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爱无欲     
蒙裴贝 《今日南国》2006,(21):17-17
一位喜欢旅游摄影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件他遇到的故事。那年冬天,他去云蒙山拍摄雪景,临近傍晚的时候,在林子里迷了路。他害怕极了,在雪地里转悠了好半天才借着微弱的一点光亮,在半山腰处找到了一户人家。缩缩地扣开了这家的门,接待他的是一位中年男子,黑灯瞎火的也看不清他长的什么样子,只是感觉这山民很朴实厚道。他告诉山民,自己是来这里采风的,迷了路,想投一宿讨口吃的。山民很热情地把他请了进来,赶紧叫他老婆去做饭。这里虽然属于北京,但山里人的日子显然不是很宽裕,家里没有电灯,点的是一盏老式的煤油灯,家徒四壁,没有像样的家具。炕上…  相似文献   

2.
无欲是福     
流沙 《社区》2013,(33):60-60
我跟妻子是普通的职员,双方父母健康安好,儿女乖巧听话,在我家那套普通民房里,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有一天,我跟妻子商量着用家中积蓄的四万元钱将临街的门面房翻新一下找了个熟悉的建房匠人一打听,四万元足够。  相似文献   

3.
无欲者无憾     
绘丹 《中国农村》2007,(10):61-61
“无欲”是一种境界,因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者”心胸广博.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欲者确实无憾!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法自然是万物遵循的最高法则。人要达到道的层次,需要去除一己之私和过度之欲,做到节欲、寡欲和无欲。老子思想中的无欲并非是消除欲望,而是个体欲望要符合道的要求,做到顺自然之欲。无欲既包含了节制欲望的道德修养指向,又包含了无私、不争等政治伦理取向。老子的无欲思想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历代学者对孟子"寡欲"之"欲"的内涵有三种诠释:中性说、善恶混合说、私欲说。将三种诠释分别代入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命题并进行话语分析,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中性说认为孟子"养心"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最大程度地压制和减少生存之欲,这有违孟子以道作为取舍欲望的根本标准,也与孟子的生活经历不符。混合说虽然在义理上可以成立,但与孟子教化世人之欲望的处置方式不符,故与孟子思想存在差异。只有私欲说才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实际生活相一致,并符合儒家工夫论的逻辑进路与具体实践,可见孟子"寡欲"之"欲"指的是私欲。厘清孟子"寡欲"观的思想内涵,不仅有助于了解儒家理欲学说的发展脉络,而且对于生态危机背景下正确认识道德与欲望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朱熹思想中 “欲” 和 “人欲” 是不同的范畴, 其讲 “灭人欲” “去人欲” 并非要人 “灭欲” “无欲”, 而是主张克制不合于理的过分欲望。 虽然朱熹人欲说在中国后世也招致了误解, 但日本近世对朱 熹人欲说的漏读与误读却呈现体系化的特征。 这一现象酝酿于藤原惺窝、 林罗山等所谓朱子学的 “忠实介绍 者” 当中, 至古学派兴起后, 其内部各家儒者开始对宋儒人欲说进行猛烈抨击, 然而观点不尽相同: 山鹿素 行区别了周敦颐和朱熹无欲说的差异, 贬周而褒朱; 伊藤仁斋、 伊藤东涯认为 “主静” 不合于 “天地生物 之心”, 指出无欲是无意义的修养工夫; 荻生徂徕、 太宰春台则考究 “人欲” 在 《礼记·乐记》 中的内涵, 批判宋儒人欲说是对古典真意的背离。 朱熹人欲说被古学派如此误读, 与近世早期朱子学与阳明学对欲望的 严格主义演绎有关, 藤原惺窝、 林罗山等的人欲说中并未传递出朱熹对 “欲” “人欲” 的区分, 而阳明学者 中江藤树与熊泽蕃山则极力表现着儒家无欲境界的奇妙。 这些诠释传统共同构成了古学派理解朱熹人欲说的 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7.
陈鲁民 《中华魂》2021,(1):37-38
夸张一点说,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自己是小材大用,而至少有一半人抱怨自己是大材小用。但依我看,事实则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多的人小材大用,不胜重任,才使许多事情变得糟糕,工作不尽如人意,事业难以推进。  相似文献   

