓讲述着他童年时的龙江江畔的生活趣事:捞浮萍,钓鱼儿;大人们在溪边洗衣、淘米、小伙伴们光着腚在水里嬉戏、打水仗……一幅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图。  相似文献   

15.
画虎惊犬     
五代时候的厉归真,早年学画虎不像虎,因为他不熟悉虎。后来,他在深山密林有虎出没的地方搭起一个棚子,住在棚子上面,等待机会观察老虎,抢画虎的各种神情、动作,熟悉了虎的习性,回家又画了一百多幅虎的素描。几年以后,他可以把虎画得栩栩如生了。一次,他在门帘上画了一幅老虎逞威图,没想到他家里一只大黑狗走过来,看到门帘,被“虎威”镇住了,吓得趴在地上,直打哆嗦,吠不成声,屎尿直流。据说,狗见了真虎就是这种状态,“虎威”惊犬,  相似文献   

16.
笑语连珠     
生物课上,老师指着一幅鲸鱼骨骼图问学生:“谁会回答,这是什么?”小亮举起手,郑重地回答:“是鱼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其墓道东西两壁各绘有一幅由六人组成的“客使图”。自壁画发表以来,学界对其内容题材与人物身份做过诸多讨论,得出众多结论。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等相关专著对唐代礼制、服饰、边疆文化的描写和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在对“东客使图”和“西客使图”中人物身份界定和穿着表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唐代皇帝“遣使吊祭”新罗王等内容的文献记载,认为学界历来争论的“东客使图”和“西客使图”实为唐章怀太子的“出殡吊唁图”。  相似文献   

18.
记住这一天     
《阅读与作文》2010,(7):24-24
《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混。韩混(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混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混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相似文献   

19.
各有所得     
仔细观察四幅图,大胆想象、联想,试写一篇“各有所得”续编,寄给我们,让大家一同分享。各有所得@于海林  相似文献   

20.
书评     
没有一幅作品比《清明上河图》更能直观详尽地展示北宋都城汴梁风光了。图中景物繁复,自城郊一直延伸到商业中心地带,人物也是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一应俱全。“若非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家决计不可能将房屋、舟车、桥梁以及各式人物交代得这样清晰。”在摄影术尚未诞生的、图像相对苍白的年代,这幅作品更是弥足珍贵,堪称“一部宋代民生的百科全书”。并且,除去绘画作品独特的“写实又写意”的生动性,它的创作比摄影富有更深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