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父爱如山     
一直以来,在我眼里的父亲总是时而和蔼时而深沉,而且从不愿与女儿谈心,仿佛这是作为一位父亲应有的威严。也正因为这,我觉得父亲与我相隔甚远,捉摸不定。但就是那么偶然的一次,我真正认识了父亲。  相似文献   

2.
阿谁 《北京纪事》2009,(10):95-96
画作背后的家国情怀 幼时的王志鸿是个冰雪聪明、多才多艺的孩子,但她最爱的还是站在桌旁仰着下巴颏看父亲作画。父亲画工笔画时,“勾、填、晕染下多彩多姿的画面”,给她插上了奇幻旅行的翅膀。父亲画写意画时,“工笔、没骨的功力又使那一点、一画、一皴、一擦,仿佛是跳跃的音符”,  相似文献   

3.
纸上阳光     
陈树 《今日南国》2009,(6):57-57
儿子从小喜欢看父亲写信,父亲告诉他写信是最好的慰问方式。长大后,儿子去外地上大学,父亲让儿子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  相似文献   

4.
他们俩     
【明明是亲兄弟】 多年前,每年春节回老家陪奶奶过年,父亲总会去商场买一桶红星二锅头。那种10斤装的大桶,拎着上客车下客车,到了一个小城镇,还要倒一次车,非常麻烦。 但父亲总是不厌其烦,是每次回去必带的,其他都可忽略。 那酒,是带给大伯的。 小时候不晓得大伯比父亲大几岁,看上去,要大许多。他们的面貌倒是有几分相似,都是浓眉大眼、棱角分明的男子,气质却有天壤之别。父亲是武装部的干部,衣着得体、气宇轩昂。  相似文献   

5.
2008年6月13日,著名影星张静初的父亲被癌魔夺去了生命。两年后,正好是父亲节,张静初最后一次亲吻父亲冰冷的脸颊,然后,泪眼模糊地看着父亲消失在无尽的苍穹……  相似文献   

6.
谷煜 《社区》2011,(14):16-17
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个10多岁的毛头小子。一天,他偷偷卖了血.买回了一个在当时认为没用的家伙——照相机。父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没有哭,只是告诉父亲,自己喜欢摄影。父亲倒也开明,卖掉两头猪。就送他去北京学艺。学成回家,父亲又东借西凑,筹钱为他在县城开了个照相馆,生意很是红火。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觉得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了。  相似文献   

7.
张海静 《百姓生活》2010,(10):24-24
晚饭后去厨房洗碗,房门“吱呀”一声轻轻开了,抬头看,原来是对门的刘叔。家人连忙从沙发上站起来,请他进屋坐下。刘叔很健谈,一坐下就眉飞色舞说个不停。当年,他与我父亲是同事,比我父亲小几岁,却比父亲更早生出一头华发。  相似文献   

8.
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疯癫、死亡与父亲的意象频繁出现,这使她的文本笼罩着一层女性主义的忧郁和决绝。她从小失去父亲,她的文本中父亲的意象却经常出现,充盈着慈爱的光辉。这种看似不可理解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现实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她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导致这三种意象形成的原因,是她沉重的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9.
这是发生在一个苦难儿子和重刑犯父亲身上的凄美故事。父亲,是湖北荆州江北监狱第九监区的一名重刑犯;儿子,是一名过早承受人生磨难的优秀少年。13年来,儿子的真情呼唤。让父亲连续3次减刑,逐渐获得新生。孰料,儿子身患重病,就在儿子弥留之际,一条特殊的“父子热线”紧急连通……  相似文献   

10.
为父亲修脚     
那天,我送女儿姗姗上幼儿园后,便趁休息骑着摩托车回老家去看望年迈的父亲。车到家门口,见到笑容满面的母亲,忙跟她打招呼,母亲喜形于色转头向屋里的父亲传话:“水儿来了。”父亲撩开竹帘先探头再跨出门槛来,我喊了一声“爹”,父亲微笑着应了一声。眼前的父亲,已老态龙钟,油润饱满的两颊已见凹陷,颧骨明显突出;以前能背300来斤粮食的虎背熊腰如今已略显佝偻,手脚发达的肌肉全然不见,而皮下的青筋却十分突出。老人家惟一给我安慰的是眼睛仍然有神,谈吐依旧清晰。是啊。年逾七十的父亲确实是老了。父亲近期经常闹胃病,这是…  相似文献   

11.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并在各方面都尽力表现很好。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据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已接近82%,其中相当多的住房是老年人的。但随着大范围物价上涨,许多有房的老年人已陷入“房子富翁,现金穷人”的尴尬境地。 广州一位老人李祖尧为晚年生活幸福,在丧偶之后与一位丧夫之妇罗秀兰再结连理。不想,3个女儿强烈反对,认为罗秀兰与父亲结婚,目的是为骗取父亲的百万房产。为保护家产,她们软硬兼施逼迫父亲离婚不成,竟然使出阴招——趁父亲不幸患有睾丸癌,明知父亲不愿做手术治疗,竟然“施计诱骗”父亲割掉睾丸,以绝后患……  相似文献   

13.
带钱谈恋爱     
朋友的女儿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自然非常高兴。开学时父亲送女儿去北京,到学校后得知,和她同寝室的3位同学中,一位是贫困生,家里每月只给生活费200元,一位父亲是老板,每月生活费千元以上,还有一位叫纹纹的,父母也是工薪族,每月家里给600元。班里大多数同学家里也都给这些。于是,他就把女儿的生活费锁定在这个数字上。  相似文献   

14.
不幸在比尔还没出生时就发生了。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而去世了。幸运的是他有一位慈爱和坚强的母亲。本来应该是父亲给予他的,母亲都尽力给予。尽管他失去了父亲,但和别的孩子比,比尔并不觉得自己缺少父爱。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个苦命的孩子,母亲早逝,只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为了他,每天都在拼命挣钱,含辛茹苦送他念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幸运地在一个大银行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是令人羡慕的,不仅收入丰厚,还相对稳定。他计划着让父亲早日退休,好安享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6.
那子 《北京纪事》2011,(11):44-46
得益“虎爸”董卿生于上海,从小在外公外婆身边生活,7岁时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尤其是父亲,按照今天的说法,董卿的爸爸绝对可以算作一位“虎爸”。用董卿自己的话说,“作为独生女儿,我从来都没尝到过‘掌上明珠’的滋味,我的爸爸是一位特别严厉的父亲。”父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小董卿刚刚能识字,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  相似文献   

17.
寻找和认同英雄父亲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母题。但在余华的长篇小说中,“寻找父亲”却呈现为失而望得、得而复失的过程,这足以引人思索。《在细雨中呼喊》展示世界普遍的罪、恶、恐惧与战栗,启示这是好父亲阙如的结果,呼喊父亲的出场。经由《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建构起来的好父亲形象,在《兄弟》当中遭到了全面颠覆,好父亲遭到弑杀,美德遭到践踏,新的一代在如何做父亲的命题中出现迷茫。  相似文献   

18.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9.
一支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擂响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20.
查一路 《社区》2012,(20):12-12
儿时,常见伙伴毛头的父亲摩挲毛头的光头。我跑去问母亲,父亲怎么就不摸我的头呢?母亲说,你父亲的手哪得片刻闲暇?父亲的手常年捧一把紫砂壶,摩挲,把玩,比毛头父亲摸毛头的头还要亲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