8.
尽管叔本华的教育思想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他对教育目的、方法,以及人格塑造等有许多独到见解,并由此提出直观知识、直观认识、直观教学,这些构成了叔本华的独特的"直观"教育思想.本文试图从"直观"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逐步理清叔本华是如何运用哲学上的"直观"概念来阐述教育以及其"直观"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不离 《社区》2010,(24):56-56
公交车上遇见一女孩。刻意颓废的打扮,难掩那份若有似无的优雅文艺之风,站在那儿就像一束光。她属于天生就具备明星范的一类人。因为她的存在,周围的人显得紧张又愉悦,混浊的空气都似乎变得清新了。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已经成为企业了解消费者内心真实需要的重要途径,社交网上消费者各种公开传播的抱怨声音,给企业管理网上消费者抱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通过构建网上消费者抱怨动机-行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交网络上消费者抱怨的动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和关系,发现网上消费者抱怨的动机具有利益、利他和自我实现目的,并对其网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该结论对企业网上消费者抱怨管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庄宝英 《金陵瞭望》2007,(23):37-37
寻找金表 一个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他遍寻不获,便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要人们帮忙,悬赏100美元。人们面对重赏的诱惑,无不卖力地四处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成山,还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寻一块金表如同大海捞针。人们忙到太阳下山也没有找到金表,他们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他们一个个放弃了100美元的诱惑。  相似文献   

12.
刘锴 《山西老年》2011,(1):58-58
家住辽南石碣村的黄阿婆在86岁的风雨岁月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生方法:“三不养生法”,即:不闲着,不忌口,不抱怨。  相似文献   

13.
虽然精神分析学运用于艺术研究自一开始就伴随着批评声,但在这一领域内尚有极大的潜在价值等待我们的发掘,所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探索“欲望”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运用于视觉艺术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毫不顾忌地用"爱"这种欲望形式表现对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的作家.他的思想、创作虽然比鲁迅稍逊,但在"五四"文坛上,也是一位公认的大家.在"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本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能用人文主义的严肃态度探讨人的情欲和生存问题,从个体的本能欲望切人到所处的时代、社会;借欲望的外貌.灌注启蒙的理性,把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文本成为一面以独特视角反映"五四"时代人性觉醒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是第一个对“意志”作出本体论阐释的哲学家。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意志是“自我”现象的最后本质,它与“我”甚至与我的身体是同一的。意志是表象世界的根据,却又超越于时、空和因果性,存在于“根据律”之外。意志是第一性的,认识是派生的,意志永远高于理性,人只在意志自由的境地里,才能理解、达到意志。而这与东方思想中的梵、佛教精神又是相通融的。意志在自身——客体化——客体化的否定过程中实现着自己,完成对存在世界的决定和推动。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术界习惯使用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说法是值得质疑的。应该把叔本华的美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及伦理学原则分开来考察,“悲观主义”一词只能用在他的形而上的观点上,而在美学观上,叔本华的“解脱论”根本是“乐观主义”的。叔本华并不主张自杀,他只对自杀作逻辑上推论,并非用在现实经验层面上。“悲观”和“乐观”是个不明确的述语,应该加以限制和说明,用“唯情主义”来指称叔本华的美学也许妥帖些。  相似文献   

17.
汪金友 《中华魂》2008,(10):41-41
河南省郑州市邙山区老鸦陈镇原党委书记兼镇长金秋贵,最近因诈骗、贪污和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在总结自己的教训时,他说:"我吃亏就吃在‘说一不二’。把人民赋予集体领导的权力,变成了‘一言堂’和‘一支笔’。因为‘说一不二’,乱拍板、乱报销、乱拨款、乱谋私、乱照顾亲友,都没有人反对。"什么叫"说一不二"?说得俗一点,叫"吐口唾沫就是钉子"。在一个单位或在一个地方,居高临下,大权独揽,一呼百应,一言九鼎。我说一,就是一;我说二,就是二。我说提  相似文献   

18.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之中,历来学人多以“权谋”思想目之。然而,核之三十六章原文与《老子》之其它篇章,皆无“权谋”之相关论述;反而同章之“微明”概念、“柔弱胜刚强”之思想、“利器”之意义指向等,频频见诸其它章节,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无物”、“无欲”、“无为”之反向运动趋势,符合《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主张。而作为三十六章的收尾之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本章所提到的各种要素的归结,即“无为”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哲学中占有重要意义的"无"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无模式"。它由无形、无名、无为、无不为、成私、无欲等环节组成,强调万物万形,不能用固定的摹本来审视和理解他者,也不能把先入为见的东西强加给他者,对他者采取控制的姿态,更不能以占有他者来作为自己利益满足的手段和途径。必须尊重他者,个人的价值在于在参与万物的实践中给他者合本性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做出贡献。具体地说,就是尽量不干扰他者,尊重他者的个性,宇宙万物正是在这样的境遇里得到最大的个性发展,这是社会最大功用的实现,也是老子反对虚无而追求厚实的宗旨所在,正是这些形成老子哲学的独特的语言特色。认真理解老子"无模式"的意义,对消解今天面临的三大危机、走出人类理性的盲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看客:生命悲剧的隐喻——对鲁迅“看客”的生命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客"是鲁迅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鲁迅书写"看客"一方面具有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鲁迅笔下,"看客"的"看",潜藏着精神暴力欲望,蕴涵着"渴血的欲望".这是鲁迅对生命悲剧的正视,也是对人的巨大悲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